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亞靜等
【摘要】先秦至魏晉時期我國有養生的良好環境和濃厚氛圍,養生大家人才濟濟,養生文獻豐富深邃,養生思想影響深遠,養生方法手段多樣。本文主要對這段歷史時期中一些歷史人物養生方法進行集中梳理,探究其養生思想。
【關鍵詞】先秦;魏晉;養生思想
養生是根據人類生命發展的基本規律,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多種方法來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而進行的一種體育保健活動?!吧奔瓷?、生存、長生之意,“養”即保養、補養、培養、護養之意。養生又稱為攝生、道生,最早見于《莊子》內篇。是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早在原始社會時期我們的祖先便己開始了帶有目的性的養生活動。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傳統養生文化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這一時期諸子并興、百家爭鳴,各家從自身角度發表不同的養生觀點,為養生文化的興盛提供了有利的社會條件,形成了儒家和道家為主,諸子百家兼容并蓄、大放異彩的養生文化。經過秦漢的積聚和沉淀,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養生文化迎來了第二個發展高峰,這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和社會文化背景是緊密相關的。儒釋道思想的不斷斗爭、融合,社會生活領域豐富的養生活動也給這一時期的養生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活力,并經過后世不斷繼承發展與創新,共同形成了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一道絢麗的風景線。
1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是我國社會歷史大變革時期,這一時期奴隸制崩潰,封建制度確立。經濟上: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尤其北方成就更為突出,為思想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政治上:奴隸制崩潰,各諸侯國開始展開變法運動,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為思想文化繁榮提供了政治前提。文化上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革,各個流派開始興起,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開始出現,為養生思想的出現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思想基礎。
先秦諸子百家在探討自然規律及生命奧秘的過程中,提出了許多與養生思想有關的觀點和論述?!吨芤住分猩贤ㄌ煳?,下通地理,中通萬物之情,窮天人之際,探討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機理,進而闡明人生知變、應變、適變的法則。直接影響著養生學的理論與方法的形成,如陰陽學說、天人相應學說等;道家提出了清靜無為、貴柔、形神兼養等養生思想?!肚f子·天道》曰:“靜則無為…無為則愈愈,愈愈則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認為清靜無為可養神長壽。但同時也主張以運動養形,《莊子·刻意》曰:“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己矣。”通過導引來達到健身。老子的《道德經》曰:“柔弱者,生之徒”主張無欲、無知、無為,恢復到人生最初的單純狀態,即老子所謂的“返璞歸真”;儒家強調精神調攝、注意身體養護、倡導飲食衛生?!睹献印けM心下》曰:“養心莫善于寡欲”認為精神調攝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減少對物質追求。《論語.鄉黨》中記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強調食品要做的精細、烹飪要得當,達到營養均衡;雜家提出趨利避害,順應自然、動形以達郁等養生思想。《上古天真論》曰:“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而去”強調要適應外界,避免外邪侵襲。《呂氏春秋·盡數》載有“圣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闭J為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趨利避害,順應自然,則會使精神和形體得到好處而長壽。同時還指出“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闭J為經常運動形體,精氣流動,疾無處生。
2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初步發展、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和鞏固、社會主流文化形成以及農耕文明初步發展時期。政治上:隨著秦漢大一統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以皇權獨尊為核心的官僚體制成為古代社會的主宰。經濟上:小農經濟初步發展,度量衡、貨幣的統一,為國家統一和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思想文化上:大一統的政體需要大一統的思想。秦尚崇法家思想,西漢初年崇尚黃老思想,漢武帝采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統治思想。
秦漢時期統一文化,同時也使不同的養生思想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和發展。提出了順應四時、天人相應、養慎、調和五味,提倡導引等養生思想。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日:“循天之道以養其身,謂之道也?!虻履笥诤?,而道莫正于中…能以中和養其身,其壽及命?!闭J為圣人養生長壽的關鍵在于遵循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以和為貴,保持機體陰陽平衡。張仲景《金匱要略》日:“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病則無由入其腠理?!闭J為要注意四時變化,防治病邪入侵。同時認為“服食節其冷熱、酸苦辛甘”注意飲食之冷熱、五味調和?!度龂尽とA佗志》日:“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而,動搖則谷氣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本幹屏宋迩輵?,成為養生修煉的重要方法之一。
3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大動蕩、大分裂局面有增無減。政治上,政權割據,混戰不斷,社會黑暗;經濟上,農業遭到極大破壞,人民流離失所,經濟呈現凋敝不堪的景象。由于政治動亂、天災不斷直接或間接地導致當時的人們壽命縮短、人口減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世人,求得生存、延長壽命的愿望十分強烈,對自身健康的關注也變得迫切起來。加之上層士大夫的倡導,養生活動在這一時期風靡一時,成為世人競相模仿、實踐的對象。部分少數民族獨特的養生方法傳入中原,民族生活習俗的交融為養生文化提供了豐富靈感。同時這一時期文學藝術上取得輝煌燦爛的成就,使人們在文學藝術創作、娛樂休閑生活中都能夠進行養生活動。此時的歲時節令內容豐富多彩,其蘊含的風俗習慣很多也不乏養生功效。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醫養生學的發展成熟時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養生思想內涵不斷豐富。提出了治未病、內外兼修、形神合一、戒飽食等養生思想。葛洪《抱樸子·用刑》曰:“明治病之術者,杜未生之疾?!敝饕獌热菰谟诜乐辜膊〉漠a生和遏制疾病的發展,認為只有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變、未老先養,才能達到養生、長壽的目的;劉晝《劉子·清神》曰“將全其形,先在理神。”認為形體和精神相互依賴而存在,只有調養好神氣,使心神安定,形體內養不過勞,形神俱全才能長生久壽;嵇康《養生論》曰:“百病橫夭,多由飲食,飲食之患,過于聲色?!闭J為飲食過飽是百病叢生的根源,飲食的多少與健康狀況息息相關,“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焉”。
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政治經濟文化等背景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養生思想,在社會格局動蕩,自然災害頻繁的時代背景下,強調以生命活動順應自然,人與自然相統一的養生思想。在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社會環境下,強調以人性為主,飲食規律,情志調暢,適時運動,強身健體的養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