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靖梓 武冬 韓卓君 候照新
摘要: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就“一帶一路”政策下,思考太極拳對外傳播過程中取得的成績與存在問題,進行總結,得出目前國際太極拳發展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時發展還比較單薄,且發展進入瓶頸期。并提出以下建議:(1)依靠與助力于一帶一路政策。(2)以科研為導向,使太極拳研究系統化,科學化。(3)依托孔子學院,建立標準化教學。(4)借鑒已有成熟賽事機制,提高賽事商業化水平。
關鍵詞:一帶一路 太極拳 對外傳播 機遇與挑戰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8)7—0057—04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演講時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亞提出共同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2015年3月27日在海南博鰲亞洲論壇上,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015)。這標志著對中國發展將產生歷史性影響的“一帶一路”戰略進入全面推進建設階。[1]“一帶一路”的提出與實施與我國的政治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一帶一路”建設,是構建中國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是促進亞歐國家共同發展繁榮的必然選擇。[2]“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將以一種更為積極開放的態度與合作國家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是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1 歷史與現實
翻開歷史的圖卷,我們會發現,在古代的絲綢之路中,“武”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化符號聯系著我國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關系。“武”即古代各民族之間沖突的手段,也快速提升絲綢之路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與對外關系的手段。漢初漢武帝為抵御匈奴進攻,派張騫出使西域,帶給中原先進的“精鋼”使軍隊戰斗力大大提高,同時也使西漢的鋼鐵生產技術大大提高;匈奴與西域各國在與中原文化的碰撞中也使自身的鐵器技術與政治經濟文化深受漢族的影響。[3]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在絲綢之路的開創階段,“武”就擔任著一個重要的社會角色,聯系著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從客觀角度上看為絲綢之路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今天,“武”的發展進入現代社會,為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武”已經從單純的戰斗需要發展出健身、修身、防身等多重目的,“武”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越來越多的被人們賦予文化內涵,滿足著現代人的需求。
在歷史地、發展地看待武術在不同時期承擔著不同使命的基礎上,可以看出當代武術應該具有全面而獨特的健身價值、深刻而廣泛的健心價值、持久而巨大額社會價值。[4]太極拳作為中國武術的杰出代表,其豐富的內涵與健身效果為世界人民所熟知,據資料顯示,太極拳已傳播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遠遠超出了目前國際武術聯合會會員單位106個會員國的數目。從傳播效果上看,太極拳是武術項目中傳播效果最好、傳播范圍最廣的項目。[5]太極拳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生命觀與我國大國崛起戰略的“共建、共商、共創”的和諧發展戰略不謀而合,都直觀反映了中國人的和諧思維觀,推廣太極拳的發展,即是在推廣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國家高度重視文化推廣的現實下,積極思考太極拳的發展現狀,既是在使太極拳搭上“一帶一路”這趟高速列車,也是太極拳自身在為我國的文化自信、文化走出去戰略所應承擔的歷史使命。
2 太極拳傳播過程中取得的成就:
太極拳已傳播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遠遠超出了目前國際武術聯合會會員單位106個會員國的數目,練習太拳的人數已經超過1億,如日本注冊太極拳的人數達到了1000萬[6],具體發展狀況如何,本研究將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分析:
