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長期發展中,我國一直倡導以勞動力成本作為前提,促使其發展戰略優勢的形成。該條件保證我國外貿事業的穩定進步和發展。但是,隨著我國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資源的自由化流動更為頻繁。在該情況下,為其給出很大不足,尤其是在現代激烈競爭下,只有對其積極擴展,確保其優勢的發揮和實現,將可持續發展作為重要理念,才能具備現實意義。因此,在文章中,通過對國際貿易中環境成本影響因素的分析,為了展現其優勢的發揮,可以提出有效的執行對策。
關鍵詞:國際貿易;環境成本;優勢;影響
在近幾年我國不斷進步和發展中,環境保護工作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貿易和環境之間的關系更為突出。國際貿易行業,被人們認為是造成生態環境下降的主要原因。在原則上,主張實施貿易自由化基礎上,促進生態環境的維護。在各個組織引導下,加強環境和貿易之間的協調與發展,加強對工作的重視,具備現實發展意義。
一、國際貿易中環境成本的影響因素
第一,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自然資源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其具備的豐裕度和可替代度豐富。環境受到污染物的影響,也能達到有效的吸納能力。環境在不受到外部成本的影響下,其污染物達到的稀釋能力更好。第二,受到環境技術方面的影響,是對環境污染情況、存在的損害現象進行處理、修補等工作,確保其能力的提升,達到環境無害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資源比較多,將增加更多的環境成本。第三,受到環境標準的影響,一些國家對環境標準會提出較高要求,其環境成本不斷增加。相反的,如果提出的環境標準不高,環境成本將逐漸縮小。第四,受到環境補貼工作的影響,在一些國家積極發展下,在對環境成本實施內部工作中,政府會向企業發放一些污染治理補貼工作,但無法保證其市場競爭地位的提升。
隨著各個國家經濟水平的提升,環境問題更為主要。國際貿易也在逐漸向著縱深化方向發展,在自由貿易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環境問題更為嚴重,相互之間的矛盾更為尖銳。環境保護和自由貿易為現代社會發展追求的主要目標,為了保證國際貿易的發展,達到生態環境的維護,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和關注。對于環境成本,在短期內,還無法為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競爭力的提升提供保障,其消極影響更為嚴重。但是,長期發展下,可以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方式、出口貿易增長方式進行優化,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確保其積極意義的發揮和實現。所以,要在長期發展角度下進行分析,達到環境內部化工作,保證我國可持續化發展理念的形成和滲透[1]。
二、國家貿易中環境成本優勢發揮和影響措施
在現代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下,環境問題成為我國國際貿易工作與發展進程中重點思考的話題。但是,從實際上進行分析,導致環境問題的產生,并不僅僅是國際貿易業務,還會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達不到市場整體狀況的積極發展和實現,在這種建設程度下,將引起嚴重的貿易結構不合理現象。更為嚴重的,這種不合格問題將造成環境危機。當前,由于貿易自由化,無法促進環境質量的持續化發展,盡管一些國家在加強環境保護工作,達到環境和貿易之間的協調發展,但是,還需要做出詳細探討,并在多方面執行下,嚴格控制環境成本,解決國際貿易的相關環境問題,以達到整體的進步和發展[2]。因此,在下文中為其提出有效的執行措施。
(一)國際貿易出口發展空間的延伸
我國和發達國家進行比較分析,在資金、技術等方面還受到很大制約,其存在的國際貿易成本比較高,勞動力資源更豐富,其具備的總體成本更低。這種情況在今后的很長時間內都會存在。所以,勞動力較低,其具備的發展優勢也是當前的重點,對我國的積極發展具備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經濟市場下,其具備較高的價格優勢,多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因此,要保證傳統優勢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優勢的發揮和實現,需要對我國面對的失業問題嚴格解決。工作中,要促進資金和技術的持續化發展,達到產業的轉型與升級,增強整體的技術含量,這樣我國勞動力資源優勢才能充分發揮,才能達到對外貿易出口發展空間的延伸。盡管如此,我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貨物貿易增加一些矛盾,但是,其服務貿易受到的制約因素少,能確保經濟效益的優化獲取。因此,利用較低的勞動成本,達到豐富化應用,能促使國際貿易服務工作的擴展和優勢的發揮[3]。
(二)國際貿易機制的創新
創新為現代發展中的新理念,實現資源、環境產權和環境管理機制的創新,將達到整體的進步和發展。工作中,要明確具體資源和環境所有權,對其充分應用和開發,并將其作為補償,以達到責任承擔體系的形成。也要為其構建完善的市場機制,將總量控制工作作為前提條件,結合市場發展情況,分析出存在的排污許可證和資源配置機制,達到整體的進步和發展。也要主動參與到工作中,實現環境成本內化工作。在國家貿易工作中,其存在的各個產品成本不僅是生產成本,還存在交易成本、環境成本等。所以,在環境保護工作中,將其與經濟主體進行結合,達到多方面利益的結合,引導人們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以實現生產、消費和環境目標的形成[4]。
(三)貿易保護政策的合理應用
基于對貿易保護政策的應用,能對我國的一些產業積極維護,確保其比較優勢的發揮和實現。在現代社會逐漸發展下,執行自身優勢比較工作中,都缺乏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形成。對于我國來說,從整體上看,缺乏全球競爭優勢。尤其是在我國市場競爭下,其市場化程度逐漸加深,外匯機制更為開放,在實踐工作中,只有加強對貿易保護政策的利用,才能保證其意義的發揮和實現。但是,對于一些產業的安排,基于戰略化發展標準,要為其選擇具備戰略性發展意義的產業,保證其優勢的發揮和實現。針對一些與國家安全有關、技術水平更高的產業,也將達到更為主要的發展意義。對政策的優化選擇和確定也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核心技術的思考,確保自主開發能力的提升。將政策作為有效的指導意見,也能為其構建出優質化、先進化的市場環境[5]。
總結: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在我國近幾年不斷進步和發展下,世界貿易組織地位逐漸提升。國際貿易為全球經濟體系的主要部分,占有的比例較大,所以,在今后發展背景下,要為其提供貿易保護措施,避免爭端問題的產生,達到工作的可持續化發展。在較長的工作時期內,針對面臨的國際貿易情況,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下,確保其優勢的發揮和實現,增強市場競爭地位,以達到我國的貿易轉型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振華,楊曉明.環境成本內在化——對國際綠色貿易的成本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01(4):23-27.
[2] 馬汴京.國際貿易成本、制度環境與 FDI 區位分布--來自120個城市的經驗證據[J].財經論叢,2015(2):11-17.
[3] 劉恩媛.論預防原則在國際司法中的適用[J].廣西社會科學,2017(8):83-88.
[4] 阮建平.國際政治經濟學視角下的"冰上絲綢之路"倡議[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7(11):3-9.
[5] 何自力.在國際貿易與生態環境之間架起協調的橋梁——評《環境成本內在化、環境規制及貿易與環境的協調》[J].天津商業大學學報,2015(5):封3.
作者簡介:
劉雅寧,女(1988.5—),山東威海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