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羅全
摘要:太極勁是太極拳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在弛豫概念及其圖像的基礎上,結合太極拳訓練中對“松沉”的狀態要求,對太極勁進行解釋,并分別從沉勁、勁路、暗勁、合勁這四種與太極勁緊密相關的概念進行深入分析,總結了太極弛豫歌訣,對該歌訣根據太極拳習練的要求進行,闡述,可以提高訓練太極勁的效果。
關鍵詞:武術 太極 太極勁 弛豫 沉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8)7—0037—03
1 引言
太極拳自1880年李亦畬編撰完成《太極拳論》文獻問世以來,各種解讀太極拳的資料汗牛充棟。[1]太極拳大師高手也不斷提出他們解讀太極拳的心得體會,一些經驗常常以歌訣的形式表現出來。在太極拳中特別注重“松沉”,其直接效果就是表現出沉勁,這是我國內家拳的一個重要特點。但是松沉易于言說,不易習練,無法通過短時間的訓練達到這種狀態。[2,3]本文作者結合自身習練太極拳的一些經驗體會,引入弛豫概念,以此來描繪和表征松沉,提高太極拳習練的效果。對“弛豫”在太極拳中的應用進行論述,供大家參考。
2 弛豫
弛豫現象是一種物理現象,是物體從不平衡狀態向平衡狀態的不斷松弛的過程,即是指一個系統逐步舒緩并釋放其中過多的壓力/張力,直至達到平衡態的過程。弛豫的英文寫作Relaxation。弛豫過程所需的時間叫弛豫時間。該時間表示物體從不平衡狀態達到物理學動平衡狀態所需要的時間。舉例來說,一個彈簧對其施加外力以后,彈簧會被拉長,進入非平衡態。當釋放外力后,彈簧會進行來回伸縮運動,前期外加給彈簧的能量會以動能與彈性勢能的形式,在兩種能量之間進行周期性的交換。由于彈簧自身存在阻尼現象,外加的能量會以熱能的形式耗散,直至彈簧恢復到最初的平衡態。
弛豫過程在表現形式上,表征了一個物理系統中的合(平衡)——開(不平衡)——合(平衡)之間的轉變關系。因此,使用弛豫圖像及其相關的信息,可以描述太極拳理論中與開合相關的重要概念,其中特別對因開合作用而導致的與“沉”相關的沉勁、勁路、暗勁、合勁等有重要的意義。
3 太極勁的四個重要概念及其解釋
3.1 沉勁
沉勁也叫作松沉勁。洪均生先生在論及捋法要求時明確指出,出沉勁要求前手是收肘不收手,肘化勁而后退,手后退中有進。收即是放,沉即是起,是浮。郝為真先生談太極拳的沉勁時指出,太極拳有三層境界,最高一層如人在水面踏水,松而不沉。
沉勁通常也稱作松沉勁。一般人通常都會有這樣的經驗,攙扶一個醉鬼,會感覺特別吃力,因為攙扶的對象完全放松了,重心特別低,所以要扶起他特別費力。沉的結果會導致人體的重心自然下降,雙腳會自然蹬地。與沉相對的是僵。僵是被動,是死勁;沉是主動,是活勁。
在沉的過程中身體各部位會處于相合狀態,這個狀態是松沉勁的基本落腳點。使用弛豫圖像來描述時,沉是在平衡狀態。借用太極拳大家李經梧先生的言論,當從上往下往水缸注水時,先期沉在水缸里面、處于底部的水,會從缸的四周反彈上來。沿著缸沿向缸壁四面反彈上來的水有一股勁,這種勁就是沉勁。在太極拳里,這種先下后上、由內至外的勁,表現為一種沉勁。
3.2 勁路
在太極拳行功走架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勁的轉換。勁路是在行拳過程中,身體上一個具體著力點的移動路徑。套用無線通信系統中的“信道”概念,勁路是指起源于腳底部位的著力點,根據攻防策略的需要,逐漸移動到肢體各部位,以太極八法“掤捋擠按采列肘靠”的方式泄出力量。所以在徑路環路中,不能出現勁路短路,或者叫“滑路”的過程。必須如在沙灘上走路,在草地上滑板一樣,緩緩前行,在肢體擺動過程中時刻要包含著“弛豫”過程。勁路中有勁源和勁宿。勁源是指己方的雙腳底,有時候也可以是在某一只單腳底。勁宿是指最后己方出力的肢體部位,即太極八法中肢體的依托部位。
