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春 馬雪
摘要:當前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路徑受阻的情形下,少數民族社區教育無疑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模式的突破。因為民族社區教育具有的大眾性、自發性特點使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實現,彌補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傳承模式的不足,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少數民族 社區教育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 傳承與保護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8)7—0075—03
社區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基于生活的教育方式,它在教育理念上偏重人一生的發展,在教育實踐上偏重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因此使得其在文化認同、傳承與發展中具有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無法代替的作用。在民族地區,由于社會發展水平的多樣性,文化形態的多元性,社會環境的復雜性,決定了社區教育的實用價值必須受到關注。少數民族社區教育,是植根于少數民族日常生活,與當地文化活動融為一體,在普及民族文化、整合民族文化資源、開展民族文化活動中的功能不可忽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一種綜合性的民族傳統文化,充分體現了各民族的習俗、禮儀、價值觀、審美觀以及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在當前,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路徑受阻的情形下,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將成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路徑的必然選擇。因為在少數民族社區,民族傳統體育能在鄉土中獲得了較好的傳遞:生于斯,長于斯。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主體來說,他們學習民族傳統體育技能是通過長輩的教授、同輩間的相互切磋或者群體間的互動而習得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蘊含的意義也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內化在他們的思維觀念中,如此,少數民族社區教育能使民族體育文化以一種“活”的方式傳承下來。而民族體育文化傳承活動只有在活生生的具有民族文化背景的社區中才能讓民族體育文化鮮活起來,才能獲得永恒的生命力。本研究旨在探究
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價值作用,有助于我們從更綜合、更寬泛的學科中研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問題,豐富和拓寬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理論研究,同時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傳承。
1 當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困境
1.1 家庭教育在傳承中正面臨沖擊
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視。因為孩子一出生就通過家人的言傳身教、口耳相傳,耳濡目染開始了本民族文化的習得。通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富有生產生活情趣,家長在勞動之余或閑暇時間會和孩子玩一些身體娛樂活動,如棋類、抽陀螺、摔跤、踢毽子、跳房子、蕩秋千、騎馬、射箭等,在各類傳統節日帶孩子參加一些民俗體育活動,這樣既培養了孩子的興趣,又配合學校和社會完成了本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但自改革開放以來,一些民族地區的人們傳統的價值觀念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紛紛走出家門尋求發展,把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家庭教育日漸衰微,直接影響了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1.2 學校教育在傳承中的“力不從心”
在當今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體育教育所采用的教材內容大多取材于主流體育文化,而少數民族那些獨具特色的、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卻很少,也很難融入學校體育文化。另外原已獲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少數民族學生因現代體育文化的沖擊日漸將本民族體育文化活動淡出生活。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后繼無人。另外有些傳統項目本身也不具備進入學校的條件,學校目前也沒有能力容納全部的項目,如水族端節的賽馬活動,由于馬匹、場地等原因,不具備在學校開展。因此,學校體育教育在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傳承方面正面臨著:如何梳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學校的開展?哪些項目可以注入時代元素會走得更遠?又如何調解西方體育文化與民族體育文化在學生群體中產生的沖突等問題,毫無疑問,這些都是學校體育教育正面臨的不可忽視的難題,因此學校體育教育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中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
2 “少數民族社區教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模式的突破
2.1 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在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上的優勢
2.1.1 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具有“自發性”
少數民族社區教育是植根于民族體內,是貼切民族生產生活的教育,主要通過節日慶典、宗教祭祀等傳統文化活動來實現,用他們熟悉的、生動的、形象的、直觀的方式開展,因而使得少數民族社區教育自然完成,具有很強的自發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且與生產、生活融為一體,依靠言傳身教、身體模仿、游戲交流來進行,吸引著人們自覺參與,使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傳承。
2.1.2 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具有“全民性”
