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雙語幼師的市場需求量逐年增加,供不應求。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是培養幼兒園一線教師的主力軍,要將學生眼前的就業和發展的長遠目標結合起來,英語教學不容忽視。但是,現階段不少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英語教學仍存在各種問題,難以滿足社會對雙語幼師的需求。本文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淺議,以期找出有效解決方法。
關鍵詞:高職學前教育專業 英語教學 問題
學前教育專業的英語教學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既要注重基礎知識,也要滲透幼兒英語教學實踐,力求使英語教學成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一項教學技能,增強學生就業或擇業的競爭力。然而,目前不少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英語課教學并未體現高職特色,缺乏專業性和針對性,教學與職業和社會需求結合不夠。具體問題如下:
1.英語課程設置不合理。以筆者從教的高職院校為例,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中,英語教學并沒有納入專業課行列,而是屬于公共課。雖進行了分層教學,但英語課的學時、教材和教學模式與其他專業無異,沒有彰顯出該專業的職業性。因此,學生一年內修完《大學英語》課程,只能在總體英語水平上有所提高。但事實上絕大多數學生經過一年的大學英語學習,整體學習效果并不明顯,英語語音不準確、語調不標準、口語不地道、書寫不規范等。初級的語法、基本的英語教學法等也未能得到系統的學習和訓練,不具備教授幼兒英語課的能力和技巧,這些都使學生在就業或擇業的過程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2.教學內容的職業性不夠。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公共英語教學的內容仍以英語基礎知識為主,包括詞匯、語法、句型和應用文寫作等。 教材選取與其他專業一樣的通識英語教材,無針對性。教學內容多是與大學生活和社會生活相關的,幾乎沒有涉及學前教育專業的職業性,與學生未來的就業崗位沒有太大關聯。多數教師也是根據公共基礎課程的模式(單詞, 對話,課文,課后習題)進行講解,對與目標崗位的結合重視不夠,或探索不夠,學生本來基礎就比較薄弱,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更是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即便順利通過等級考試的學生,畢業后也很難適應未來的幼兒英語教學的工作。
3. 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實踐應用能力較差。由于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未能很好地與學前教育專業的目標崗位結合,高職公共英語的教學手段并未有太大的改善。多媒體教學雖已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但不少教師只用于播放課件,課堂活動設計及教學手段運用都不夠豐富,課堂上學習的語言知識與實際崗位結合不密切,學生“聽”和“說”的技能差,所學知識無法應用到未來幼兒英語教學工作中。
4. “雙師型”師資缺乏,幼兒教學經驗不足。目前,在學前教育專業任課的英語教師基本上是公共英語教師,英語水平較高,但大多沒有幼兒英語教學的實踐經驗,這就造成了實際教學過程與幼兒英語教學崗位脫節的現象。
5.學生英語水平總體不高,且不重視英語學習。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英語基礎薄弱,許多學生對英語不感興趣,甚至懼怕英語,一直持消極態度對待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差,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差,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其畢業后職業道路的拓展。
6. 考評機制單一,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目前,我校高職學前專業的公共英語考核和評價的方式仍是傳統的筆試為主,而考試的內容多與課本上的重要知識點相關,基本與學生將來從事的職業無關。這樣的考評機制導致學生不僅在全國的英語應用能力等級考試中的通過率低,而且在未來的工作中仍不會應用已學過的語言知識。
因此,要改變現狀,以職業崗位為導向,結合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改革公共英語教學的模式,勢在必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改進:
1.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合理地設置課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英語課教學目標不應局限英語等級考試或公共英語所要求達到的目標,更要包含對學生的幼兒英語教學能力的培養。幼兒英語教師必須具備將英語語言知識和教學技能完美的融合的能力,才能激發幼兒的英語學習興趣。因此,在設置學前教育專業的英語課程時,必須實用與專業兼顧,努力構建一個英語教學與專業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教學體系。最好在一年級進行英語語音、幼兒教師口語等基礎知識和技能學習,二、三年級階段增設幼兒英語教學法、幼兒園英語教學活動等技能實踐課,并且保證每周不少于 2 個課時。
2.重視教學與專業實習的密切結合。有雙語幼兒園或國際幼兒園作為實習基地,并加強與實習基地的溝通,確保學生有實習鍛煉機會,并對學生進行精心的實習指導。最好每學期都安排相關的見習和實習活動。
3.豐富教學手段,改革教學方法,課內外有機結合。英語課不是專業課,而且多數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要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必須讓學生了解英語對于幼兒教師的重要性,并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師,應及時充電,要關注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動態,適時對自己的教學方法、模式和內容進行更新,才能適應時代的不斷發展變化,才能做到在教學結合幼兒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采取專業化的方法和模式開展有效地教學活動。
除了在課上營造愉快輕松的學習環境外,課后老師還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英語主題活動,如舉辦英語講故事比賽,英語童話劇表演,英語動畫片配音等。在鍛煉學生組織能力、創造力及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將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突現出來,為學生今后適應幼兒園英語教學潛移默化的提供方法指導。
4.改革考評方式。合理的考評機制能夠促進教學的有效進行,過去單一的期末筆試不適用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高職公共英語考試應分為口試、筆試和平時成績三部分。口試的內容側重于幼兒英語教學相關的內容,如初期可考查英語會話、朗誦、講故事等,后期可增加模擬幼兒英語課堂的考核,主要考察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筆試則側重于基礎知識的考試,主要考察學生的知識水平。平時成績,可由出勤、課堂參與活動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及課后參與活動及競賽等項目構成,主要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這樣三者結合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
總之,隨著社會對高素質的幼兒英語教師需求也不斷增加,我們高職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發展也面臨新的挑戰,要想學前專業學生未來在擇業、就業和個人發展空間上更有優勢,就必須以職業崗位為導向,結合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改革英語教學的模式,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和教學技能,才能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應用型雙語幼教人才。
參考文獻:
[1]楊麗麗.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的英語課程改革研究[J] .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5(4)
[2]李文雅. 職業崗位視角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公共英語教學模式探究[J] .高職教育研究, 2017(2).
[3]朱利勇 朱志娟. 職業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英語》教學探討[J] 教海拾貝, 2013(29).
作者簡介:
楊榮蘭(1982.2-),女,襄陽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任教課程有《英語語音》、《英語聽力》等。研究方向主要為學前英語和小教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