2.1 社交手段
1978年11月,正值我國改革開放前夕,日本派出了以三宅正一為團長的國會議員代表團對中國進行了友好訪問,在會議期間,三宅正一表現出了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對太極拳的愛好,就太極拳問題與鄧小平進行交流,鄧小平積極回應,并為三宅正一題字,留下了“太極拳好”這一珍貴的歷史文物。[7]我們可以看出太極拳不但作為一種體育運動,更是見證了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發展史,鄧小平贈送“太極拳好”的表現,表現了當時我國對外交流的“和平、和諧、友好”的方針政策,是國家領導人運用太極拳進行友好交流的典范。
2011年8月18日,中國武術代表團在聯合國紐約總部會議大廳進行了專場表演,9月6日,中國武術表演團又赴美國參加2017年中美文化交流武術系列活動。活動期間在聯合國、美國時代廣場、紐約市政廳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進行多場演出和交流活動,是繼2011年8月18日在聯合國表演后的再一次演出,也是中國國家武術套路隊成立后參加2017年春節聯歡晚會演出后的第二次重要表演活動。參與演出的25位運動員中,太極拳運動員占據了超過1/3的比例,且美方太極拳的代表美籍華人高佳敏、陳思坦等都積極參加活動,與李連杰共同推廣太極文化,足以說明國家在武術文化推廣過程中對太極拳的重視程度。從改革開放前夕到時代的最前列,太極拳作為我國的一張明信片,一直活躍在世人面前,為世界各國認識我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2.2 健身與康復手段
《太極十三勢行功歌訣》中寫到“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太極拳在創立之初,先人就賦予了太極拳健身、修身等豐富的功能。歐美發達國家在西方醫學高速發展的今天對一些疾病仍然不能取得有效的治療手段,且工業文明為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人們的身心健康遭受著重大的考驗,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老年人健康問題嚴峻。尋找一種更為自然的運動與生活方式自然在這些國家便流行開來,太極拳柔和的運動方式和注重內外配合的訓練理念迎合了美國人的需要[8],國外近年來在看到太極拳對人體的各種好處后,正在積極跟進研究,并將太極拳作為一種治療或者輔助治療手段用于臨床中。
Robins,Jo Lynne在一項針對太極拳對女性心血管影響的研究,根據35到50歲之間的女性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的現狀,選取佛吉尼亞州中部社區的的63名女性,進行太極拳干預研究,旨在研究影響與女性心血管疾病風險相關的生物行為因素。測量的生物學指標包括空腹血糖、胰島素、脂質以及c反應蛋白和細胞因子。行為測量包括疲勞、感知壓力、抑郁癥狀、社會支持、正念、自我同情和精神思想和行為。結果表明太極拳可能有助于抑制促炎細胞因子與潛在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包括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IL)8和IL-4,并可能增加正念、精神思想和行為和自我同情。[9]
Sharma,Manoj對太極拳對焦慮的干預研究進行了總結分析,對Medline、CINAHL和Alt Health Watch數據庫進行了系統的搜索,對涉及太極應用焦慮的文章進行了研究。共有17篇文章符合納入標準。其中8篇來自美國,2篇來自澳大利亞,2篇來自日本,2篇來自臺灣,1篇來自加拿大、西班牙和中國。在12項研究報告中,報告了焦慮顯著減少的結果。盡管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使用隨機對照設計且樣本容量較小,但是太極拳似乎是一種很有效的焦慮管理模式。[10]
目前關于太極拳的臨床研究已涉及至少20多種疾病,且國外關于太極拳對身體與心理健康的文章呈穩定增長模式,且研究水平上升迅速,可以看到太極拳在對人們身體與心理健康在越來越多世界學者的論證下,將以一種更加科學的面貌為人們服務。
2.3 賽事手段
首屆世界武術錦標賽于1991年在中國北京舉行,賽事由國際武術聯合會主辦,各武術會員國輪流舉辦,是世界武術界最高級別的國際大賽,為武術在全世界的迅速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比賽之初,太極拳、劍就作為比賽項目持續至今。1988年亞奧理事會正式通過將武術列為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從而使武術由單項的國際比賽變成國際綜合性運動會的比賽項目,亞運會在武術比賽項目設置上,太極拳、劍也榜上有名[11]。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為武術提供了一個契機,奧運會期間,經國際奧委會特批比賽于8月21日至24日在北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體育館進行。雖然此次嘗試未能使武術進入奧運會,但是挫折也使人們進一步探索武術進奧運的項目與途徑,此后多為專家學者都看好太極拳,太極拳在當時看似武術遭遇入奧挫折的情況下,卻也在悄然逆流而上。2012年,國際武術聯合會更是批準設立了世界太極拳錦標賽,并設立每兩年舉辦一次,這是到目前為止最高級別的太極拳單項世界賽事。如此將武術中的單一項目拿出作為世界錦標賽來舉辦,如果太極拳自身沒有足夠的魅力與價值,這肯定是不能實現的。太極拳在世界賽場上的頻頻現身與賽事規格的日益提高足以說明太極在世界范圍的認可程度。
