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鳴
一.音色審美過程中的自然文化
在傳統的文化自然觀、哲學觀中,都講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人與自然之間追求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關系,因此在許多樂器制作材料的選擇過程中,與西方有所不同,我國材料一般選擇生長在我們身邊的竹子、蘆葦等天然材料上,從西周時期,就有記載,對于樂器的“八音”分類中,除去“金”之外,其他的材料如石、土、絲、木、竹等材料都屬于自然材料。天然材料的使用就意味著人類對于這些自然物品屬性的保留和尊重,這些材料自身都帶有著十分多樣的獨特性。例如,在二胡、板胡等胡琴類的樂器制作過程中,選用的材料大部分為紅木、紫檀木、竹等,選擇不同的天然燃材料能夠直接決定樂器之間的音色差別。二胡主要描繪南國溫婉纏綿的風情,京胡描繪的是北方高昂的激情。而西方國家常用提琴中的大提琴、小提琴以及低音、被低音提起,他們都選擇了同樣的材料,在音色方面,他們的材質并沒有很大的本質性差異。而他們之間低音、高音、明亮、渾厚的差異主要來至于提琴的大小不同,即共鳴箱的大小不同。在音色賞析的過程中,不能忘記自然因素可能帶來的影響。
二、聲樂演唱中的審美心理過程分析
(一)聲樂演唱中審美心理以審美感知為基礎
審美感知是當主體的聽覺、視覺等神經系統受到刺激,會對其進行認知加工,而形成對刺激事物的整體知覺印象。聲樂演唱者在演唱音樂作品時的表現力與審美個體的情緒體驗之間互相作用,會產生一種同構感應,這就是聲樂演唱者的審美感知。審美感知具有主觀情感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特點,感知結果也會因人而異。聲樂作品首先以樂譜的形式展現于演唱者的視覺之中,演唱者將自身的音樂樂器的結構、自身情感相結合,頭腦中形成對于作品的審美屬性的形象,并通過專業的演唱技巧,是聲樂演唱的二度藝術加工過程更加生動、更加形象、更富有感情化。對于聲樂演唱者來說,審美感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聲樂演唱活動本身所體現的審美過程,還有一部分是聲樂演唱過程所引發的審美活動。知覺、感覺伴隨著審美活動產生,并對審美進行塑造,從而形成新的審美體驗。
(二)聲樂演唱中審美想象輔助審美心理的開展
審美想象是音樂審美的較為高級的階段,經過審美主體的加工創造會形成新的審美形象,并升華到對美感的體驗。審美想象離不開創造力,豐富的創造力會提升審美想象的高度。演唱者通過審美想象,可以將藝術形象進行重新整合,挖掘出更多具有審美價值的東西,從而把審美對象表現的更鮮活、更生動、更具有生命力,使作品表演更具有藝術感染力,聽眾的審美體驗也會更加強烈。
(三)審美理解提升聲樂演唱中的審美想象
審美理解是審美心理的第三個要素,審美理解是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發揮豐富的審美想象,審美主體對客體的內涵及象征意義等內部聯系形成的理性認識,是一種更高級的審美心理活動。審美理解的程度決定著人在欣賞音樂作品時將單純的藝術欣賞上升到更高級別的審美活動,對人在聲樂演唱中的審美能力的提升有著積極的影響,可以進一步的激發聲樂演唱者和聆聽真的審美想象。
(四)音樂審美心理的高級體驗是審美情感
審美情感是人在音樂審美過程中所最求的一種高級心理體驗,是人對音樂的一種特殊的心理反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標準,審美客體是否符合自己對美的需要,是否符合自己的審美標準,這種體驗就是審美情感,意思是及審美者對審美對象的態度及體驗是怎樣的。成功的聲樂演唱,是演唱者對抽象的音響符號組成的音樂作品的形象化闡釋,向聽眾傳達出作者的創作意圖。同時,演唱者演唱時的感情流露也是與作品之間產生共鳴時的體現,這種共鳴,需要演唱者在感情上對樂曲的音響符號的抽象概括和樂曲闡釋之間進行調節,產生更強烈的情感體驗,引發更深刻的審美性。所以,審美情感是在審美感知、想象和理解的一系列作用下產生的更高級別,更具有主體差異的心理審美享受。
三、審美心理調控下的聲樂演唱實踐
(一)審美直覺美感對聲樂演唱者的心理制約
聲樂演唱者在進行藝術表演時,作品與演唱者之間會有一種互動,作品會帶給演唱者感官上的沖擊,使演唱者產生一種短暫、迅速的審美體驗,引發演唱者的某種情感,這種情感是比較直接、淺表的直覺性美感體驗。當演唱者面對聲樂作品時,不需要思考,就會直接產生一種美感體驗,這種體驗也會隨著視線離開聲樂作品后消失或者發生變化。
(二)音樂形象美感對聲樂演唱者的心理制約
音樂作品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審美形象,都是對某中客觀事物進行抽象化而創造的抽象形象。聲樂作品演唱者在進行作品演繹時,首先需要熟悉了解作品本身,對作品的創作背景、作品的內涵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等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對作品進行領悟,因其對作品的認同和欣賞。這個過程中演唱者會有一種滿足感和愉悅感的心理體驗,這種美感體驗會反過來作用于演唱者,使其內心對于音樂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有更深刻的理解,更生動的演繹,從而創造出更鮮活、更符合作品主題的藝術形象,使觀眾從演奏者的情緒流露中感受到作品的深刻內涵,帶給觀眾更強烈的審美體驗。
(三)音樂理性美感對聲樂演唱者的心理制約
音樂作品中蘊含著創作者的深厚情感,是創作者情感的符號化體現。這種情感通過演唱者的演繹,首先會帶給觀眾感官上的沖擊,引發觀眾的感性理解。隨著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情緒的渲染,觀眾會逐漸透過演唱,根據自己的理解,體會到關于演唱作品的理性美感。對演唱者來說,對于音樂作品理性美感的體驗是在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和評價等高級審美認知活動基礎上形成的。演唱者通過理性美感的調節可以再聲樂演唱中更自由的發揮想象,塑造出更生活,更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從而獲得關于音樂審美的特殊的美感體驗。
總之,音色分析是一項較為復雜的活動,我們必須要清晰的意識到,音色雖然只是參與影響運動的要素之一,但是卻不能單一的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我們應該發揮創作者在表演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運用基本的審美法則,協同其他的音樂手段,演奏出更加有沒得音樂篇章。
參考文獻:
[1]施詠.中國人音樂審美心理研究﹣“音樂民族審美心理學”導論[J].音樂學,2016,03:170-171.
[2]劉曉楠.王建中鋼琴改編曲中的器樂模仿和演奏特色研究-以《梅花三弄》和《百鳥朝鳳》為例[J].音樂與舞蹈學,2016,17:8-9.
[3]張宇.聲樂作品演唱過程中的審美想象及情感表達探析[J].黃河之聲,2016,20:109.
[4]張元軍.聲樂作品演唱中的審美想象與情感表達[J].大眾文藝,2015,02:155-156.
[5]覃越:針對中小學音樂教師課堂素質的探析[J].黃河之聲,2013(1)。
[6]楊敬娟:淺析如何在音樂課堂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J].教育研究,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