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
摘 要: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合作,是我國促進跨境金融資源優化配置、實現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共贏發展的前提和保障。本文梳理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金融服務、開發性金融、貨幣、資本市場、金融交流機制以及金融監管等方面的合作現狀,深入分析了金融合作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金融合作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8(3)-0023-06
一、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合作的現狀
(一)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合作
1.互設銀行業金融機構
截至2017年末,共有11家中資銀行在2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63家一級機構。從機構類型看,大型銀行是中資銀行“走出去”的主力軍,中小銀行受自身實力等多種因素影響,“走出去”業務尚處于起步階段。從地域分布看,中資銀行在俄羅斯、東南亞和西亞國家設點較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機構也在不斷進入中國市場。截至2016年末,已有2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54家商業銀行在華設立了6家子行、1家財務公司、20家分行以及40家代表處。其中,新加坡、俄羅斯、泰國、印度、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的銀行在華設立的分支機構較多。
2.金融服務對接
金融服務對接主要包括建立代理行關系、資金結算和清算、項目貸款、賬戶管理等。截至2017年末,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等與全球超過1600家銀行建立了代理行關系,覆蓋包括“一帶一路”沿線的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初步構建了覆蓋全球主要地區的金融服務網絡。中國銀聯等支付機構覆蓋“一帶一路”沿線50多個國家、超過400萬商戶和40萬臺ATM。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為沿線近20個國家合作項目提供保險服務,并與白俄羅斯、格魯吉亞等國簽訂合作協議。
(二)開發性金融合作
1.政策性銀行
截至2017年末,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發放貸款超過1800億美元,余額超過1100億美元,累計支持項目超過600個。2500億元等值人民幣“一帶一路”專項貸款已累計承諾991億元等值人民幣。中國進出口銀行支持“一帶一路”建設項下執行中項目超過1200個,分布于50多個國家,貸款余額超過6700億元,將力爭在2019年完成1300億元等值人民幣專項貸款。
2.多邊開發性金融機構
“一帶一路”倡議下,以中國為主的國家和中資企業發起成立了6家1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投融資支持的多邊開發性金融機構,其中絲路基金已簽約17個項目,涉及總投資額800億美元;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員總數增至84個,其中42個為沿線國家,批準20多個投資項目,貸款總額42億美元,撬動了200多億美元的公共和私營部門資金。此外,中國主動加強與現有多邊開發機構的合作。一是中國于2016年1月加入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有效助推“一帶一路”建設與歐洲投資計劃等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戰略順利對接。二是中國財政部與亞洲開發銀行等6家多邊開發機構簽署關于加強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相關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三是中國財政部聯合多邊開發銀行將設立多邊開發融資合作中心。
3.專項投資基金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國家、省、市級政府以及境內外金融機構、民營企業等主體,以合作等方式設立專項基金,撬動商業性股權投資基金和社會資金共同參與“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基金有18支2,合計規模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
(三)貨幣合作
1.雙邊本幣互換
截至2017年末,中國人民銀行先后與36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其中包括21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總授信額度超過了3.3萬億元人民幣。
2.雙邊本幣結算
截至2017年末,中國人民銀行共與8個國家簽署了對外貿易本幣結算協議,與4個國家簽署了對外貿易和投資本幣結算協議,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8個。
3.貨幣直接交易和掛牌交易