3 太極拳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基于中國傳統武術長期存在的“模擬血緣關系”這一特殊性[12],尤其在以前交通與信息交流不發達的時候,早期中國武術的傳播以人際傳播為主,且主要是面對面傳播。其優點是反饋與信息的迅速交流、雙方能對信息進行及時的互動,但是也由于人際交往的手段與輻射范圍的單一性,人際傳播手段的效率很低,尤其是太極拳這種極為精細的運動,想要深入學習了解太極拳,人際交往途徑是不可缺少的,這也限制著太極拳自身的發展。隨著科技的飛速進步,人們獲取與交流信息的手段越來越多樣化,人們幾乎在網絡上可以找到想要的一切,網絡的發展為太極拳提供了擴大的途徑,太極傳播也有傳播途徑網絡化的趨勢,但是也造成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混亂,人們不能很好地分辨優劣,使目前太極拳市場魚龍混雜。
3.1 社會傳播
目前,太極拳傳播存在廣而不深的問題,太極拳的傳播還是以動作技能傳播為主,缺乏太極文化的傳播[13],太極拳的傳播機構比較分散。誠然文化的傳播需要實際的載體,太極拳作為太極文化存在的物質基礎與表現形式,是人們能感受或者學習到太極拳最直觀的方式,但是僅僅是把太極拳作為一種體育項目,一種康復手段,實際上都是在割裂太極拳整體功能,并且將太極拳更高層次的文化屬性忽視了,而太極拳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才是我們想要傳播出去的東西,也是最吸引海外學習者的核心內容。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目前太極拳海外傳播傳播者缺乏系統的太極拳學理層面的學習,海外傳播在人際傳播這一最直接的交流方式上太極拳的文化屬性與價值就大大流失,造成了目前海外有著太極拳熱,打太極拳的人多,但是能深入解讀太極拳,真正傳播與接受太極拳思想的人少,使太極拳的基礎層面的傳播基礎不牢固,很多人認同太極拳的文化理念,但是在操作層面上過多的只是關注太極拳的技術特點。文化因獨特性而存在,太極拳作為我國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融合者,反映著中國人認識與對待這個世界的態度,真正從文化層面來解讀太極拳,豐富太極拳的文化思想內涵,才能讓海外學習者看清太極拳的本質,也能更好地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
3.2 康復手段
海外將太極拳作為一種治療與輔助治療手段證明了太極拳所具有的良好健身功能,但是人們似乎過度關注太極拳的治療與輔助治療功能而忽略了太極拳的健身功能,俗話說,預防大于治療,治療疾病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源頭控制住它,這同樣反映著我國“天人合一”的思想觀,萬事萬物都是存在因果關系,在我們未得病之前就要有強健體質的意識,才能減少疾病對身體的干擾,國內已有的很多外研究已經所以將太極拳在提高人體身體素質,舒緩人們的心理狀態有良好作用,將這些科研成果向海外人們普及,增強人們對太極拳的正性看法,在世界范圍內普及太極拳作為一種日常健身手段,能與瑜伽、拳擊一樣真正普及到人們的生活中去而不僅僅局限于臨床,是我們目前的挑戰。
3.3 武術參事
自我國開展國際武術賽事以來,太極拳就一直作為武術比賽的常設項目,為人們所熟知,但是與其他優秀體育項目相比,其賽事的推廣與普及型還遠遠不夠。這與太極拳自身在世界上的競技體育化程度較低是分不開的,競賽是推動體育項目向前的一個有力杠桿,在互聯網時代,沒有競賽也就意味著上鏡率和知名度會大打折扣,一方面影響贊助商的投資,使比賽的商業化程度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另一方面也不能吸引觀眾的眼球,使觀眾不會花錢來看比賽來增加主辦方的收入。目前商業化的太極拳比賽也如雨后春等般涌入人們的視野,但是這些“國際化”太極拳比賽現場往往出現中國人比外國人多的情況,不得不令我們反思,太極拳在世界范圍內如此受歡迎,太極拳比賽卻不盡如人意。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就太極拳目前發展的現狀來看,太極拳在對外傳播取得一系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著許多細節化的問題,使太極拳的發展陷入一個瓶頸,在看似發展繁榮的背后卻隱藏著傳播過程中重技術輕理論;以健身性為目的傳播還是要低于以治療或者輔助治療為手段的目的;賽事傳播不夠廣,賽事商業化程度低,缺少高端化,高影響力的太極拳比賽。
4.2 建議
(1)在我國目前“一帶一路”政策下,“一帶一路”戰略涉及到60多個國家,這是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太極拳在海外的傳播也走到了需要從以技術導向向文化內涵導向轉型的新階段。如何利用國家政策與服務國家政策二者與太極拳的對外傳播息息相關。
