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振紅
2017年浙江社會發展兩類主要指標均保持全國前列水平,反映出改革開放40年浙江GDP含金量較高,富民強省建設成效明顯,但也要看到社會事業存在突出短板。社會領域的結構性問題對今后浙江高質量發展制約值得關注,必須在社會結構優化、內涵提升上再下功夫,確保到2020年實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
為深入分析浙江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對2017年度重要社會發展指標作一分析解讀,供決策參考。
編制和實施年度社會發展計劃,是落實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確定的戰略、目標和任務的主要方法,是制定年度發展目標和政策的重要依據,是發展改革部門履行職能,統籌協調社會事業發展,平衡、監測國家和各省(市、區)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工具。一直以來,由發展改革部門負責組織編制年度社會發展主要指標計劃。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變化,適時對相關主要指標進行調整,如“十三五”期間編制的年度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和分領域指標,與以往的社會發展計劃指標體系相比,指標體系作了大幅縮減。浙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體系當中,基本不再列入指標值接近100%的指標,重點考慮社會事業發展核心領域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領域指標。
“十三五”期間,年度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包括兩類指標:一是社會事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指標,主要是人口指標,是衡量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實力和人均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事關國家各發展領域總量指標、人均指標的衡量、監測和分析。二是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領域指標,主要是教育事業、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福利、生活質量等領域指標,是國家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的全面反映,是解決社會發展主要矛盾的重要保障。同時,在確定社會發展主要指標時,關鍵要有良好的統計體系和監測基礎,做到各領域各地區可衡量可比較可操作。
從指標看坐標:2017年浙江社會發展兩類主要指標均保持全國前列水平,反映出浙江GDP含金量較高,富民強省建設成效明顯
從2017年全國主要社會發展指標看,浙江大部分指標值居全國前列,反映出浙江改革開放40年取得重大成果,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高。
(一)從常住人口變化看人口紅利好于兄弟省份
2017年浙江常住人口565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7萬人,占全國人口比例為4.07%,在全國省(區、市)中居第十位;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36‰,高于全國1.06個千分點,呈現常住人口總規模、自然增長規模“雙增長”的態勢。從沿海四個發達省份比較看,浙江人口增量和增幅僅次于廣東省,自2012年外來人口流入高峰下滑后,近兩年呈快速增加態勢。2017年扣除人口自然增長,浙江凈流入外來人口31.3萬人,廣東省68.5萬人,江蘇省9.3萬人,山東省呈凈流出42.2萬人。浙江城鎮化水平近兩年保持穩步增長態勢,城鎮化率遠高于全國水平,但略低于廣東、江蘇兩省。
(二)從重點領域發展指標看:四方面指標均處于全國前列
教育事業。主要是人口受教育指標,是衡量人力資源質量的重要指標。2017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為80.5萬人,浙江為2.74萬人;全國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數為761.5萬人,浙江為29.37萬人;浙江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8.2%,遠高于全國水平;全國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為88.3%,浙江為96.5%;全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3.8%,浙江為100%。除北京、上海、天津三個直轄市外,浙江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義務教育鞏固率居全國前列。同時,浙江承擔了大規模的外來流入人口隨遷子女的義務教育,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就學規模達到148.64萬人。從全國看,浙江在省(區)中率先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普及化,但體現高等學校學科建設、科研水平、辦學質量等的研究生招生規模明顯偏低,博士生、碩士生規模較小,浙江優質高等教育不足矛盾突出。
該磨床由4個模塊組成,每個模塊有5個內插和1個虛擬CNC軸,Dentsply Sirona公司的自動化工程師Daniel Roy說到:“這5個由Twincat CNC控制的軸用于工具的高精度定位以及裝載不同加工工具的推車移動。另外還有一個工具支架,其隨著同一個軸通過不同的螺桿移動。另外一個虛擬軸負責連結X軸和Y軸,作用于Twincat CNC轉換。”

表一 東部沿海四省2017年常住人口變動(萬人)

表二 東部沿海四省2017年度教育指標(萬人)
醫療衛生。主要是衛生領域主要指標,是衡量人口健康素質的重要指標。2017年全國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為5.66張,浙江是5.4張;全國每千人口(助理)醫師數2.41人,浙江是3.05人。其中,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例、每萬人全科醫生數兩項指標,由于浙江外來人口流入規模比較大,指標變動具有不確定性,因此沒有納入“十三五”社會發展主要指標體系。從全國看,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集聚了較多的醫療資源,浙江每千人口(助理)醫師數和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雖然低于上述三個地區,但仍居省(區)前列,同時,保障了2259萬外來流入人口的衛生健康。
社會保障。主要是養老、殘疾人保障等社會指標,是衡量社會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標。2017年全國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30.8張,浙江54.7張;全國擁有為殘疾人服務設施數3822個,浙江159個。2017年末,浙江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069萬人,占全省人口比重18.9%,高于全國1.6個百分點。由于浙江人口老齡化程度比較高,趨勢比較明顯,近幾年省政府高度重視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大養老公共服務設施投入和制度建設,養老服務供給不足問題得到了初步緩解。
