秦雙偉
【摘要】:隨著我國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已經到了日漸短缺的地步,必須要加強礦山地質探礦與外圍找礦方法的研究與應用工作,通過應用先進技術與理念去提升當前礦山探礦找礦的工作效率,進而緩解目前我國礦產資源緊張的局面,促進我國采礦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礦山;地質探礦;外圍找礦
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需要足夠的礦產資源作為支撐,因此對于礦產的儲存、開采以及利用也就成為了國家發展的主要課題。從我國的礦產資源分布來看,大部分存在于地表幾千米以下或者礦山當中,倘若貿然開采,不但會對開采當地的環境造成無法預估的損壞,同時還會因為不科學地開采而導致礦產資源的浪費與快速枯竭。因此,我國制定了可持續發展戰略,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加強礦山的地質探礦工程技術,另一方面也應該重視在礦山外圍進行找礦,擴大找礦范圍,進而保障礦山的可持續開采。
1、 加強礦山地質探礦和外圍找礦的科學基礎
加強礦山地質探礦和外圍找礦是增加礦產后備儲量的有效渠道,然而要取得滿意的工作效果則需要科學技術作為堅實后盾。礦山的地質探礦與外圍找礦工作只要建立的良好的科學基礎上,才能夠有效提升其工作質量與效率。
首先,科學合理的選定區域是開展礦山地質探礦與外圍找礦的關鍵,主要是對礦床的形成要有一個科學的分析,正因為在有限空間內沉淀了大量的微量元素,則可在礦床附近開展的找礦工作會有明顯效果。
其次,在礦山的生產當中會積累大量的科學數據,這些數據也為地質探礦與外圍找礦工作提供了數據參考。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能夠掌握礦體的分布規律與礦床的地質特征,再加上已做好的充足準備,對地質探礦與外圍找礦工作提供了正確的引導,進一步提升了工作質量與效率。
2、加強礦山地質探礦和礦山外圍找礦工作的相關策略
2.1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全面掌握
在礦山地質探礦工程當中,要對礦山的地質環境詳情有全面的了解與掌握,這對于后續的工程開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由于礦山所處的環境不同,其地質情況也會有很大差異,因此在進行礦山地質探礦過程中,要對所開采礦山的礦產儲量與種類有一定了解,特別注意礦山的礦層構造,同時要對礦山礦脈的規模、數量、形狀、礦化等基本特征全面掌握清楚。只有在掌握了全面的數據之后,地質探礦工作才能順利展開,才能夠采取合適的探礦方式進行探礦。此外,隨著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制定,人們對于環保問題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所以在礦山的地質探礦工作中,要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的保護,這也是當前探礦工作的重點環節,切不可再出現“先污染,后治理”的現象。
2.2拓展外圍找礦范圍
在當前我國開展礦山外圍找礦工作當中,讓然存在著找礦范圍太過狹窄的問題,并且沒有按照礦體、礦床的分布規律與走勢進行科學分析。此外,結合許多礦山對礦床的地質勘探結果來看,對于礦山開采所實施的地質勘測與填圖等工作水平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所勘測調查的范圍只有幾千平方千米,明顯無法適應當前時代的外圍找礦工作。因此外圍找礦效果也一直未能盡如人意,也難以滿足日益迫切的找礦需求。
在當前的形勢之下,筆者認為可進一步拓展外圍找礦的范圍,比如以開采礦山為圓點,將外圍找礦范圍拓展到礦山周圍的半徑10km范圍內,并且運用先進的找礦技術與設備去有效提升外圍找礦的工作效率。
2.3應用新技術、新方法進行探礦找礦
經過長期的開采,我國的淺層與地表層的礦床有了顯著降低,通過應用新技術與新方法去進行探礦找礦能夠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近幾年,我國有許多超大型的礦床發現都與新技術、新方法有著直接的聯系,然而在地勘單位的探礦找礦工作中,仍然暴露出手段單一、工作薄弱的弊端,許多地勘人員在探礦找礦工作中并沒有將成礦理論與板塊理論進行有效結合,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探礦找礦工作中的新方法、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
由此可見,為了進一步推動新技術與新方法在礦山探礦找礦工作中的應用,需要對地質勘察技術人員進行專業教育,不斷更新其知識理論,這對于探礦找礦工作而言,會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單一學科的技術人員在地質勘察工作中會顯得無法勝任,所以,要不斷豐富勘察技術人員的知識結構,使其充分掌握先進的新技術與新方法,保證其探礦找礦技術能夠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2.4提升礦山探礦找礦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各行各業中都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當前我國的地質勘查已經能夠完成三維地質模型建造,并且在建模的基礎上全面顯示出地質信息,使得現如今的找礦工作逐漸擺脫了以前工作量巨大的地質探礦以及地球化學測量等大部分環節,并且極大節省了探礦找礦的成本投入以及提升了探礦找礦的工作效率【1】。筆者相信,在今后的礦山地質探礦與外圍找礦工作發展中,信息技術是必不可少的。
3、 礦山探礦找礦具體操作手段
首先,要進行信息綜合構造圖系的編制工作,需借助礦源萬航磁、地質礦產圖以及遙感圖等工具,確保重磁場可從4至5個不同高度面延伸,并且對水平方位的各個高度進行求導,將所有工作得出的導數結果予以關聯組合且驗證,從中定量解譯礦山的信息綜合構造圖。
其次,將工作重點轉移到礦源演化中的化學元素變化,結合礦源演變特點編制出地球化學圖系。根據所編制的信息綜合構造圖系、地球化學圖系,去尋找礦源與地質體和成礦規律的關系,進而編制出成礦規律圖。
然后,在上述基礎上,對礦源演變中礦體、構造等空間位置、作用進一步研究,并且將數據進行歸類,完全掌握礦源的成礦特點,進行綜合信息屬性的編制,
最后,綜合分析現有上我的資料,對各個地質體的成礦概率以及大致儲存量進行計算,逐步縮小探礦找礦范圍,在進行范圍確定之后,還要針對靶區范圍進行全面的評估與演算,最后才能夠進行具體的開采。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礦山地質探礦和礦山外圍找礦工作中,不僅要對典型礦床成礦的基本特征、控制因素有全面的掌握,對區域成礦構造環境進行認真的分析,還要通過做好上述工作去確定新的找礦思路。加強礦山地質探礦工作以及加強礦山外圍找礦工作,可有效延長礦山的服務壽命,節約基礎設施的建設投資,使得礦山經濟效益得以提升,因此,地礦部門應加大重視,對礦山的地質探礦與外圍找礦工作予以支持,保障我國社會礦產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家仁,黎誠,陸寶成.加強老礦山地質找礦延長礦山服務年限[J].有色金屬設計,2015,(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