緊緊圍繞國家政策,將太極拳傳播放入到優秀的中國文化文化這一大框架里面,以國家力量,從國家層面去推廣。
(2)打鐵還需自身硬,針對目前太極拳的發展層次不齊,要加大對太極拳的科研投入,從多維度證明太極拳的實用價值。整理與提煉太極拳的理論體系,化繁為簡,便于國外人們的接受。
(3)重點依靠孔子學院,孔子學院作為我國官方的文化傳播機構,具有較好的權威性,在與當地人的交流中更容易得到人們的認可,以各地的孔子學院為基礎,將國內的優秀太極練習者統一培訓,統一標準,統一外派,從根本上去規范太極拳的傳播。
(4)著力推動高端賽事的舉辦,加大與高端賽事合作國家的賽事經驗交流,目前還是應該以提高世界各國的競技太極拳水平為首要目的,同時應該借鑒已有的其他成熟體育賽事的經驗,探索符合太極拳自身的賽事模式,促進太極拳賽事的商業化與標準化,推動太極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衛東.“一帶一路”戰略的科學內涵與科學問題[J].地理科學進展,2015(05):538-544.
[2]袁新濤.“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戰略分析[J].理論月刊,2014(11)5-9.
[3]孫力舟.西漢時期東亞國際體系的兩極格局分析——基于漢朝與匈奴兩大政治行為體的考察[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7(08):17-25.
[4]武冬.民族傳統體育獨特價值及未來走向[J].中國學校體育(高等教育),2014(01):1:3-18.
[5]史海陽.“一帶一路”背景下太極拳文化新內涵探究[J].武術研究,2016(02):41-43,49.
[6]肖小金.太極拳的國際傳播路徑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14.
[7]門惠豐,郭李華,王煥明.太極拳與唯物辯證法——紀念鄧小平題詞“太極拳好”發表20周年[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9(04)129-132.
[8]張杰,徐偉軍.太極拳在美國跨文化傳播的質性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11):50-55.
[9]Robins, Jo Lynne,AR Elswick, R. K.The effects of tai chi on cardiovascular risk in women. [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Vol 30(8), Nov, 2016:613-622.
[10]Sharma, Manoj,Tai chi as an alternative and complimentary therapy for anxiety: A systematic review. [J]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 Alternative Medicine, Vol 20(2), Apr, 2015. pp. 143-153.
[11]鄭小康.從世界太極拳錦標賽看太極拳的全球化發展[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7.
[12]武冬.傳統武術在現代化社會中的落差與發展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2):1623-1625.
[13]張杰.太極拳在美國的傳播及文化影響[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2.
[14]周谷平,闞閱.“一帶一路”戰略的人才支撐與教育路徑[J].教育研究,2015(10):4-9,22.
[15]杜德斌,馬亞華.“一帶一路”:中華民族復興的地緣大戰略[J].地理研究,2015(06):1005-1014.
[16]李揚,張曉晶.“新常態”:經濟發展的邏輯與前景⑴.經濟研究,2015,50(05):4-19.
[17]金玲.“一帶一路”:中國的馬歇爾計劃[J].國際問題研究,2015(01):88-99.
[18]申現杰,肖金成.國際區域經濟合作新形勢與我國“一帶一路”合作戰略[J].宏觀經濟研究,2014(11):30-38.
[19]李秀.傳播學視野下楊式太極拳成功傳播的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4)175-180.
[20]安暢.太極拳的國際化傳播[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
[21]陳威,俞大偉.從傳播類型的角度審視孫氏太極拳的發展現狀[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01):35-38.
[22]孫喜蓮,余曉惠,梅林琦,陳偉,劉永紅.太極拳的國際傳播與中國軟實力的提升[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06):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