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內外學者在對生態美學進行研究時,主要是對文化生態以及自然生態進行探討,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以實現生態平衡。因此,筆者對生態美學理論進行了研究,對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進行了分析,探究生態平衡的美學價值,以供相關學者進行參考。
【關鍵詞】:生態美學;自然生態;文化生態
【引言】:所謂的生態就是生物在自然環境下的生存狀態,并在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構成了美學要素。在對生態美學進行研究時,應將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結合分析,有利于保障研究的全面性、系統性。若拋開任何一方面來談美學都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難以探究生態美學中的自然美、文化美、藝術美、平衡美。
1、生態美學的理論基礎
我國關于生態美學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創始人,將古圣先賢的思想、智慧融為一體,逐漸形成了道家思想。在道家思想中,認為“道”是宇宙萬物賴以生存的依據,人們應崇尚自然、敬仰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隨著時間的發展,漢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在道家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與自然在本質上是互榮貫通的,應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充分體現了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的平衡性,展現了生態美學的思想美、文化美、藝術美等特征。
在歐洲中世紀時期,是以神學為統治的哲學思想體系,其內容有人與自然、人與神之間的關系。因此,在對神學進行理解時,可將其替換為一種文化,以展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文化,這種思想影響了歐洲近千年之久。其中厄里根納是歐洲中世紀的杰出美學家,提出了“自然”劃分說理論,將自然看成是上帝創造的,并為人們展現創造自然的美,使得生物與自然之間可以和諧相處。
此外,生態美學又經歷了文藝復興、馬克思主義時期的發展,使得社會不斷加大了美學哲學的討論。并在對自然與文化的研究上,探究了藝術與審美之間的關系,使得美學內涵融于生態平衡理論中[1]。
2、自然生態與審美和藝術之間的關系
自然生態是人們進行審美和從事藝術活動的基礎,二者有不可分割的關系。主要是因為自然生態系統為人類的活動提供客觀真實的環境,人類也應該尊重自然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尊重自然的發展規律,從而順應自然、改造自然,以達到審美與藝術的目的。而自工業革命以來,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快速提高,人類為了獲取私利,不加節制地開采自然資源,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影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逐漸呈現失衡的趨勢。同時,自然為人類提供的生存空間有限,人類暫時還無法開采外太空的資源,只能在有限的條件下進行審美活動。對此,在工業革命后,許多學者對自然資源種類、容量等進行了分析。要求人們轉變對自然的態度,若繼續不加節制的開采自然資源,人類終將走向滅亡。因此,維納在對自然生態進行研究時,將生態科學與審美進行了結合,要求人們必須要反對熵增加理論,自然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了審美與藝術活動的時空,其自然資源應歸人類共用,任何一個學派、組織都不能壟斷美,應維持一定的秩序。因此,我國深刻認識到了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性,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并出臺了很多部法律體系,如《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利于約束人們的行為,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平衡美。
3、文化生態與審美和藝術之間的關系
文化生態系統的發展,有利于提高人們的精神修養,培養文化思想。文化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存在明顯的區別,后者是先天形成的,而前者需要經歷漫長的審美與藝術活動,從而不斷豐富和拓展文化生態系統。因此,文化生態系統與人類的精神、思維是相互作用的關系,但也會出現文化生態失衡的問題。文化物種的發展與消亡,實際上是文化競爭、思想競爭、審美競爭之間的關系,有其特定的過程,若人類強行干預,只會加速文化物種的滅亡。例如,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經歷了很大的起伏。前者幾乎將儒家思想走向消亡,而后者則“獨尊儒術”,雖使得儒家思想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加速了其他文化物種的滅絕,導致文化生態呈現失衡趨勢。
以審美和藝術的角度來看,文化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應同樣具備多樣性原則。在市場多元化的發展下,人們的思想意識、審美情趣、藝術需求等向多元化發展。而文化形態系統不僅僅包括思想,還要有文學、科學、音樂、美術、戲劇等多種文化,以打造總體平衡、個體競爭的目的,有利于滿足人們的多元化審美需求[2]。
4、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的平衡
綜上所述,自然生態、文化生態都與審美和藝術有明顯的聯系性,共同構成了美學元素。而自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使得文化生態與自然生態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如何實現二者之間的平衡,是當代學者重點考慮的問題。目前,“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理論的影響比較深,其根本目的還是要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但由于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存在明顯的區別,在進行研究時,也應該區別看待。自然可為人類創造審美與藝術活動的時空環境,而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類也應該遵從自然的開發規律,避免造成破壞,以實現自然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文化生態系統能為人類的審美與藝術提供理論保障,能有效提高人類的精神修養、藝術素養。因此,將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進行融合,有利于實現生態平衡。另外,魯迅先生認為,科學的發展是必要的,但不能拋開文學談科學,容易使社會失衡,那么“科學”也不再稱之為科學。
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下,人類逐漸將人與自然分割開來,對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而生態美學的目的就是幫助人們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達到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的整體統一。
結束語:根據上述分析可知,筆者對生態美學的理論體系進行了研究,又對自然生態、文化生態與審美和藝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要求人類重拾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并在此此基礎上改造自然、創新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以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王丹. 生態文化與國民生態意識塑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4.
[2]常雪. 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問題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1.
作者簡介:
王建華(1992.01.19),男,籍貫:山東省諸城人。民族:漢。職稱:無。學歷: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無。 單位:空軍預警學院, 湖北 武漢 郵編: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