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
摘 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與生活滿意度之現況,以及在不同個人背景特性之差異,進而探討健康促進生活與生活滿意間之關系。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以某大學學生為為對象,采用判斷抽樣方法,回收有效問卷為317份,所得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與多元逐步回歸等統計分法分析與討論后,提出以下結果:一、大學生運動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人際關系」最為重要,且有中高程度的生活滿意度。二、不同背景特性的大學生,在運動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滿意度方面有顯著差異存在。三、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滿意度間有顯著相關存在。為能將本研究之結果有效地運用在實務上,推廣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進而提升大學生的生活質量滿意度,研究根據上述的結果,提供學校相關單位、在規劃健康促進的課程或設計健康促進休閑活動時之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生活滿意度
1 前言
現在的社會環境里充滿了多變性,如工作形態的改變、時間壓迫、同儕之間的人際互動關系、在意外界對于自己的批判多于肯定、身體機能的下降、活動能力的減少…等等。這些因素皆有可能造成在職進修學生的壓力,一旦累積的時間久了,身心失衡的狀況越易產生。因此社會中堅份子的大學生之健康促進與生活行為關系是相當值得探討。
根據以上所述,本研究試圖以大學生來探討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滿意度間之關系。期望藉由本研究研究分析之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學生本身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符合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學校相關單位提供適切的健康課程介入,增進學生健康促進的預防保健理念之參考,能讓進修學校學生在學習之余,能擁有健康生活型態與滿意的生活質量。
2 研究目的
(1)了解大學生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滿意度之實際狀況。(2)分析不同背景特性之大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滿意度的差異情形。(3)探討大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滿意的相關情形。(4)綜合研究結果提供學校相關單位做參考。
3 研究范圍與限制
研究范圍:
本研究的母體為某大學的大學生,做為主要調查研究的對象,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量化之研究,就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進行探討與分析。
4 研究工具
本研究系采問卷調查法共分三個部份,第一部份為大學生之個人基本資料;第二部分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參考葉琇珠(2000)所發展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全量表共39題,計有自我實現、壓力、健康責任、營養行為、人際關系、運動等六個構面。第三部分為與生活滿意度量表,本研究之生活滿意量表為根據Diener、Emmons、Larsen & Griffin(1985)發展之SWLS量表(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在生活滿意構面上,是指個人對于自身生活的綜觀性評價,共有五題。兩量表再依據實際情形修定改編而成之問卷,問卷經項目分析與信度考驗,確認問卷之信效度。
5 研究對象與抽樣實施
本研究之主旨在分析進修學校學生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滿意度之反應情形。以建國科技大學進修學校學生為研究樣本,研究采立意便利方式于2013年5月1日至6月30日,進行調查。共計發出400份,其中扣除填答不實及遺漏值太多及廢卷者之無效問卷83份,得有效問卷31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79.25%。
6 結果與討論
6.1 基本數據
性別方面,以「男性」人數最多有180人,占56.8%;在年級方面,人數最多以「一年級」人數有191人,占60.3%;在年齡方面,人數最多以「20~30歲」有160人,占50.5%;在婚姻方面,其中以「未婚」人數有238人,占75.1%居多;在子女方面,以「無」人數有240人,占75.7%居多;在自覺健康方面,以「普通」人數最多有230人,占72.6%。
6.2 生活滿意度表各題目之反應情形
由表1結果得知,深圳大學在活滿意度部分,平均分數為3.10,整體來說,深圳學生對自己的生活滿意擁有不錯的評價。
6.3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表2)
經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個構面均與生活滿意度有顯著正相關存在。亦即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自我實現」(r=.571, p<.01)、「壓力」(r=.493, p<.01)、「健康責任」(r=.347, p<.01)、「營養行為」(r=.348, p<.01)、「人際關系」(r=.390, p<.01)及「運動」(r=.454, p<.01)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越高,則其生活滿意度愈高。
7 結論與建議
7.1 結論
(1)有效樣本中,以「男性」人數最多;在年級方面,以「一年級」人數最多;在年齡方面,以「20~30歲」人數最多;在婚姻方面,其中以「未婚」人數居多;在子女方面,以「無」人數居多;在每月所得方面,以「20001~40000」人數最多;在自覺健康方面,以「普通」人數最多。(2)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以「人際關系」之「我會和我親近及關心的人保持聯絡」感受最大,其中「我常檢查膽固醇并知道結果」最為困擾。(3)在生活滿意度中,大學進修學校學生對自己的生活滿意度擁有不錯的評價。(4)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的「自我實現」、「壓力」、「健康責任」、「營養行為」、「人際關系」與「運動」與生活滿意度有顯著線性正相關存在。
7.2 建議
(1)健康中心。研究結果發現「健康責任」是生活滿意度之最大影響因子。因此建議每學期安排健康講座,請專業的健康醫護人員到校講演不同類科的健康知識;也設立健康咨詢站提供學生咨詢任何有有關健康的疑問;并且能辦理舊生每年定期的健康檢查。(2)體育室。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在「運動」的構面上得分不高,顯示學生缺乏運動知識也未養成運動習慣,因此建議體育室在體育課程中加強體育常識并灌輸終身運動習慣的概念;并舉辦相關體能活動的競賽,增加學生參加體能活動的機會,透過競賽的宣傳與氛圍的制造,讓學生感染運動的風潮與享受,進而建立運動的習慣。(3)課外活動組。研究結果發現學生之「壓力」指數偏高,顯示學生明顯感受到生活各個層面(課業、經濟、同儕、家庭等等)的壓力,因此建議課外活動組能透過各種活動的辦理(如藝文活動、演唱會、電影欣賞、名人講座、歌唱比賽等等),增加學生紓解壓力的管道。
參考文獻
[1]陳柳.中職護生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及相關因素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3.
[2]王燕.自我效能理論在功能性便秘患者生物反饋治療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醫科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