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羽
當我走下飛機,踏上紐約的土地時,這一刻仍如此不真實。
從確定申請哥倫比亞大學的交流項目,到裸考托福、寫材料、準備面試,再到成功拿到交換名額,不過短短一個半月。彼時我雖為了本校的專業課忙得焦頭爛額,卻依然毫不猶豫地走向了這場孤旅。
還沒來得及適應紐約客的生活,高強度的課程就使我猝不及防。每天除了正常課時,還有助教的補充課程、幾百頁的課前閱讀材料、課后大量的作業和論文。每天睜開眼從床上跳起來,就開始檢查自己的日程表和deadline,生怕錯過一個事項。沒有人會因為你是特殊的交換生而寬容你,相反,教授看到我之前的成績和修過的課程,理所應當地拿出厚厚一疊商業分析資料:“Ziyu,你的目標不是期末拿A+,而是學習如何成為優秀的投資人。”
有一天被作業逼到深夜1:00,靈感枯竭,打電話給在哥大讀研的朋友訴苦。兩人一拍即合,從各自住處走到學校看星星。她指著學校臺階上的一尊女神像對我說:“你知道嗎,這里有一個傳說。找到智慧女神像里的貓頭鷹,你就會成為最棒的學生。”那夜頂著北斗七星,我一眼望見女神裙擺的左側方,縮著一只小小的、瞪大眼睛的貓頭鷹。恰好有一群研究生從臺階旁經過,見到一個中國姑娘指著某個方向興奮得又跳又叫,他們一臉了然:“恭喜你,未來最棒的學生!”
10月的一天,和小組同學討論課題到晚上11:00。正收拾東西打算回家,房東突然打電話給我,讓我不用回住處。原來他家里廚房爆炸,消防員為了及時控制火情,撞爛了公寓所有的門。連帶遭殃的,還有我那張窄小破舊的床。于是我就著學校咖啡廳難喝到吐的冰咖啡,在圖書館寫了一夜論文。那晚我驚奇地發現,原來深夜燈火輝煌的圖書館,才是常態。
大家都蜷縮在椅子上,嘴里叼著筆,塞著耳機,對著筆記本電腦苦思冥想。直到早上6:00清潔阿姨來打掃閱覽室,我們才起身伸個懶腰,和隔壁桌陌生的戰友們閑聊幾句,抱起書走向教學樓。對于在國內每晚早早就躺倒在床上刷劇、看閑書的人來說,他們耗不完的精力簡直是一種天賦。后來在和丹麥同學聊起這個現象時,她喝著濃縮咖啡,揉了揉黑眼圈:“學習、工作、社交、睡眠,只能四選三。在這里,沒有人愿意放棄前三樣。”
學期快結束時,我收到了PwC—全球第一的會計師事務所的offer,佯裝平靜地向HR道謝后,第二天我便為自己舉行一場慶祝儀式:清晨,我獨自從曼哈頓上西區游蕩到下城,整整走了122個街區。
城市還睡著,111街上一片寂靜。只有哥大的學生來來往往,有從圖書館回家的,也有西裝革履抱著書去學校的,大概是趕完早課要奔赴華爾街面試的商學生。只有自己會記得,紐約時間凌晨3:00,我掙扎著醒來,接起來自對方單位高管的面試電話。面試的最后他問我,在哥大學習壓力大不大。我幾乎下意識地告訴他,哥大是一個讓你相信“越努力越幸運”的地方。
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創造無限的可能性。為了一個課題報告的PPT,幾個人一邊吃著感恩節火雞,一邊調整0.5毫米的行距偏差,被教授贊為“比麥肯錫咨詢更專業”;為了一份自己想做的工作,發了一百多份郵件,一天里和10個華爾街校友喝咖啡談話;為了爭取女性權益,在校內設立非盈利組織機構,取得學校資金支持,慈善晚宴甚至吸引來了在曼哈頓另一頭的紐大學子。
離開哥大時,我拖著3箱行李站在學校大門口。不經意轉頭,看見百老匯大道上,曼哈頓的紅日徐徐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