截至2017年末,人民幣與23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幣實現了直接交易,其中包括8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貨幣,即馬來西亞林吉特、新加坡元、俄羅斯盧布、阿聯酋迪拉姆、沙特里亞爾、匈牙利福林、波蘭茲羅提、土耳其里拉。此外,自2017年8月1日起,中國暫免人民幣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交易貨幣競價和詢價交易手續費,暫免期為3年。人民幣與7個沿線國家的貨幣——泰國泰銖、老撾基普、柬埔寨瑞爾、哈薩克斯坦堅戈、巴基斯坦盧比、蒙古圖格里克和塔吉克斯坦索莫尼實現了掛牌交易。
4.人民幣清算安排
截至2017年末,中國在2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當地的人民幣清算安排,指定了當地的人民幣清算行,其中7個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別是新加坡、卡塔爾、馬來西亞、泰國、匈牙利、俄羅斯、阿聯酋。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參與者中,有近150個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5.境外央行和貨幣當局將人民幣資產納入外匯儲備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目前已有60多個國家央行或貨幣當局持有人民幣金融資產并納入其外匯儲備,其中包括馬來西亞等部分“一帶一路”國家央行。
(四)資本市場合作
1.債券市場
截至2017年11月末,共有575家境外機構獲準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托管總量為11358.9億元,入市總投資備案規模為20001.3億元。波蘭、俄羅斯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在中國債券市場成功發行人民幣債券(熊貓債)。2017年7月,開通了債券通北向通,即境外投資者可經由香港與內地基礎設施機構之間在交易、托管、結算等方面互聯互通的機制安排,在不改變業務習慣的基礎上高效便捷地通過香港投資于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
2.股票市場
2014年11月和2016年12月,中國分別啟動股票市場的“滬港通”和“深港通”,允許上海、深圳和香港股票市場進行跨境交易。境外普通投資者可經由香港金融機構通過“滬(深)股通”購買滬深股市股票;中國境內投資者可通過“港股通”購買港股。此外,2015年7月,中港基金互認機制正式啟動。
3.QFII與RQFII
截至2017年末,證監會批準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311家,其中32家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226家,其中35家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截至2017年10月末,共有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192家機構獲得RQFII額度1.74萬億人民幣。
(五)合作交流機制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較為多元化,差異性較大,既有的雙邊、多邊、區域合作框架和平臺多達30余個,呈現出相互交織、多層次等特點。
“一帶一路”范圍內,專門的金融合作機制主要包括東亞及太平洋中央銀行行長會議組織(EMEAP)、東盟與中日韓(10+3)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等10余個。通過參與多邊和區域性合作機制,加強了與相關國家的信息交流和溝通,促進了金融合作,推動了經濟金融發展。尤其是EMEAP機制下的亞洲債券基金3,在提供低成本的本地區債券市場投資工具、帶動私人部門的示范效應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各成員本幣債券市場的發展和開放;東盟與中日韓(10+3)機制下的亞洲債券市場4在推動區域債券市場發展、促進債券品種和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強債券市場監管合作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六)金融監管合作
1.維護區域金融穩定方面的合作
亞洲區域內,東盟與中日韓(10+3)機制下,2000年各方通過《清邁倡議》,建立雙邊貨幣互換協議機制,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總規模為2400億美元。2011年東盟與中日韓(10+3)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開始運營,主要負責監測區域及10+3成員的宏觀經濟金融運行情況。EMEAP機制下,成立了貨幣與金融穩定委員會。金磚國家各方于2014年簽署了關于建立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的條約。
2.雙邊監管合作
截至2017年末,中國銀監會、證監會分別與“一帶一路”沿線32、26個國家的監管當局簽署了雙邊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中國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與“一帶一路”沿線12個國家簽署了反洗錢反恐怖融資金融情報交流合作諒解備忘錄。
