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楓,李 紅,楊先彬,李保勤
(菏澤家政職業學院,山東 菏澤 274300)
職業教育是為生產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一種教育類型,職業院校的教師應具備較強的專業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即具備較高的“雙師素質”。但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目前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既有新引進教師教學技能不強、專業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也有中老年教師教科研能力不強、社會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為了更好地開展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在職培養工作,“衛生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在職培養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組從山東省職業院校中選取部分院校作為樣本開展了相關問卷調查,以期了解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在職培養需求,并試圖找到最優化的“雙師型”教師培養路徑。
在分析職業院校師資隊伍結構的基礎上,從教師的基本信息、對“雙師型”教師內涵的理解、培養需求和培養路徑4個方面設計調查問卷。問卷共有20個問題,其中選擇題16個,簡述題4個,旨在全面了解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在職培養現狀,為有效開展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在職培養提供參考。
本次調研在山東省菏澤、泰安、棗莊、淄博、煙臺、濟寧、濟南這7個地級市16所職業院校發放了電子問卷,16所職業院校中有11所高職院校、5所中職學校,其中包含1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2所省特色名校、1所省優質校。所有問卷均通過樣本學校教務處、科研處有組織地向教師發放,共回收有效問卷414份,使用頻數分布表進行統計分析。

表1 調查問卷結構
參與調研人員的基本情況見表2。從統計樣本基本信息表征看,本次調研樣本院校類型峰值為高職院校,崗位峰值為專任教師,年齡峰值為31~40歲,學歷峰值為碩士,職稱峰值為初級。
關于問卷中第6個調研點:對“雙師型”教師內涵的理解,調研結果見表3。61.8%的教師選擇“雙師型”教師應具備雙證書,說明教師更多地看重“雙師型”教師應具備的顯性條件。

表2 參與調研人員的基本情況

表3 調研對象對“雙師型”教師內涵的理解
調研對象對“雙師型”教師在職培養的基本認知見表4。從統計結果來看,職業院校是根據崗位工作需要遴選教師參加“雙師素質”在職培養的,教師對學校安排的評價較為正面;94.7%的教師自愿參加在職培養,說明教師有專業發展、能力提升的需求。
關于教師急需通過在職培養提升的能力,選擇教學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教科研能力的教師占比較大,選擇社會服務能力的教師占比較小,說明學校日常工作偏重于教學工作,社會服務能力有待提高。
關于“雙師型”教師在職培養的有效方式,從統計結果看,認為到相關醫院(企業)進修學習是在職培養最有效方式的教師占比最大,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國培省培和職業院校最方便開展的校本培訓并不被教師看好,說明校本培訓在職業院校沒有被納入學校的日常工作,或者培訓效果較差。
關于教師獲得“雙師素質”培養機會的有效途徑,大多數教師是通過學校統一組織獲得在職培養機會的,選擇由專業教研室組織校本培訓和自己聯系實踐單位提升專業能力的教師占比均較小,一方面說明由學校統一組織、統一部署的在職培養效率較高,教師自己聯系實踐單位壓力較大;另一方面與前述校本培訓不被教師看好的結論相呼應。
關于衡量“雙師型”教師在職培養質量的有效方法,從統計結果看,教師對4個選項的選擇不太集中,占比均沒有達到半數,說明教師對“雙師型”教師在職培養目的的認識沒有達成共識,沒有意識到教師參加在職培養是為了更好地教書育人。
關于所在學校是否為某個職業教育集團的成員,有45.9%的教師認為所在學校沒有參加職教集團,有39.1%的教師不了解所在學校是否加入了某個職教集團(見表5)。一方面說明大多數職業院校沒有參加職業教育集團,或者參加了但集團化辦學活動不多、成效不大;另一方面說明職業院校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宣傳不夠、影響力不大。

