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秀琴
摘 要:本文從以學生為主體開展高職英語教學的理論依據、主要特點入手,提出了相關策略,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運用英語的實踐能力,以培養出更多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高職人才。
關鍵詞:高職英語;學生;主體;教學策略
0引言
近年來,高職院校在校生規模不斷擴大、教師負擔日益加重。高職院校的性質和定位,決定了高職英語教學應該側重于實踐和運用。高職英語教學資源和高水平師資相對不足,差異性和個性化的教學難以實施,大部分高職英語課堂。仍然以傳統的教師講授知識點,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為主,這種方式不利于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和提升實踐運用能力,甚至可能導致學生對英語教學產生反感的情緒。因此,如何變教師為主體為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度,使其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有力提高其英語實踐運用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成了擺在廣大高職英語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1.以學生為主體的理論依據
1.1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和知識建構的主體是學生,而非教師,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傳輸的信息,而是在學習過程中對外界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對事物和現象不進行解釋和理解,對既有知識體系進行再創造和再加工,從而主動建構起知識,建構起自己的理解和能力。而教師則是學生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和灌輸者。
1.2合作學習理論認為,在教學中,通過使學生組建小組形成團隊,通過明確的責任分工,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開展互助性學習,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學生得到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1.3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通過提倡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讓學生自我選擇、自我發現,可以使其感到學習的樂趣,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而教師通過了解學生的內在需求和學習過程,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創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2.以學生為主體開展高職英語教學的主要特點
2.1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以主動學習為主。在學習上自主性顯著增強,即主動學習、主動參與、主動創新,不斷發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始終以任務為中心,提出任務、解析任務和完成任務,通過親身參與的形式進行探索和自主學習。由此,“被動學習”變成了“主動學習”,“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
2.2 教師的主導性。教學的主導性是指教師在英語教學活動中以“導”為主,而不再搞“一言堂”和“滿堂灌”,具體而言就是“導學、導思、導做”;導出方法,導出規律,教師通過多鼓勵引導學生,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自己的能力,從而激發他們發揮其主體作用,促使其進步和成長。
2.3 雙向的互動性。以學生為主體開展高職英語教學,從教師引導,到學生參與,再到教師點評,使教與學之間的雙向互動大大增強,可以更好地做到教學相長,學學相長,使教師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成長,從而實現學生綜合能力、教師教學水平和課堂氛圍三者共同提升。
2.4教學質量的高效性。由于教學方法的更新,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的轉變,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理論聯系實際增強,課堂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收獲到更多成功的體驗,從而更加喜歡英語,樂于學習和實踐,教學質量也將有效提升。
3.以學生為主體開展高職英語教學的策略
3.1問題交流與探討方式。即由高職英語教師設置問題或場景,學生根據問題或者場景,先進行自由思考,然后進行分組討論,再派出小組代表進行匯報交流發言,最后由教師作點評和總結發言。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英語方面的聽、說、讀、寫、譯、思等各方面的能力。問題交流與探討的方式可以是講座、演講,也可以是辯論、影評、作品分析等,教師的指導方法是提出要求,組織討論,精心點評。其中要注意的是,要經常組織各小組向教師和全班同學匯報和分享該小組的學習成果,教師要多肯定小組代表的發言,并鼓勵其他組同學提問。教師還可以邀請各組同學參與打分,評分結果當場公布,并現場發放提前準備好獎狀和獎品等。這樣小組參與和現場激勵的方式容易引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強烈反響,受到學生的歡迎,并能取得較好教學效果。
3.2游戲表演方式。游戲表演可以更好地“寓教于樂”,并打破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的生詞、課文領讀和講解,教師帶領學生作練習的陳舊模式。通過小組或者個人的形式,將教學內容以文藝或游戲表演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其在愉悅身心的表演中,獲得英語表達和交流的知識、技能、方法。主要手段可以是游戲、英語歌曲演唱、小品表演、詩歌朗誦、演講比賽等。教師的指導方式是指點要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創新。
3.3寫作形式。寫作是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及思維能力等多種因素綜合,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通過撰寫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可以更好地提高英文寫、譯及外語思考能力。其主要活動是課內外翻譯及寫作練習。教師需要注重是指導學生體會、觀察、分析、構思、寫作,以及推薦學生作品在英文報刊上發表,鼓勵學生用英語創作的積極性。
3.4調查研究方式。其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各類社會現象,特別是加強對英美文化的認識,鼓勵和引導學生用國際化的眼光去觀察社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提出意見建議,進而提高英語讀、寫、譯及英語思維能力。教師重在引導學生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搜集資料和撰寫調研報告。
3.5實際操作方式。其目的是通過活動讓學生獲得學習運用英語的真實場景和感覺,同時,提高學生在實踐中運用英語的能力。為此,可采取邀請外國友人到課題與學生交流,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擔任導游、秘書、翻譯等角色,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
4.小結
以學生為主體開展高職英語教學,改變了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教師更多地從臺上走到了臺下,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的前提下組織教學,不用整堂課口若懸河,一講到底,精神和體力得到解脫。學生意識到教師不再是主體,不能凡事都依賴于教師的講授和指令,學習要靠自己,只有自己主動學習才能更好地得到教師的幫助。經過師生之間的有效磨合,“教學”變為了“學教”,學生在主動參與和合作交流中收獲到更多成功的體驗,更多能力的提升,教師也因此提升了自己的教學組織管理水平,師生關系將更加和諧融洽,課堂氛圍將更加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喬紅梅.淺談英語教學中如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J].中國校外教育,2016(6):35-36.
[2]張聰宇.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揮[J].瘋狂英語(理論版),2017(3):112-113.
[3]董峰.提高學生主體能動性在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長江叢刊,2017(33):144-146.
[4]趙曉黎.淺析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揮[J].校園英語,2015(1):90-90.
[5]武清宇..論以學生為主體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評價體系[J].中國電力教育,2013(16):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