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琳
(河北大學經濟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當今世界是一個自由開放的世界,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受到世界上很多學者的推崇。但是,隨著金融深化程度的加深和各國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使金融風險更易爆發以及更容易在各個國家間傳染,一國遭受金融沖擊不僅僅只影響該國自己,而是影響著全球經濟。這引發了全球范圍內對系統性風險的關注與研究。銀行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導致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和擴散。金融機構系統性風險的核心就是迅速蔓延和擴散。
近年來發生的銀行系統危機都伴隨著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和蔓延。Lehar(2003)在VaR方法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CoViaR方法,基于此研究,學術界提出用CoVaR理論來研究金融危機發生期間金融機構之間的系統性風險。Adrian等(2010)在以上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CoVaR模型。國內所采用的模型主要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高國華等(2011)基于CoVaR方法對我國14家上市商業銀行的風險溢出效應進行了測量,并分析了銀行的各項財務指標對銀行風險溢出效應的貢獻度。
本文選取在上交所上市的12家商業銀行作為研究對象,已剔除2010年以后上市的9家銀行,時間為2008年1月2日至2017年6月16日,使用周股價收益率分析,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
具體計算方法如下:指數以2007日12年月29日的收盤價為基準指數點1000,對結果做對數一階差分,得到收益率Ri。為減少誤差,運算結果乘以100。描述性統計結果表明各銀行股收益率拒絕服從正態分布的假設,且總體上均呈現尖峰厚尾特征,不適用最小二乘法分析,故使用分位數回歸模型。
對經過處理的銀行股總體收益率和個股的收益率進行分位數回歸分析(q=0.05),得到估計參數,再根據公式,計算出相應風險指標。
表1 銀行業與個股雙向風險溢出效應
對上述結果進行分析:
對于國有商業銀行:第一,中、工、建三家對銀行業的風險溢出遠大于銀行業對三家銀行的溢出效應,%CoVaR的數值也可證明。第二,當銀行陷入極端風險時,交行對銀行業的風險溢出效應最大。
相比國有銀行,不同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具有不同的抵御風險的能力,對銀行業整體的風險貢獻也各不相同,這與它在我國銀行體系中所處的地位相符。
對于規模較小的城商行,與銀行業整體的雙向風險溢出效應差別很大。表明城商行具有一定抵御風險的能力,但差別較大。
目前全球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各個國家相對獨立的金融政策和監管難以應對風險發生。我國應該積極參與到國際協作,這對我國的銀行業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及時掌握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最新動態,了解國際金融監管的規則便于調整自身的經營和監管,積極應對系統性風險的挑戰;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我國金融監管逐步完善和國際化,使我國的銀行業相關法律法規更適應國際變化,有利于促進我國銀行業等金融業的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