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怎樣遵循“立德樹人”的教育工作方針,實現培養新時代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呢?文章作者認為要采取科學的教育策略,從思想品德素質形成的動力、導向、要素、載體與途徑等方面做文章、下功夫,將提升少年兒童思想品德素養切實落實到位。
關鍵詞:少年兒童;思想品德素質;動力;導向;要素;載體與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1-06
作者簡介:盧玉剛,男,山東新泰人,山東省新泰市宮里鎮中心小學少先大隊輔導員,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學校德育工作。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已進入全面深化新課程改革、縱深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時期。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等綱領性教育文件中,旗幟鮮明地提出了 “立德樹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工作方針,同時提出了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則、基本任務和基本方法,為我們指明了工作方向,點出了工作重心。在具體的教育工作實踐中,如何貫徹落實文件精神,科學施教,才能得以順利實現有效提升少年兒童思想道德素養,為他們未來健康成長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呢?筆者根據多年的小學教育工作實踐,結合自己的學習思考,并借鑒一些先進經驗,談幾點粗淺的認識和做法。
一、增強提升品德素質的動力源泉
在當今市場經濟占主導的社會大背景下,受西方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風氣的影響,社會上形成了一股“個人利益至上,一切向‘錢看,及時享樂”的錯誤觀念,這部分人的價值取向極端物質化、私有化、自由化,嚴重脫離了正確的人生軌道。這種錯誤傾向和有害土壤不可避免地影響著廣大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
我們要順應國家和社會發展方向,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采取多種有效方式對少年兒童大力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紅色革命傳統教育、“四德”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少年兒童逐步分清是非、善惡、美丑,明白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知道怎樣做才有利于他人、有利于集體、有利于國家和社會,更有利于自我發展,逐步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健康成長為一名有理想抱負、學識淵博、德行敦厚、受社會尊重的人。
二、強化提升品德素質的導向作用
少年兒童好學上進,爭勝心強,崇拜英雄和偉大人物,我們要抓住他們這一心理趨向,積極向他們介紹、宣傳歷史上和當今社會上英雄模范人物的成長歷程和感人事跡,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先人后己、為國為民的奉獻精神,釋放強大的正能量。
在教育引導少年兒童學習先進人物的過程中,對少年兒童中涌現出來的好思想、好行為、好風氣,要及時肯定并大力表揚。要建設利用好學校網站、校報校刊、廣播站、德育展室、壁報欄、“四德”榜等宣傳教育陣地,及時捕捉少年兒童群體中閃耀出來的亮點,樹立典型和榜樣,激勵他們見賢思齊,努力向優秀伙伴靠近。
要積極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教育格局,合力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內外輿論氛圍,形成一個磁場,以強大的正面導向力量,引領青少年向著正確的人生方向前進,共同唱響新時代呼喚英雄楷模、呼喚公平正義、呼喚大愛真情的社會主旋律。
三、培育提升品德素質的核心要素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受社會不良風氣或不正確家庭教育的影響,很多孩子形成了自私、狹隘、偏執、霸道、不合群的不良思想和行為。我們要努力在品德素質的關鍵成因和核心要素——關心他人、關心集體上打基礎、下功夫。
(1)作為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家庭成員意識,教育孩子從小努力盡到家庭成員責任,關心家庭中的每一名成員。在家庭生活中,家長應有意識、有計劃地培養和訓練孩子多做一些關心家庭成員的事。現在二孩政策已落實,很多獨生子女家庭添了二寶。家長要引導孩子多關心小弟弟或小妹妹,如主動和弟弟妹妹親熱,做游戲;有好吃的東西,要先讓給弟弟妹妹吃;逢年過節或家中老人生日,家長還要引導孩子送給長輩一份小禮物,表達一下敬意。平時注意安排孩子為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掃地、倒垃圾,澆花、擦桌子等,一點一滴,日積月累。家長要注意及時表揚和鼓勵孩子身上的亮點,給他們不斷進步的動力。
(2)作為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要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少年兒童多過集體生活。要在集體活動項目設計上適當增加些難度,讓孩子們主動養成遇到困難主動找隊友商量和幫助隊友的意識和習慣,讓他們在互助友愛的氛圍中得到鍛煉和提高。通過活動,讓他們切身感悟人多智慧廣、人多力量大、人心齊泰山移的道理,切身體驗幫助他人的幸福感,分享團隊戰勝困難的自豪,增強集體榮譽感,達到明白事理、陶冶情操、提高能力的目的。
(3)作為孩子成長的關鍵引路人,教師和家長要同心同德、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引導少年兒童多做關心他人、關心集體、奉獻社會的好事,以實際行動教育和影響他們,讓他們在這種良好氛圍中得到熏陶,凈化思想上的灰塵,升華心靈境界。
四、拓展提升品德素質的載體與途徑
(1)立足課堂,開發課程。要根植于課堂教學,以德育學科為前鋒,其他學科整體跟進,扎扎實實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深入挖掘各學科教材資源中蘊含的豐富的德育元素,并進行適度拓展,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有機滲透融合進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同時,吸收到足量的思想道德營養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要因地制宜,根據地方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和客觀現實,積極開發適合的、學生喜歡的、接地氣的校本德育課程,建立內容豐富、呈現形式多樣化的德育資源庫,以“自助餐”或“套餐”的形式供應給學生,充分滿足學生們的成長需求。
(2)落實全員育人導師制。引領全體教職工更新教育觀念,強化育人職責,牢固樹立育人工作全體一盤棋、人人有份、一個學生也不落下的教育思想和責任意識;充分發揮好班級教育委員會這一有效的組織形式,凝聚全體任課教師,通力合作,形成強大的育人合力,助力學生們全面健康成長。
(3)加強德育陣地建設。充分建設利用好學校德育展室、少先隊活動室、學生成長指導中心、心理咨詢室、校外德育實踐基地等校內外教育活動場所,發揮其最大作用;要規范升旗、集會、出操、活動等儀式,規范師生日常言行禮儀;努力加強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建設,創設優良的育人環境,培育昂揚向上的學校精神,引領師生共同發展;在輔導員教師的精心指導下常態性開展科技文體藝術、傳統文化、社會實踐教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并由此進一步發展,自主管理,自發組織開展一些適宜的社會志愿服務活動;不斷總結活動經驗,進一步完善活動體系,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讓學生們在異彩紛呈的綜合性活動中鍛煉成長。
(4)形成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合育機制。要努力建設好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健全制度章程,設計好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常態性開展工作,讓廣大家長充分行使監督權利,為班級、學校發展建言獻策,貢獻智慧和力量,以正能量來影響和帶動周邊社區群體,共同為學校和師生發展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樹立起學校的良好信譽和形象,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德育是學校教育永恒的主題,永遠在路上。對少年兒童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品德素養,一定要遵循青少年成長規律;要接地氣,順應新時代發展形勢和社會大環境要求,不斷改革創新。只有這樣,育人工作才會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達到我們追求的理想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郭 瑾.當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現狀和對策[J].東方企業文化,2011(20):146.
[2]張鋮娟.中國傳統道德教育與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問題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