生活質量。主要是文化、廣電、體育、旅游等社會指標,是衡量居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標。2017年全國公共圖書館總流通人次、文化館(站)服務人次、博物館總參觀人次三個指標作為基本公共文化指標進行衡量,由于浙江重大公共文化場館設施已基本建成,沒有納入浙江“十三五”社會發展指標體系,而是用“文化及相關特色產業增加值”作為衡量文化事業和產業活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體現浙江文化發展的特征、規模和水平。2016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特色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14%,浙江為6.8%,遠高于全國水平。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由于浙江指標值接近100%,為此,不納入“十三五”社會發展規劃指標體系。從提高居民健康體質出發,浙江設置“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作為衡量居民體育活動和增強體質的重要指標,2017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97平方米,比上年略有提高。2017年全國實現旅游總收入54000億元,浙江為9323億元,占全國比重17.2%,旅游總收入居廣東、江蘇之后列全國第三位。
從結構看對策:社會領域的結構性問題對今后浙江高質量發展制約值得關注,必須在社會結構優化、內涵提升上再下功夫,確保到2020年實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
浙江改革開放近40年的快速發展,有效推動了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但也要看到浙江社會事業存在突出短板。長期來,浙江提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著力推進產業升級和創新驅動,但一直十分艱難,其中的制約因素很多,不僅與經濟領域本身因素有關,也與社會建設滯后緊密相關。從需求與供給角度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受公共服務有效供給不足和社會服務業發展緩慢等因素的制約;從要素投入結構看,根本原因在于對人力資本長期投入不足,產業需求側和人才供給側不協調,產業鏈、創新鏈與教育鏈、人才鏈有效銜接不夠,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具體分析來看:
(一)常住人口規模持續增加,但人口“四化”問題仍然突出
從人口總量看,浙江外來人口流入持續增加,既為浙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勞動力資源,減緩了人口老齡化的速度,但同時又給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帶來巨大壓力。從人口城鎮化水平看,杭州、寧波、溫州、金華四市城鎮化水平和常住人口增量居全省前列,城鎮化水平分別為76.8%、72.4%、69.7%和66.7%,常住人口增量分別為28萬人、13萬人、4萬人、4.4萬人,與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大都市區建設基本吻合,但隨著“四大”建設的推進,需要著重考慮如何進一步提高大灣區大都市區的人才集中度和人口集聚力。從人口內部結構看,存在著人力資本高端化、外來人口本地化、家庭人口少子化、年齡結構老齡化問題,在推進經濟社會轉型升級過程中亟待解決。
下一步對策建議:一是加強人力資本強省建設,什么樣的產業結構反映了什么樣的人力資本結構,而人力資本結構又制約了產業轉型升級。當前浙江人均GDP已達到1.37萬美元,正邁向高收入體行列。隨著產業升級、智能制造,必須抓緊把浙江的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必須高度重視高等教育強省建設和深化產教融合,將人口資源紅利轉化為人力資本紅利,為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創新支持和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支撐。二是加快化解城鎮新二元結構矛盾,著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覆蓋水平,推進外來人口本地化,推進常住人口進一步向杭甬溫金四大都市區集聚。三是出臺有利于生育人口二孩落地政策,進一步完善勞動假期、生育補助、托幼托養等政策。四是繼續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鼓勵支持社會化養老服務。
(二)高等教育率先大眾化普及化,但優質高等教育供給明顯不足
2017年浙江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8.2%,在全國省(區)中已率先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但研究生招生規模也反映出浙江缺乏國際國內一流大學支撐和引領,其中浙江大學研究生招生規模就占了將近1萬人,其他省屬高校只有1.74萬人。
下一步對策建議:一是對標一流,超常規謀劃高等教育強省建設,集中資源推進省重點高校建設和一流學科建設,建立健全浙江大學帶動省重點高校建設有效機制。二是產教融合,著力提高高校參與國家和省重大發展戰略和決策部署的響應度、參與度、契合度、融合度和貢獻度。按照國務院深化產教融合工作部署,抓緊研究出臺浙江省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三是引進國際國內一流大學或者科研院來浙江設置分校、分院,提高優質高等教育資源規模。四是聚焦聚力高端創新資源,謀劃推進省屬高校一批大學科、大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大工程中心、大智庫建設,提高科研基礎能力和創新引領水平。
(三)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較好,但與百姓美好生活需求相比還顯不足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發展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的不平衡主要體現為發展領域不平衡、區域不平衡、群體不平衡;發展的不充分主要是指整個社會的發展總量尚不豐富、發展程度尚不夠高、發展態勢尚不夠穩固。比如,雖然浙江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居全國前列,但也面臨優質教育、醫療、文化、養老體系等供給不足問題;面臨加快發展地區、農村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并舉問題;面臨社會事業發展高端化、國際化和現代化等問題。
下一步對策建議:一是謀劃建立高質量可持續現代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按照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兩個高水平”建設戰略部署,遵循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口全覆蓋、領域全覆蓋、區域全覆蓋的要求,通過制度化、清單化、標準化、數字化、國際化建設,構建與浙江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百姓美好生活需求相一致、地方公共財政保障能力相協調的現代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二是著力做好與新一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灣區大花園大都市區建設相匹配的現代社會事業體系建設,深化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體系研究,指標體系設置和目標值確定要充分體現高質量、均衡性、增優勢的要求,調整優化人口、高等教育、優質醫院等布局,完善項目庫、政策庫和試點庫,補齊高質量社會事業發展短板。三是研究農業轉移人口和外來人口市民化的合理流向和時序安排,做到空間有序、時間有序、人群有序和領域有序“四個有序”,切實解決人口老齡化、家庭少子化以及巨量外來人口基本公共服務保障等問題,保證浙江城鎮化高質量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