從社區教育手段來看,少數民族社區教育是通過家庭祖傳、師傅帶徒第等一對一的方式或是通過節日、宗教、民間習俗、禮儀活動等一對多的方式,口耳相傳、言傳身教來實現文化傳承的。由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大都取材于本民族生產生活,多以民間習俗、節日禮儀、宗教祭祀等中的民俗體育文化活動來實現,通過家族相傳、師傅帶徒弟等一對一或一對多方式口耳相傳,吸引著社區內全體成員的廣泛參與,不分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因此對民族體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具有了全民性。
2.2 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作用
2.2.1 利于普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知識
少數民族社區教育最大的優勢是通過多種方式組織、集齊社區中的人們直接或者間接參與到民族文化活動中來,這就為人們接觸和交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知識和技能創造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可能,通過活動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了對本民族體育文化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懂得了傳承民族體育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空巢家庭”“留守兒童”等社會現象的出現,嚴重阻礙了代際間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因此,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現代化沖擊帶來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上的不足,增加青少年一代接觸自己民族文化的機會。
2.2.2 利于提供民族體育文化傳承的載體
少數民族社區教育能為民族體育文化傳承提供有效的載體,參與者通過所在社區的自發群體或民間組織從小習得,形成良好的傳承習慣和文化場域。如老年協會、各種民族體育傳承協會等民間社團,經常會組織成員參加和宣傳民族體育文化活動。再如社區內的文化站、醫療站、宣傳站、人文歷史博物館等,通過廣播、板報等形式宣傳民族體育文化,利用傳統節日舉辦各種民族體育文化活動。另外,還有民族地區有依靠當地宗教首領、文化藝人、祭師等利用寺廟、傳統儀式、鼓樓等古老文化傳承場開展民族體育文化活動的習俗。
2.2.3 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傳承的有益補充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植根與社會生產生活之中,社會既是民族傳統文化之源,也是傳承之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依賴于特定的“原生態”生活方式,其傳承也只能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進行。如果我們只在學校進行民族體育文化傳承,而不接觸社會活生生的文化事例,就會出現學校課程與民族體育文化的脫節,甚至出現學校傳承流于形式,無法保障民族體育文化的有效傳承。而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則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同生產生活、休閑娛樂、宗教儀式等連接起來,靈活多樣的民族體育活動使社區成為民族體育文化傳承的大舞臺。尤其是這些趣味性、游戲性強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對青少年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如舞龍舞獅、踩高蹺、跳竹竿、抖空竹等,還有各種節日慶典、宗教祭祀等活動中舉行的各類民俗體育活動,大大豐富了青少年課余文化生活,又讓他們對本民族體育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認識。特別是對于父母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這種民俗體育活動的學習不僅能讓他們增加與社區成員的情感互動,又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且使得他們自覺形成一種傳承民族體育文化的慣習。因此社區教育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傳承的有益補充。
2.2.4 利于服務本民族經濟社會的發展
在很多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比較薄弱,而民族文化資源往往是開發的重點,最為常見的是發展旅游產業。在開發民族旅游產業中,民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又是開發中不可忽視一個重點。而在民族傳統體育旅游開發中,民族村寨社區中的各種民間體育組織具有極強的凝聚力和社會動員能力,能積極主動整合和開發民族體育文化資源來促進該地區民族體育旅游的發展,從而有效促進了政府與社會的良好互動,在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同時也利于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3 結語
當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可避免地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家庭教育傳承模式的日漸衰微和學校教育在傳承上的“力不從心”。伴隨著各種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在社區中的開展和舉辦,使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社區教育傳承模式得以實施,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強化和發展,彌補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傳承模式的不足。因此,少數民族社區教育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一條可行之道。
參考文獻:
[1]李景繁,程仕.武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路徑的梳理與省思[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6(1):106-107.
[2]周娟,鮮耀.民族地區社區教育與民族文化傳承[J].繼續教育,2012(27):49-52.
[3]程世岳.論社區教育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J].成人教育,2012(12)13-14.
[4]盧德生.民族地區村寨社區教育的實踐邏輯[J].職教論壇,2012(12)46.
[5]程世岳,葉飛霞.少數民族社區教育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論探討[J].天津電大學報,2014(1)77-79.
[6]夏瓊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教育策略[J].體育與科學,2010⑴:71-72.
[7]張國棟,巴登尼瑪.教育學視野下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與發展[J].民族教育研究,2009(6):94-95.
[8]王軍,董艷.民族文化傳承與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