二、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金融合作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一)金融合作不夠深入
“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中,只有7個屬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定義的發達經濟體,其余均屬于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程度差異較大,金融合作協調難度較大。各國對于金融市場的開放步伐也不一致,金融合作只能停留在簡單的協商對話、政策性協議的簽署等初級層面,實質性的金融合作很難開展。比如中越金融合作主要以商業銀行邊貿結算為主,保險、證券投資領域的合作局限在信息互換方面,投融資等業務合作缺少實質性進展。
(二)中資銀行海外業務尚有較大的拓展空間
一是中資銀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機構布局主要集中在俄羅斯、阿聯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近60%的沿線國家仍沒有設立中資銀行分支機構。二是中資銀行投資銀行業務競爭力不強。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業務中,90%以上的投資銀行業務由境外投行承攬,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融資成本較高,并購活動也受制于外資投行而較為被動。三是長期以來,美國和日本的金融機構在東南亞國家占據重要地位,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的銀行則壟斷了中東歐國家市場。中資銀行在當地扎根時間較短,還未完全實現本土化經營,在產品、服務、網點設置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開拓海外業務面臨較大競爭壓力。
(三)綜合性金融服務較為欠缺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能源項目投資資金需求大、投資周期長、金融風險高,需要綜合運用跨境資本運作、金融避險工具、國際銀團合作等金融服務才能較好地滿足其金融需求。但目前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依舊以傳統金融業務為主,在綜合化金融服務方案和創新融資方式的設計等方面的金融供給水平顯得相對不足。此外,各金融機構資金支持方式比較單一,基金投資、信貸支持、保險保障等方面仍需進一步結合,全方位的綜合金融服務支持還未形成。
(四)開發性金融面臨多重壓力
一是中國主導建立的亞投行和絲路基金面臨來自美、日等國際金融主導國家的壓力。二是部分國家將開發性金融等同于減讓式資金。長期以來,國際社會在發展中國家開展的投融資合作強調減讓式資金支持。沿線部分國家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對減讓模式習以為常,對不同于減讓式資金的開發性金融有所質疑。三是政府性對外投資基金使用效率不高。
(五)貨幣合作推進難度較大
由于人民幣境外清算網絡尚未全面布局、離岸人民幣投資工具不足等原因,人民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接受度有限,其計價、結算、投資、儲備功能未能充分發揮,絕大多數貿易和投資仍以美元或當地貨幣計價結算。比如2016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貿易以人民幣結算的比例僅為13.9%。同時,受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交易量小等因素影響,部分小幣種貨幣掛牌交易不活躍,價格發現不充分,只能根據主要貨幣匯率套算。
(六)資本市場合作還有待深入
一是投資規模較小。由于經濟相對落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外證券投資規模偏小,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有待進一步深化和豐富。二是投資分布相對不均。目前中國對沿線國家的證券投資主要集中在東盟、中東等區域,而沿線國家中對中國的證券投資也主要來自于東盟新興經濟體。三是部分國家金融市場開放度較低、外資參與度低,進入壁壘較高。四是融資產品不豐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色金屬、橡膠、棕櫚油、鐵礦石、原油等大量出口中國的產品,所對應的期貨、期權等具有套期保值功能的產品發展緩慢。
(七)跨境監管合作還不完善
一是金融監管合作的法律條例實施力度不夠。由于各國經濟金融業發展程度不同,金融監管合作實施力度不同,跨國金融違法犯罪活動監管難度較大。二是跨境征信合作面臨較大困難。“一帶一路”國家信用市場與征信管理發展水平、立法程度、信用信息采集標準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實際合作中容易出現分歧。同時,由于政治關系不穩定,部分國家或出于信息保密考慮,拒絕提供部分信息,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征信信息的真實性和持續性,制約了跨市場跨區域的征信合作。