表4 調研對象對“雙師型”教師在職培養的基本認知

表5 對職業教育集團在“雙師型”教師在職培養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的認知
關于職業教育集團在“雙師型”教師在職培養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大多數(62.8%)教師認可職業教育集團在“雙師型”教師在職培養過程中發揮的作用,這與前述教師對所在學校是否為某個職教集團成員的認知相悖,可能是教師對本調查點認知不準確。
關于對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成效的認知,大多數(65.7%)教師認可所在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工作(見表6),說明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基本能夠滿足人才培養工作需要。
關于當地政府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有近半數(47.8%)的教師不認可當地政府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發揮的作用,一方面說明當地政府沒有在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另一方面說明職業院校在爭取當地政府支持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表6 對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成效的認知
關于影響“雙師型”教師技能培養的關鍵因素,統計結果顯示有教師個人、學校和社會3方面的因素。教師個人因素: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提高“雙師素質”,積極、自愿參加雙師技能培訓。學校因素:學校領導要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明確“雙師型”教師在職培養工作方向;制訂師資隊伍建設規劃與引導教師參與“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機制、體制,獎懲結合,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在職培養;給教師提供參與雙師技能培訓的機會,并提供足額經費,以保障教師外出培訓,提供與醫院(企業)工作崗位零距離對接的實訓基地,以保障教師參與校本培訓。社會因素:政府主管部門要制定促進教師參與“雙師型”教師在職培養的政策,提供相應的扶持資金;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社會培訓機構、醫院(企業)提供能夠真正提升教師能力、素質的培訓平臺(項目)。
關于提高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統計結果顯示,教師認可的有效途徑包括:(1)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讓教師在“教中做”“做中教”,提高專業技能;(2)聘請專家、醫院(企業)技術人員到學校舉辦專題講座,對教師進行培訓,重點進行校內新建實訓基地、工作室內實訓設備的應用技能培訓,并請醫院(企業)能工巧匠到校內實訓基地輔助教師進行專業實踐;(3)選派專業教師到相關醫院(企業)進修學習或參加相應學術會議,學習新技能、新方法;(4)加大校企合作力度,為教師提供合適崗位進行頂崗實踐;(5)組織專業教師參與校企產學研合作項目,為企業提供新技能、新方法;(6)鼓勵專業教師開展社會服務活動,使專業教師在專業實踐活動中提高實踐能力和專業素質。
關于如何用制度規范“雙師型”教師在職培養,統計結果顯示,教師認為學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用制度加以規范:(1)“雙師型”教師在職培養規劃,規劃中應包含參加在職培養教師的遴選、培訓機構的遴選、培訓經費、培訓目標、培訓時間、培訓方式、培訓效果考核等;(2)“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3)“雙師型”教師在職稱晉升、評先評優等方面的激勵措施。
關于“雙師型”教師在職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統計結果顯示,教師認為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1)學校教學管理人員、教師對“雙師素質”內涵的理解有偏差;(2)學校對“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不規范;(3)學校在激勵教師參與在職培養方面的積極性不高,措施落實不到位;(4)教師參與在職培養的意愿不強;(5)教師希望得到的培訓內容和實際培訓項目不匹配;(6)培訓范圍小,不能覆蓋全體專業教師;(7)相關醫院(企業)能滿足教師不脫離崗位進行頂崗實踐的崗位少;(8)學校實訓設備與企業工作崗位設備不一致,教師培訓后不能將培訓成果應用在教學中。
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的“雙師素質”是什么?什么樣的教師是“雙師型”教師?前一個問的是“雙師素質”的內涵,后一個問的是“雙師素質”的外延。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應具備能勝任教學工作所需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價值觀,這種能力與素質包括理解、應用所授專業理論及教育科學理論的能力,實施專業技巧和教學技巧的實踐操作能力,在校內外理論教學、實習、實訓等教學環節把教育科學理論、教育教學技巧、專業理論、專業技能和教學管理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的整合能力,以及教師對學校各項事務有無價值和價值大小如何評判的專業價值觀4個方面,這是“雙師素質”的內涵。“雙師型”教師應具備雙證書、雙職稱、雙技能素質,這是“雙師素質”的外延。調查結果顯示,有61.8%的教師認為具備雙證書(教師資格證、醫師資格證)的教師就是“雙師型”教師,這種認識比較片面,只注意了“雙師型”教師的外在顯性條件,沒有深入理解其隱性的素質、內涵要求。
“雙師型”教師在職培養方式有學歷提升、行業培訓、政府培訓和校本培訓,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教師認為行業培訓有效,例如52.7%的教師認為有效的培養方式是到相關醫院(企業)進修學習,27.5%的教師認為是到職教集團成員單位頂崗實踐,26.6%的教師認為是校企產學研項目合作,選擇這些行業培訓的教師占比大于選擇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國培省培的教師占比(21.7%)和選擇校本培訓的教師占比(14.5%)。但在實踐中,采用最多的培訓方式是政府培訓,其原因可能是政府培訓有財政資金支持,而其他培訓方式均需學校支付培訓經費。表明職業院校在加大師資隊伍建設資金支持力度方面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為了提升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教育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17—2020年)的意見》(教師[2016]10號),該計劃以“中央引領,地方為主;對接需求,重點支持;協同創新,注重實效;規范管理,確保質量”為原則,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職業院校教師示范培訓和中高職教師素質協同提升活動,并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此項計劃為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在職培養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引領了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方向。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在職培養工作要想有效、持續地開展下去,除了加強政府引領外,還需各職業院校發揮主觀能動性。調查結果顯示,部分職業院校只是被動地開展“雙師型”教師在職培養工作,存在在職培訓教師、培訓機構的遴選機制不健全,培訓經費落實、培訓效果考核制度執行不到位,“雙師型”教師的認定標準不規范,在職稱晉升、評先評優等方面,對“雙師型”教師的激勵措施落實不到位,校內實訓基地硬件設施落后等方面問題,導致教師參與在職培養的意愿不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效果難以保障,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