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青坪 李靜 朱焴暉
摘 要:陜西西鄉在傳統的P2P網絡信貸發展基礎上,通過西鄉婦女發展協會更好地實現線上線下的精準識別與風險規避,通過“愛心人士——P2P平臺——婦女發展協會——農村婦女”的公益信貸模式,將商業性與公益性結合,達到信貸可持續的金融扶貧目標。本文基于金融精準扶貧視角,結合國內現有經驗,對“西鄉模式”從組織機構、資金來源、信貸模式等方面進行深入剖析。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精準扶貧;公益性
中圖分類號:F127.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8(3)-0085-04
一、互聯網金融助力“扶貧攻堅戰”
我國扶貧工作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歷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1978年至1985年):扶貧推動階段;第二階段(1986年至1993年):大規模開發扶貧階段;第三階段(1994年至2000年):扶貧攻堅階段;第四階段:(2001年至2010年)綜合扶貧階段;第五階段(2011年至今):精準扶貧階段。雖然大規模集中扶貧取得階段性勝利,但需要更精準的資金支持來匹配量身定制的幫扶措施。相關主管部門出臺了移民搬遷、整村推進、“雙到”扶貧、建檔立卡、結對幫扶等配套設計,并以深入基層的各級政府組織或銀行分支機構及龐大的基層隊伍為依托,最大程度監督、利用好財政扶貧資金,同時將扶貧效果納入業績考核,發揮激勵導向作用,并開始考慮引入市場力量。在此背景下,互聯網金融逐漸出現在服務“三農”的舞臺。隨著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網上理財以及支付工具等發展,特別是在我國農村地區的廣泛推廣使用,互聯網金融已具備走進農村的基礎條件,并且受到政府的認可、支持。
(一)“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模式
如今,電商平臺企業充分利用自身電商數據,在培育農村電商的同時發展網貸業務,是成功的另一大方向。“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模式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依靠電商平臺自身的強大資金實力,以及電商伴生的大數據;二是將金融支持直接對接實體商業,可持續性更強,店主業務規模和獲得的授信額度相匹配,干得好、授信多,金融和實體兩條腿配合更穩健。但現階段這些信貸產品主要面向自身電商生態圈內成員,當前漢中市的略陽縣、南鄭縣等農業縣依托于“電子商務+精準扶貧”的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
(二)“供應鏈/產業鏈+互聯網金融”模式
基于供應鏈/產業鏈的“三農”互聯網金融主要由一些對農業產業、供應鏈上下游都具控制能力的企業發起。他們由直接向小農戶發放貸款,轉變為支持供應鏈或產業鏈中的各環節,為規模大、透明度高、穩定性強的農資農具廠商或批發市場等提供融資服務。目前該模式多見于東南沿海城市,產業聚集程度相對較高。
(三)農業眾籌或類眾籌模式
農業眾籌或類眾籌模式當前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偏小、數量少,但發展迅速。農業生產風險大、誠信保證難、后續服務缺乏等問題都是制約其發展前景的關鍵風險點。但從整體上看,眾籌模式不但有利于提高土地使用率,促進集體土地多種經營,還能滿足消費者對綠色農產品的需求,帶動當地旅游、餐飲、物流等關聯產業,增加本地就業。
(四)公益“三農”模式
該模式典型是宜信公司于2009年發起的“宜農貸”。通過宜農貸平臺,愛心出借人可直接“一對一”將富余資金借給有需要的貧困農戶。該模式有一定成效,但對社會誠信信息透明性、可持續性等要求較高,現階段推廣難度大,加之其非營利性,暫不是主流。
二、西鄉模式:互聯網+協會+信貸
(一)協會成立背景及宗旨
西鄉縣婦女發展協會是在NGO的支持下1,由西鄉縣婦女聯合會發起,于2005年10月8日在縣民政局依法注冊成立的陜南唯一一家以幫助婦女發展的小額信貸扶貧機構。該機構按照協會章程,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一個非營利性的公益社團機構。廣泛利用社會資本,基于貧困婦女發展需求,提供綜合扶貧服務和創新的金融產品,提高其經濟收入,開展綜合扶貧服務活動,提高婦女的綜合素質(如實用技術、家庭和諧等培訓、關注困難兒童完成學業),以改善貧困婦女生存條件。
