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日月
摘要:中職計算機教學隨著時代的發展應作出相應的改變,筆者從中職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著手,提出了在本課程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探討了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新教學改革措施,為中職學校培養計算機應用型人才打下基礎,為其他教師的創新實踐和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大數據;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
1前言
大數據,即BIGDATA,又稱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數據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人腦甚至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大數據的特點,數據量大、數據種類多、要求實時性強、數據所蘊藏的價值大。在各行各業均存在大數據,但是眾多的信息和咨詢是紛繁復雜的,我們需要搜索、處理、分析、歸納、總結其深層次的規律。在大數據背景下針對中職校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必將引起計算機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變革。大數據的應用。大數據可應用于各行各業,將人們收集到的龐大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實現資訊的有效利用。為推動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本文在網絡教學平臺基礎上,通過對教材-專業-過關層面的教學現狀展開分析,進行了教材內容改革、教學模式改革的活動。
2教學現狀和普遍存在問題
2.1課程教學目標達不到要求
對非計算機專業本科生的教學目標是,促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計算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并且使大部分學生能通過全國計算機模塊考試,并且對于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只有模塊考試及格才可能滿足后期的就業要求。但近5年來,學生在學完本門課后,接著就去參加模塊考試,可是通過的考生過關率還不到一半,過關率達不到技能掌握要求目標。而對于計算機專業學生的教學目標則是,通過對計算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計算機應用范圍的學習理論聯系實際,能夠解決操作系統、常用工具軟件的使用方法以及基本網絡應用方面等的問題,為其他計算機類相關課程的學習奠定一定基礎,并且對于計算機專業學生唯有模塊考試及格才可能提高競聘工作的能力。
2.2中職計算機基礎教材內容無法滿足模塊考試需求
中職計算機基礎教材和大綱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第一章計算機基礎知識、第二章計算基礎、第三章計算機操作系統、第四章辦公自動化基礎、第五章計算機網絡基礎。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授課,以教師傳授課本知識也就是模塊內容為主,以學生進行相關模塊題練習為輔,疏忽了對模塊考試內容的延展性,疏忽了部分學生對考模塊的需求,導致考試和需求的分離。而對于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講課,以教師傳授書本知識第3章操作系統和第4章辦公自動化也就是模塊操作題內容為主,以學生進行相應模塊題練習為輔,忽略了模塊選擇題內容的講解,忽視了學生對考模塊選擇題的考試需求,導致教考分離、考需分離。另外教材中不含SUMIFS、VLOOKUP等一些模塊常考的函數,多級列表設置等等模塊必考的部分內容。因此,對于計算機專業學生不應該和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共使用同一本教材。
2.3教學方法多樣化教學模式單一化
在教學的方法上,重點以課堂的實際任務操作演示、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導一并加深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目前,在大多數學校的中職計算機基礎課程,課堂教學中任然以教師為主體,對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一種填鴨式教學,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盡盡要求學生能做教材中的例題或實踐任務中的實驗內容就可以了,從不考慮其真正的應用價值,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分離,致使有些學生,對于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目的和意義不明確,缺乏學習主動性,缺乏發現實際問題、獨立思考學習中的問題和解決學習中問題的能力,實際操作能力不高,以及加上本門課又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比較強的課程,沒有電腦的學生上課前不預習、上課時玩手機、不認真聽老師講、上課后做作業就比較吃力,學習興趣很低,教學效果非常糟糕。
3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采取措施
3.1采取分層次教學法
將計算機專業與非計算機專業的教材區分開來,更新教材內容。參考計算機基礎模塊考試大綱,分別進行修訂計算機專業和非計算機專業的中職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大綱,進行教學大綱改革和教材的改革。根據新的教學大綱,將原來教材缺失的模塊考點內容重新編入教材中,將模塊考點作為非計算機專業的選學內容、計算機專業的必修內容,并且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點進行融會。
3.2 采取翻轉教學-面對面教學-在線教學的混合教學模式—及任務驅動法—將網絡教學平臺應用于教學中職的計算機基礎是一門操作性非常強的課程。為了加強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教師除了認真備課、授課之外,還要使得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強化學生在課堂上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課前給學生布置相關任務,上課時拿一部分課時給學生講授,并且通過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調動所有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以及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學習計算機課程的興趣。將教學內容模塊化,設計成不同的任務,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教師并要依托學校現有的網絡教學平臺,采用面對面教學和在線教學的混合教學模式,完善課程信息和教學資源,加快中職計算機基礎的課程建設步伐,為中職培養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奠定響應基礎,為其他教師的創新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鑒。
3.3 建構新的教學模式
新的教學模式可以表述為:以學生為中心,由教師組織、指導教學過程的實施,通過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成使學生有效的實現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這種模式下,對教師業務素質的要求更高了。教學過程各要素的功能、作用及其關系是:學生: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知識灌輸的對象。教師: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知識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主動施教的知識灌輸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是學員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而不是教師向學員灌輸的內容。媒體:是創設學習情境,使學生主動學習、協作、探索、完成知識意義建構的認知工具,而不是教師向學員灌輸所使用的手段、方法。
4結束語
教師除了認真設計課程、授課以及促進學生加強實際練習之外,還要通過改編教材和分層次的教學,實現教學的對象和教學的目標相結合,通過網絡教學平臺,采用翻轉式教學-面對面教學-在線教學的混合教學模式來強化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激發學生對中職計算機課程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中職計算機教學質量和過關率。
參考文獻:
[1]袁沛.淺析大數據時代中職計算機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7(3):74-75.
[2]董琰.大數據背景下中職計算機應用技術移動學習的研究[J]. 現代商貿工業,2017(32):66-67.
[3]潘偉宋.大數據時代下中職計算機專業教學分析[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7(5):22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