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沙沙 王永威 王治惠
摘要:近年來高校大學生信教人數不斷上升,輔導員應認真探尋導致大學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從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高度重視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不斷提升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加強對宗教文化知識的學習、全面客觀地看待宗教問題、積極正確地引導信教學生。
關鍵詞:大學生;宗教信仰;策略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于社會特殊意識形態,他的本質是一種精神寄托和終極關懷。宗教具有長期性、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復雜性這些特點。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進一步提出,處理宗教問題的基本原則是: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御滲透、打擊犯罪。針對高校宗教工作,國家也有相應規定:《教育法》第八條規定:國家實行教育和宗教相分離。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四章第十三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在學校進行宗教活動。
一、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勢下,宗教并沒有像許多思想家所預言的那樣退出歷史的舞臺,相反宗教現象更趨活躍,人們的宗教觀念也相應,愈加多樣化。宗教問題的復雜性、群眾性,往往與一個國家的歷史發展、民族團結及社會穩定有著密切的聯系甚至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所以在社會主義的今天,探討一下問題分析與輔導員工作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部分,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的背景及現狀。
(一)文化多元
當代世界是一個多元文化的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全球化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宗教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在人類的文明進程中,宗教已經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它對人類精神的特殊支配方式,使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社會關系起著一定的制衡調節作用。
(二)道德和信仰教育缺失:
就個體而言,大學生時期是一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確立的重要而關鍵的階段。宗教在大學校園蔓延,而且長期存在于高校,己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不容我們忽視。在多元文化的嘈雜聲中,大學生左右為難,陷入道德和信仰選擇的迷茫中;由于信仰教育缺失,已有一部分大學生成為虔誠的宗教信徒,有的雖非信徒,但對宗教文化也是非常的感興趣,出現“宗教曖昧”現象。
(三)宗教滲透明顯加強
近年來,一些宗教組織或非法宗教團體加強了向高校的滲透,以此來發展信徒或從事非法活動。
二、我校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分析
為了深入了解我校學生宗教信仰狀況,今年的3月份,我們對我院學生采取抽樣調查的方式進行了問卷調查,分年級分專業發下去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79份,概括情況如下:
在979份有小調查問卷中,在問卷調查中發現有26人在信教,占比3%。
在信教的26人中,其中22人為伊斯蘭教,3人信仰佛教,1人信仰基督教。
在信教的26名學生中,多數都是收到了民族、家庭或其他因素影響。
首先是受到民族及家庭環境因素影響。如,信仰伊斯蘭教的22名學生都是回族的學生,他們父母都信教,甚至整個民族都信教,在他們的民族傳統中,每一個出生的回族孩子,都要信仰他們的宗教。
其次,是社會因素影響。信仰佛教的3名學生,主要是受西方資本主義的影響,對馬克思主義產生疑惑,我國提倡共同富裕,當今貧富差距又拉大,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確立,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的多樣化,對涉世未深的他們來說,感覺很困惑,所以信仰佛教,看破紅塵,追求與世無爭。
第三是教育因素。
(1)教育目標的模糊大學應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但高校更注重“才”的訓練,甚至將學生道德、審美、情感教育都套用知識灌輸的模式,出現了很多“畸形兒”。實際上,大學生不僅需要學知識、練技能,更需要精神充實和心靈的愉悅。
(2)學生缺少合作互助的教育過程。從剛入校門開始,學生就意識到,學習成績與獎學金掛鉤,獲獎學金、當學生干部和以后的評優以至于就業有直接關系。因此,本應互相幫助的同學成為競爭對手,學習過程中缺乏團隊合作、共同進步的歷練,而宗教中倡導的互助、友愛、合作等常讓學生感到親切。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欠缺。現在高校思想教育的問題在于理想信念教育針對性不強,忽視了時代特點、個體差異以及對學生接受心理和過程的研究。教育過程中片面強調人的社會價值,淡化甚至否定個性需求。黨、團組織忽視對學生的具體指導和內心世界的撫慰,導致學生對教育產生排斥心理。
第四,宗教自身在某些方面的積極影響。
宗教作為意識形態的一種,對人生、世界、自然具有獨特的詮釋,一些心理調適功能,能給人一些安全感和歸屬感。
三、輔導員工作策略
(一)加強對大學生宗教知識的教育,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主動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占領學生思想陣地。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全過程。人們的思想陣地,正義不去占領,歪風邪氣必然去占領,我們學院學生管理者,深知這一點,所以一直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時刻注重提高學生思想的免疫力,為此,我們學院召開了一些列活動。
首先,經常性的對學生進行宗教知識教育,組織學生參加宗教知識競賽,讓學生全面客觀、全面的認識宗教。
其次,加強對大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的信仰教育。我院充分利用“黨員干部加油站”項目,對黨員、干部進行教育培訓。我院書記及部分輔導員對黨員、學生干部進行專題培訓。每周召開黨員干部會議,深化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且要求黨員組織班級學生有關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主題學習會議,樹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第三,實施班級工作“班委會負責制”,讓班干部及時關注信教或者對宗教比較敏感的學生的思想動態有任何動向,及時進行幫扶。
除此之外,我們還注重用節假日或者專業技能大賽用中國傳統文化級專業知識來武裝學生的頭腦,比如:開展國家公祭日活動,聆聽十九大報告,學習雷鋒精神等一些列校園文化,來熏陶學生。
(二)加強師德師風教育。
我們學院針對教學一線的老師,也進行了宗教排查,及時掌握任課教師的信仰狀況。并對我院教師的上課、報告會、講座提出了明確要求并認真審核檢查。這樣就做到在上課的過程中不涉及有關任何宗教的問題,保障課堂知識傳播的單純性,對于思想課,我們經常聽課,并且對教學方法及時提出建議,讓每個學生都能夠認真聽講政治課,讓政治課在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信仰。
(三)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的管理
依法加強對大學生宗教事務的管理。在每學期的開學初我們學院都進行一次宗教排查,對于不信仰宗教的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讓他們明白宗教只是特定環境下的特定產物,并進行宗教政策考試,同時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占領思想陣地,讓他們徹底認清宗教的本質。
(四)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服務。
為了提高同學們的心理素質和辨別是非的能力,我院通過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服務,以提高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增強接受挫折和面對挫折的能力,重建理性認識、完善自我認識、塑造健全人格等。
四、結束語
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高校宗教工作長期而艱巨,需要輔導員高度重視、審慎應對。要堅持不懈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廣大學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作者簡介:
張沙沙(1990.05-),女,漢族,河南,(學士學位、初級輔導員、),研究方向:學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