傳統的P2P信貸模式風險較高,原因在于P2P網貸簡化了正規借貸審批流程,對擔保和抵押物的要求較低,甚至完全采用信用貸款,線下調查成本較高,線上掌握的關于對客戶的信用狀況及還款能力等信息體現不完全,面臨較高的道德風險。本研究以宜信公司為代表的資金來源方、陜西省漢中市西鄉縣婦女發展協會為主體,創建的P2P公益信貸模式突破傳統做法,將公益信貸從“互聯網+信貸”模式升級為“互聯網+協會+信貸”模式,實現了公益性與商業性的完美結合,惠農效果因而更為顯著。
(二)協會組織結構
協會是在理事會的領導下,實行秘書長負責制。設置秘書長辦公室,下轄三個部門,分別是發展部、信貸部、財務部。核心對外部門是信貸部,主要職能是深入村組,對有貸款需求的農村婦女進行實地考察。
(三)資金來源
西鄉婦女發展協會的小額信貸資金源自兩部分:一是自有資金,2017年末余額1206萬元;二是社會資本,2017年末余額2180萬元。
(四)“P2P+協會+信貸”模式
西鄉“互聯網+協會+信貸”P2P公益信貸模式的主體包括愛心人士、宜信公司、西鄉婦女發展協會、借款人,具體操作平臺為P2P網絡平臺,隸屬宜信公司。
西鄉模式中所涉及的愛心人士以大中城市收入較高者為主,但因為宜信平臺借款“起購”額度為100元,所以從實踐而言,所有意愿助農的人士均可參與。該模式貸款對象(借款人)為城鄉60歲以下已婚婦女,其中對下崗、失業、失地和進城務工婦女優先服務。
西鄉模式區別于傳統P2P公益信貸模式,主要過程(按照時間順序)為:(1)協會通過考察向農戶發放貸款;(2)將債權轉讓給宜信公司;(3)宜信公司將借款人信息發布在宜農貸平臺上;(4)愛心人士對債權進行“認購”;(5)到期后協會進行貸款回收工作,并將貸款本金及3%的利息返還給宜信公司(剩余所得歸屬協會);(6)宜信公司僅收取1%的利息用于覆蓋平臺維護費用,本金及其余2%的利息返還給愛心人士,由愛心人士決定是否繼續出借。因此,西鄉模式的核心在于債權轉讓,西鄉婦女發展協會將債權轉讓給宜信公司的過程采取“低買高賣”,即協會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10.8%以上)高于其支付給宜信公司的成本(3%),宜信公司將債權轉讓給愛心出借人,利息(3%)略高于成本(2%)。
(五)信貸特點
1.貸款對象:城鄉60歲以下的已婚貧困婦女,對下崗、失業、失地和進城務工的婦女優先服務。
2.貸款額度:農村首次貸款3000元以下,城鎮8000元以下。對信譽好的客戶,每年可遞增1000-2000元,但農村最高不超過5000元,城鎮最高不超過10000元。
3.還款方法:農村每季度還款一次,城鎮每月還款一次,采取等額等息還款。
4.擔保方式:五戶聯保、個人信用擔保、保證擔保。
5.貸款產品:生產創收貸款;婦女創業貸款;教育貸款。
6.利率:年利率10.8%(月利率9‰)。
5、貸款流程:
①選擇鄉村,宣傳培訓→②貸款申請→③入戶調查,資格審核與確認→④組建小組,小額信貸知識培訓→⑤貸款審批(三級審批)→⑥簽署合同與發放貸款→⑦貸款使用跟蹤→⑧收款→⑨貸款結束,轉入下輪貸款。
6、風險控制措施
一是小組聯保;二是建立了考核機制;三是實行了審貸分離;四是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統;五是堅持現場檢查與非現場抽查;六是確保無現金操作;七是提取小組保證金和貸款損失準備金。
(六)經濟效益
1.服務的客戶不斷增長。截止2017年末,協會有效客戶達到1260戶,自項目開始累計客戶已達到17493戶,貸款戶中婦女所占比例為97%以上。
2.貸款余額不斷增長。協會目前已經在縣內的8個鄉鎮合計72個村和8個居委會開展信貸工作。截止目前協會貸款余額達到3227萬元,自項目開始累計發放貸款已達到1212.85萬元(見表1)。
3.服務三農及精準扶貧力度不斷增大。2017年全年累計服務三農1193戶;投放資金3140萬元,服務精準扶貧戶132戶,投放資金207.8萬元。
4、公益資金類型日趨多樣,不斷擴大受益群體。一是引入永青基金會資金支持高川、兩河口兩鎮開展小額信貸項目,累計服務農戶190戶,累計發放411.5萬元。同時利用永青基金支持協會的行政費用,在高川3個村開展了婦女實用技術培訓,200多婦女參加。二是參與庫區移民婦女貸款全額貼息項目,該項目已服務67戶,發放資金299萬元。三是爭取宜信公司“保貝計劃”項目,為某小學共285名孩子購買了保險,價值2850元。四是積極爭取天津婦女兒童基金會、愛心人士資助貧困兒童。今年全年共爭取資金2.1萬元,資助48名兒童上學。
(七)社會效益