(八)金融合作面臨的各種風險因素依然較多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環境、經濟形勢、文化背景、宗教信仰迥異,與沿線國家開展合作存在諸多的風險和挑戰。一是地緣政治風險。二是經濟風險。“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數是新興市場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部分國家通貨膨脹嚴重、經濟結構單一、市場發展不成熟,容易受到外部沖擊影響。三是信用風險。“一帶一路”沿線部分國家不良貸款比率較高,金融機構資本充足水平、資產質量、抗風險能力都較低。比如2016年,除中國外,“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貸款不良率均值為8.1%,且不良率超過10%的國家約有30個。此外,個別國家還被美國實施金融制裁,部分國家反洗錢、反恐融資壓力較大。四是項目風險。“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金投入大,建設周期長,當地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企業自身履約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等有可能觸發項目風險。五是匯率風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貨幣流通性差、匯率波動大,并且金融市場發展滯后、匯率風險管理工具欠缺。比如2016年,沿線63%的國家貨幣對美元匯率的年化波動率超過5%,其中有11個國家的貨幣對美元匯率的年化波動率超過10%。同時,外匯管制也增大了匯率風險。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匯兌年報,“一帶一路”沿線有55個國家對資本項下直接投資存在不同程度的管制,有44個國家對資本項下其他投資(主要是衍生品交易)設置了限制。
三、“一帶一路”建設下金融合作的前景和政策建議
(一)擴展多層次金融合作的深度
一是借助現有的多邊合作框架和交流平臺,加強在金融監管透明度、金融政策協調、相關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溝通交流,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深入探討金融合作。二是通過自由貿易協定、貨幣雙邊互換協議等深入的合作安排,擴展貨幣金融合作深度。
(二)引導中資銀行優化機構布局、開展分工協作
一是中資金融機構可通過并購、合營或自建的方式,合理配置“一帶一路”沿線機構布局,提升全球化經營服務水平。二是加強與多邊金融開發機構、政策性銀行、當地政府以及金融機構、相關企業等多方主體的合作,提高金融綜合服務能力。
(三)完善綜合性金融服務體系
一是綜合運用進出口信貸、對外擔保等多樣化的金融工具,積極開發混合貸款、投貸結合等金融產品。通過銀團貸款、聯合融資、股權參與等多種方式,整合金融資源,提高綜合服務能力。二是將互聯網+金融思路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利用互聯網+金融不受傳統金融模式時間空間限制的優勢,提供廣覆蓋、多層次、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四)完善開發性金融與商業金融相結合的投融資支持體系
在投融資合作中處理好經濟援助、開發性金融和商業金融的關系。應充分發揮開發性金融信息收集、規劃咨詢和中長期投融資平臺作用,支持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資源能源開發合作。商業金融應在銀團貸款、項目融資、貿易融資、結算清算、資產托管、咨詢顧問等方面深度參與。
(五)持續推進人民幣跨境使用
擴大貨幣互換范圍與規模。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推動歐洲、中亞、南亞、西亞地區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發揮人民幣清算行在推廣人民幣境外使用等方面的作用。支持“一帶一路”重大建設項目在合同、銀行貸款發放、配套投融資等方面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推動項目所在國對中國的出口使用人民幣結算。支持企業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投資中使用人民幣支付和結算,逐步提高人民幣結算比例。
(六)培育發展多國共同參與的多層次資本市場
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在境內發行債券(熊貓債)。支持國內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到境外資本市場發行股票、債券等。創新債券品種,積極推動企業發行“一帶一路”項目債券。繼續發展交易所聯通、基金產品互認等機制。加快推進期貨市場國際化進程,利用沿線國家豐富的資源優勢,研究建立資源性產品期貨交易所。
(七)加強跨境風險防范合作
一是建立跨境資金流動監管、金融市場監管等合作機制,形成應對跨境風險和危機處置的交流合作機制。二是在防范信用風險、保護信息主體合法權益等方面,推動沿線國家征信管理部門加強交流與合作。三是加強政府間、監管層面和商業保險公司之間的跨境保險合作和交流,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充分發揮政策性保險機構的作用,擴大在沿線國家主要投資項目的保險覆蓋率。
參考文獻
[1]方星海.用資本市場支持“一帶一路”[J].中國金融,2017,(9):14-16。
[2]霍穎勵.人民幣在“一帶一路”中的作用[J].中國金融,2017,(14):15-17。
[3]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金磚國家經濟智庫.“一帶一路”跨國金融合作研究[R].2016,(12)。
[4]王兆星.加強“一帶一路”銀行服務規劃[J].中國金融,2017,(9):12-14。
[5]張茉楠.搭建長期國際金融支持新框架[J].中國金融,2017,(9):77-79。
[6]周小川.共商共建“一帶一路”投融資合作體系[J].中國金融,2017,(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