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扎爾·艾賽提
1.1研究背景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為地區經濟的發展提供機遇,對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帶來推動力。高校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過程中應承擔為各產業提供復合型人才的責任。今年黨的十九大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并指明加快一流大學和學科的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報告中還強調了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在教學理念、師資、生源、科研等方面要有國際視野,在培養人才方面要全方位服務國家戰略。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進程中高校承擔著至關重要的任務。
隨著大學生自主創新的不斷升溫,大學生創新創業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并在高校積極倡導開展大學生雙創教育,其影響收到了社會和企業的高度認可。根據教育部2010 年發布的《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國家將全面統籌部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創業基地建設和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全國各高校要以育“雙創人才”為目標,積極優化升級人才培養方案并通過多元化路徑,引進社會資源,切實推進大學生雙創教育工作。全國各地的高校積極響應國家對“雙創人才”培養的需求并積極推動了雙創教育的全面貫徹。目前、雙創教育進程比較緩慢未實現教學,實踐,科研三方面的有機結合;雙創教育仍然停留在參加競賽等初級層面上,并未提出成型完整的雙創型人才培養路徑。因此、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高校雙創型人才培養路徑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
2.1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學術史梳理及研究動態
(1)雙創教育人才培養路徑
國外高校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和路徑。Merrill Harmin (2002)在《教學的革命》著作中解釋了美國的雙創教育模式:聚焦模式是指學生經過嚴格的篩選,在教學內容上呈現出高度系統化及專業化的特征。全校性的創業教育面向全校學生開展的創業活動及創業課程,以不同知識背景下,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及創業意識。MIT 模式強調課內和課外兩方面學習的重要性,并注重兩者的融合。從本科生剛入學時就給本科生提供科研工作機會,學生可從事眾多交叉學科和綜合發展學科的課題研究,包括參加老師的課題研究,或自己設計課題邀請導師做顧問。廷伯萊克模式強調讓教室環境及氣氛保持平衡的狀態,允許學生從事獨立自主學習;東京大學模式強調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學方式彈性化,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創新意識比賽,成立高新技術教育中心,作為學生實習,教師研究進修及培養能力的平臺。
在國內、西安外事學院于 2009 年在全國高校中率先成立創業學院并開展了雙創教育。馬慧敏(2012)提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應從大學生自身、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角度出發,構建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王占仁在(2012)構建了“廣譜式”教育模式,這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結合專業教育的教育理念。李浩然(2013)從個案出發,以燕山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為例,規劃了“學習、競賽、研究、實踐”四位一體的雙創人才培養新路徑。高文兵(2015)提到,要重構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創業與社會資源的整合,推進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可以有效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多維聯合,進一步深化創業教育與創業指導服務。降雪輝(2015)提出高校要構建“立體式”的、基于“泛在學習”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要積極開雙創教育的慕課和微課程,并積極開展創客教育。劉俊賢等(2016)提出“雙課堂”相結合模式是指將創業教育的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融合開展創業教育。此種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更加注重對創業意識的培養以及創業知識體系的構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綜上,從國內外文獻可以看出,國外雙創教育歷史悠久,教育機制模型多樣化,與國外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教育相比較,我國的創新創業教育仍處于初級階段,雙創型人才的培養缺乏科學的培養路徑。因此、本文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作為研究背景提出高校雙創型才的培養路徑。
3.1 高校雙創型才培養路徑研究分析
(1)轉變教育理念,建立教學實踐一體化培養路徑
高校傳統教育中以教師講課為主導而這種教育理念不符合人才市場對雙創型人才的需求。雙創型人才培養應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和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模式。在培養雙創型才時要有機結合課堂理論內容和課外實踐內容。首先、高校雙創教育需要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并設立教學體系和實踐訓練環節。其次、雙創教學體系應系統的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基于雙創型人才的特征,高校需要融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校內雙創理論教學、模擬教學與課外實踐教學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學校、社會三個維度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創造能力。
(2)建立“雙創型”專業教師隊伍并完善基礎設施
雙創型專業教學團隊在設置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及提供與之相匹配的科學教學方法和實現培養目標中起關鍵作用。因此、教師團隊應有學校、企業、社會三個層面構成。按照教學計劃可以邀請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授課。教學隊伍不僅要加強學生的通識教育,要強化學生的學科基礎;其次是要拓寬專業口徑,增強學生的專業適應能力;雙創型專業教師團隊需要設立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課程,培養學生多學科知識結構并提高綜合素質。在基礎設施設置方面、高校要提供優質現代化的雙創教學環境、購進科技類公司研發的軟件,通過模擬公司經營模式給學生提供模擬創業的環境。專業教師團隊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創業類商業大賽,這類比賽旨在使學生將課上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利用理論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高校應整合自身、社會、企業三方面的資源來建立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給學生和企業提供雙向選擇的機會。通過建立實踐平臺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校外實習機會,在過程中學生將自己在學校中學的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培養雙創型人才是國家產業轉型的重要舉措,雙創教育迎合了經濟發展、戰略對策的需要,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同時,也是大學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培養雙創型人才需要學生以及高校、政府、企業等相關單位的配合協調進行。優秀的雙創型人才將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快速發展。因此、高校應做出合理的教育計劃,將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融入到教育培養方案中,竭盡全力地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雙創實踐平臺,制定高效地教育方針,積極探索、深入研究以培養更加全面、不斷向社會輸出優秀的雙創型專業人才并逐步在實踐中完善鞏固雙創型人才培養路徑。
參考文獻:
[1]張雯欣. 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探究[J]. 科教文匯, 2013(28):183-184.
[2]周茂軍, 楊新策, 馬沁怡,等.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 科教文匯,2016(21):27-28.
[3]張士華. 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模式探究[J]. 科技創業月刊, 2014, 27(12):34-35.
[4]高妍, 靳寶全, 張紅娟. 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模式研究[J].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2015(15):37-39.
[5]馬慧敏.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三位一體培養體系研究[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2(36):14-16.
[6]降雪輝.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12):54-56.
[7]許蔚萍.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文獻分析的視角[J]. 閱江學刊, 2016, 8(5):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