勁路體現了弛豫過程的弛豫時間圖像。弛豫過程有一個時間區間。在該區間中,不平衡狀態逐漸向平衡狀態過渡、轉換,存在一個特定的路徑,總是從高不平衡狀態向低不平衡狀態進行轉變,猶如太極拳勁路中要求的“勁起于腳根,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在腰”的要求(見《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3.3 暗勁
暗勁通常是指在對方的不知不覺中,己方發出的勁。“拳打三節不見形”。暗勁是在松沉前提下,按照太極拳的勁路要求,從勁源到勁宿,連貫性發出的勁。通常在悄無聲息中完成攻擊任務。暗勁需要在松沉狀態下才能發出。如同人在跑步狀態下,使出的力量較為有限。然而人在蹬地靜止狀態,可以用手拉動遠超過體重的物體,這其實就是暗勁的一種使用方式。發出暗勁時,要求“周身一家,周身無有缺陷”(見《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暗勁類似于在松沉狀態下積蓄的能量。表現在弛豫時間圖像中,暗勁意指先期外加的能量隱藏在物理系統中,隨時準備進行能量的傳遞。
3.4 合勁
太極拳的勁是耦合發出的,即有一個前向的勁路時,必須以后向勁路為其配合、支撐,如同側翼支持主翼一樣。太極拳發勁時要求將展未展。在肢體某部位發勁的同時,與該肢體部位的對偶位置(右手的對偶可以是左手,或者左腿等),有一個先合后分的對拉勁。依靠身體自身的旋轉運動(這種旋轉是一種泛指,及任何先合后分、由肢體兩個不同部位構成的連續運動狀態),產生合勁。
在《打手歌》中(該歌訣是武禹襄經過數年斟酌而仍未完稿的遺憾作品,雖不完整,但言簡意賅,詞句凝練)指出,“引進落空合即出”。合勁是太極拳勁力的突出特征,合勁有時候也稱作太極勁。在形成合勁的過程中,需要用到身體多個部位的開合運動。所有開合運動,都是在“沉”的基礎上才能形成最佳效果,特別是腰背開合運動。在洪傳陳氏太極拳的日常訓練中,“三換掌”是訓練肢體開合運動的一種常規方法。在練習過程中,尤其是要注重腰背開合、雙手開合的暗勁發力。在相合的一瞬間暗勁傳遞到勁宿,完成發力過程。
在弛豫時間圖像中。合勁是中間平衡狀態下集聚的勢能,隨時可以轉化為迅猛的動能。
4 一種太極勁訓練方式
本文作者結合自身多年習練太極拳的經驗,借用并參考在弛豫系統相關的概念及圖像,編創了一首太極拳新歌訣表述如下,以此可以作為太極拳中沉勁的訓練方式。
太極弛豫歌
左右相合,上下相隨;
小圈大圈,同心異徑;
內圈主動,外圍隨動;
由內至外,擺動弛豫。
該歌訣淺顯易懂,從身體的左右兩側、上下兩端,注重合勁。肢體各部位運動時,身體如同套上了多個圓圈。離身體中軸線最近的部位,圓圈的半徑最小。肩部、肘部、掌部,轉圈的范圍依次逐漸變大。所有肢體部位轉動的圓心都要求在身體的中軸線上,即落在脊椎上。
勁路是從內逐級向外傳播的,內部的肢體部位先運動,帶動外部的肢體進行從動運動。在勁路傳遞過程中,從視覺角度上觀察,身體遠端的肢體部位動作,要比近端肢體部位的動作慢半拍。其原因是肢體的運動方式是“隨曲就伸”,是一種曲線運動,一種舒展的運動方式。因此,身體姿態會表現出從一個不平衡狀態,逐漸恢復到平衡狀態的轉變過程,這個過程也叫做肢體的弛豫過程。
5 結語
本研究結合經典的太極拳理論,使用弛豫理論中的相關概念和圖像,對沉勁、勁路、暗勁、合勁這四種與太極拳中“松沉”的狀態緊密相關的概念進行了分析。結合作者總結的太極弛豫歌訣,使用該歌訣指導習練太極拳,提高訓練太極勁的效果。通過借用弛豫概念,對太極拳中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太極勁和“松沉”狀態進行圖像化解構,分析松沉要求,會有助于習練者加快步入太極拳的“懂勁”階段,達到強身健體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等.太極拳譜:修訂本[M].第2版.沈壽,點校考釋.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1.
[2]羅衛民.傳統太極拳理論的現代解讀[J].中華武術研究,2011(1):3-5.
[3]馮志強.混元太極炮錘四十六式[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