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先
摘 要: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判斷,是我們黨基于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36年來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首次調整。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需要我們從變化依據、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等方面深刻認識、深入領會。
關鍵詞:新時代 社會主要矛盾 變化 內涵 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與時俱進的新表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一重大判斷,是我們黨基于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36年來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首次調整。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需要我們從變化依據、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等方面深刻認識、深入領會。
一、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依據
首先,“落后的社會生產”已不再是中國的現實。正像習近平同志報告所講,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推動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F在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GDP已經到8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城鎮化不斷進展,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7.35%。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健全,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我國科技不斷進步,裝備生產日益完善,現在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第一服務業大國、第一貿易大國?,F在中國經濟的問題是產能過剩,而不再是短缺。這樣的國情,“落后的社會生產”已經不符合現實了。
其次,“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近5年來,我國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中國的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已經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以前那種文化娛樂生活貧乏的現象沒有了,數百個電視頻道、海量的網絡信息、休閑娛樂生活豐富多彩。人們的溫飽解決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已經不是問題,一般性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已經得到滿足,正在轉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正像習近平同志在報告中指出,“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就是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前提和基礎。
可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十九大關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基于中國國情的科學的理性的判斷。這樣的判斷,對黨和國家的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正像習近平同志在報告中指出的,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二、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內涵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在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強調這個主要矛盾貫穿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整個歷史過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時隔36年后,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必須厘清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內涵。從與36年前社會主要矛盾判斷對比的角度看,需著重分析三組對應關系。
一是從“物質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要” 這是人民需要從“窄”到“寬”的轉變。美好生活需要”內容更廣泛,不僅包括既有的“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這些客觀“硬需求”,更包括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嚴、權利、當家作主等等更具主觀色彩的“軟需求”。 原來的“硬需求”并沒有消失,呈現出升級態勢,人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新生的“軟需求”則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從精神文化到政治生活、從現實社會地位到心理預期、價值認同等方面,對公平正義、共同富裕甚至對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都提出相應要求。
二是“從落后”——“不平衡不充分”。這是社會發展從“低”到“高”的轉變。過去很長一個時期,由于我國處于“很初級”、欠發展、不發達階段,社會生產呈現出全面落后或大面積落后的狀態。今天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0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比美歐日加起來的貢獻還多,科技由過去總體上的追趕者變為諸多領域的領跑者,從產品不足到產能過剩,從“要吃飽”到“要減肥”,這種情況下還說“落后”就不實事求是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不平衡”是指協調發展形成的挑戰,包括區域、城鄉之間的不平衡等,要通過矯正發展模式積極應對;“不充分”是指發展不全面、待提高,例如群眾在教育、就業、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的不少難題等,要明確問題導向來加以應對。
三是“社會生產”——“發展”。這是社會狀態由“量”到“質”的轉變。社會生產是創造財富的過程,目的是滿足社會需要,包括人的需要和生產本身的需要。社會生產滿足社會需要的過程并不總能保持一致,突出的是產品質量、產品結構、供給時間、供給空間容易出現偏差、脫節甚至背離的情形。發展是進步的變化、上升的過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這種發展是人本惠民的發展,是能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的發展。
三、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意義
十九大報告作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斷,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是從理論價值上說,提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實踐運用。唯物史觀指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物質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人們只有在物質需求基本滿足之后,才能向精神文化、社會尊重等高層次需求發展。
當今中國,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同志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深刻分析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運動發展的狀態和趨勢,準確把握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斷豐富的發展趨勢,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科學結論。這是我們黨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善于聆聽時代聲音,創新 21 世紀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的重要體現。
二是從歷史意義上說,提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是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順應中國社會發展大勢的重大決策。實踐表明,能否正確地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并以此來確定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務,事關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重大理論判斷往往是開啟發展新階段的思想基礎,是關乎全局的重大問題。" 文革 " 期間,黨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出現誤判,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就出現了偏差,給黨和人民事業帶來重大損失,教訓十分深刻。改革開放以后,黨正確認識了發展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中國面貌就發生了巨大變化。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巨大發展,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準確把握成為執政黨必須面對的重大時代課題。黨的十九大正確分析當今我國基本國情,作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判斷,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總結歷史經驗,順應社會發展潮流,立足新時代新矛盾,開啟新歷史新征程的深厚的為民情懷和強烈的使命擔當。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推進國家現代化進程,必將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三是從實踐意義上來說,提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為制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思路、新戰略、新舉措提供了基本依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社會發展起著根本性、全局性的影響。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是黨和國家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是我們黨確立發展理念、制定發展戰略的關鍵。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的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我們要更加注重發展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適應,更加注重發展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供給,更加注重發展的均衡性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