1、貧困婦女的生活條件逐步得到改善。通過持續對婦女提供小額信貸服務,不僅提高了婦女抵御各類風險的能力,還鼓勵婦女積極自主創業,選擇適合自己的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等各種產業發展,目前80%的婦女基本掌握1-2門種養殖技術,70%的農戶由單一的農業生產發展為多種經營。貸款客戶中80%以上的家庭經濟得到發展,生活質量提高,經過協會連續六年的調研調查,農村家庭年收入平均增收在三千元左右,城鎮在四千元左右。部分客戶蓋了新房,改善了居住環境,有的家用設施得到更新,提高了生活質量,孩子也得到了有效地培養、教育,還涌現出一批“雙學雙比”、“巾幗建功”的婦女創業典型。
2、婦女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得以提升。協會為農村婦女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學習的的平臺,特別是協會多次搭建學習平臺,無償對會員進行技術培訓,組織婦女外出參觀學習,開闊眼界,提升自信心,她們自主申請貸款,制定創業計劃,發展增收項目,綜合素質普遍提高,婦女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明顯提升。
3、推動了家庭和社區的協調統籌發展。開展小額信貸服務,使更多農村貧困婦女得到了發展機會,婦女創業帶動了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據統計,婦女的創業能帶動季節性的婦女就業約7000多人,城鎮及集鎮約300多人。婦女干事創業能力普遍得到提升,尤其是小組聯保方式,使人與人之間,戶與戶之間形成了互幫互助,誠信團結的良好風尚。家庭也更加和諧,民風也進一步好轉,倡導和諧、文明、民主、向上的生活方式已在小額信貸村蔚然成風。
三、協會發展存在的瓶頸
一是資金不足。對于婦女發展協會這類非政府組織的小額信貸,目前沒有正規的資金來源,主要依賴國內外機構的捐款和獎勵。隨著NGO小額信貸的推廣普及,已由過去的被動貸款變為主動爭取貸款,現有的資金規模不能滿足客戶的有效需求,不能及時地為農村婦女自主創業提供幫助。
二是信貸品種單一。現有貸款品種較少,利率定價過于單一,目前受人員、技術等條件所限,開發新產品的積極性嚴重不足。
三是外部監管不到位。西鄉婦女發展協會一直以來缺少明確的法律身份,因此至今沒有被納入國家統一的金融監管范圍之內,不利于公益性小額信貸做大做強。
四是內部產權結構存在問題。機構資金產權結構也影響了小額信貸機構的正常運作。機構用以發放貸款的資金一般意義上被認為是公益財產(來源于捐贈資金),小額信貸機構或政府僅擁有這部分財產的使用權而非所有權,產權界定不明顯,就會導致資金處置責任人不明、資金被任意占用和使用效率低等問題。
四、進一步發展建議
一是積極作為,拓寬融資渠道。通過政府聯系國際慈善組織和國內知名商業企業等,建立相對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爭取資金來源。
二是加強與銀行業金融機構合作,提高金融誠信力。不僅與同行業機構間就專業技術、經驗、資金和客戶資源分享方面等進行合作,建議與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對接,與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共享農戶信用檔案,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體系規避信用風險。
三是建議政府參與管理,提供資金,以補充資金嚴重不足局面。建議鼓勵小額貸款公司或村鎮銀行開展貧困地區的小額信貸工作,對城鄉婦女提供金融、技術支持,幫助其脫貧致富,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四是健全內部組織結構。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讓捐贈方、資金出讓方參與到機構的日常管理中,確保婦女就業創業資金落到實處。同時加強內部人員培訓,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員工待遇,建立完善的激勵措施。
參考文獻
[1] 曲強.互聯網金融助力“扶貧攻堅戰”[F].金融博覽,2017.
[2] 祝溢衡、彭皓. 對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發展困境與路徑選擇[F]. 經濟論壇. 2017-7-15.
[3] 尹冬華.充分發揮慈善事業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D].中國民政,2013.
[4]劉蕊.移動互聯網時代電子支付商業模式探討[F].經濟論壇,2017.
[5]張新若. 擦亮西鄉“半邊天”[11-0247]. 中華合作時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