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為平,楊夢云
(1.湖北龍禹州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70;2.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公安分局勘測設計院,湖北 荊州 434300;3.南京明輝建設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0)
日本由于土地價格昂貴,農田零星分散,其農田建設主要通過實施耕地區域建設、灌排水系統建設、土壤改良、道路建設及耕地集約化等,將耕地建設成適合未來農業經營的形式,使機械有效地運行并能合理的進行水管理,提高生產率。關于日本農田水利建設的文獻多為制度、法律、組織、模式等方面的介紹[1-2],對日本農田水利建設規劃的概查與精查及土層改良規劃設計也有詳細的介紹[3-4],但涉及日本農田水利建設中的農業經營規劃部分則十分鮮見。農業經營規劃一直是日本農田建設規劃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擬從日本農業經營的設想、農業生產組織計劃、農地集中計劃、種植體系計劃、農業機械利用計劃等方面介紹日本農田建設規劃中的農業經營規劃,以期對我國的農田水利建設規劃起到一定的借鑒與參考作用。
日本的農業經營計劃一般是在考慮引進作物、耕種面積、栽培體系、經營單位規模、經營組織、農業機械的規模及使用組織,農業經營設施的規模及使用組織、作業體系、作業組織等因素后再決定。另一方面,農業經營計劃還要根據規劃區域的開發設想,確定該地區的農業經營條件、水利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后再進行考慮決定。農業經營規劃設計前,有必要根據預測的遠期狀況進行規劃,并且要對其實現規劃過程的推移狀況及對應策略進行事前研究。
區域、道路、灌排等農田條件的建設規劃和農業經營規劃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這些項目規劃之前,要事先確定農業經營規劃。農業經營規劃要符合含該農田建設地區的廣大區域的開發設想,根據調查后確定的該地區農業經營條件、氣候條件、土地條件、水利條件等進行考慮后再決定。從地區的各種布局條件及農業經營水平看,在可能實現的基礎上,考慮最經濟,最合理的方法。
農業經營計劃,要根據農戶的土地規模、土地利用形態、農業經營方式、農業勞動力等,劃分水稻+麥,水稻+蔬菜,水稻+奶酪業等類型,再決定各個類型規劃。這個階段的農業經營規劃,是在對農田建設一定水平預測的基礎上制定的,所以在區域道路、灌排渠等農田建設和規劃的階段有必要進行再次研究。
現階段在日本,進行合作經營、協作經營有困難,但圍繞農業的現狀,有強烈要求與今后的農業合理化對應的傾向,因此,在農田建設規劃時,把農業經營將來的發展,作為預測將來的規劃,在技術上可能的范圍內盡量擴大區域,以求半永久性的發揮作用。
在大區域水田農田建設地區,要以土地利用型大規模經營作為將來的主要目標,制定適合地區實際情況的經營形態、經營規模、栽培耕種體系等計劃。大區域水田農田建設以推進土地利用型農業為目的,農業經營計劃中的主要農業經營為土地利用型大規模經營。土地利用型大規模經營是在決定經營方式和經營規模時,為了謀求由農用地變更所引起的核心責任,承擔著農戶的規模擴大以及農業生產的效率化。另外,在決定栽培種植體系的時候,必須在考慮土地利用高度化、有效利用勞動力、利用機械穩定化、穩定提高生產、分散經營風險等的同時,制定可謀求耕地集中化維護和增進地力、積極引進二茬作物、改善栽培技術、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的計劃。
為提高土地利用型農業經營生產率,考慮地區的實際情況,研討農活委托生產,委托經營、農業機械設備的共同利用、集團栽培、協作經營等農業生產組織的培育。隨著超越以往個別經營范圍的工作效率高的農業機械的引進,農活委托生產不斷出現,形成集團共同利用組織和農業機械、銀行等多種形式的生產組織。農業生產組織對開展大區劃水田土地利用型農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對地區及集鎮的受益農戶等來說,需要就組織化問題進行研討。
共同利用組織是多數農戶按有關利用機械設備協定締結的組織,按經營管理的主體劃分成以下類型:所屬土地共同利用型、農業集鎮運營型、任意組合等運營型、特定集團與經營型。
集團栽培組織不僅是栽培協定的農戶集團組織,而且還是與栽培協定相關聯的聯合作業,或共同利用機械設備的農戶集團組織,根據內容有以下類型:栽培協定性、聯合作業型、共同利用型、部分作業委托型。
受托組織是接受農戶的委托進行農業經營或農業生產,收受一定受委托費的組織,有農業經營受托和農業生產受托。農業經營受托是受托承擔全部或部分農業經營,農業生產受托是指承擔全部或部分農活之托。農業生產受托,從全國來講大多是獨立門戶間簽訂的相對合同,但另一方面,因為機械等農機設施的大型化和體系化正在發展,所以組織受托方式的意義日趨重要。按組織的管理、運營主體分成以下類型:農民協會型、農業生產法人型、任意組合型、特定集團型、農業服務型。
協作經營組織是指2戶以上的農戶共同出資,共同進行從一個以上農業部門的生產到產品的銷售、收支決算、利益分配等全部經營活動的組織,進行所謂的聯合經營。
在謀求確立土地利用型農業方面,需要通過農地的集中利用擴大經營規模。集中的方法有所有權的轉移、租賃權的設定、使用貸借權的設定等,采用適合該地區狀況的方法研究統一規劃使用土地的農地集中計劃。確立土地利用型農業,就要通過擴大經營規模、有效利用農業機械、合理栽培和水管理等,謀求降低成本,確定收益性高的土地利用型作物。農地集中雖有轉移所有權的方法,但因農地價格昂貴,所有權的轉移很難進行。在制定大面積水田規劃時,要考慮這些情況。
大面積水田的主要作物是水稻,在強化水田農業的體制方面,要進行水田旱作利用的可能性和可移植旱田作物的研討,據此決定耕作(種植)體系。日本在大面積水田展開的新耕作體系是以水稻、麥類、大豆等為主導作物的輪作體系,水旱輪換栽培(水田輪作)的優點是,比水稻連作提高地力,可抑制病蟲害、雜草災害并增加收益、提高勞動效益,節約生產資料等。從旱田作物收益性的關系和農田條件不完善等方面來看,水旱輪換栽培不是一般情況下就能普及的。但是,在大面積水田確立土地利用型的水旱輪換栽培體系是農田基本建設的一個方向。
用插秧機移植栽培幼苗和中苗,有助于穩定水稻的生產,研討在大面積農田充分利用其有利的各種水稻栽培方法,有助于進一步提高生產率、理順前后期作物的關系、避開勞動高峰等。從降低種稻成本的必要性來看,要研究提高勞動效率及土地生產率的各種栽培方法,并使其實用化,淹田式土壤直播法就是有益的嘗試。
隨著機械化的發展,種植水稻的勞動時間在減少,但包括育苗在內的插秧作業需要大約1/4的勞動時間。直播栽培就是省略移植作業,謀求節約水稻生產費用。但是,以前的淹田直播栽培,容易發生發芽定植不穩,還容易造成倒伏、生長收獲量不穩定等現象,淹水土壤直播法用氧氣供給劑覆蓋稻種改善了這些缺點,作為穩定性高的直播方法在日本已經普及。另外,就旱田直播栽培而言,與采用地下灌溉等配套,正在開發穩定高產技術,在日本構造改善局資源科調查的福井縣春江町(細粒灰色沖積土)1.5hm2區劃旱田直播事例中,作業勞動時間是縣慣例的1/3以下。為使施肥作業省力,并防止肥料流失而有效利用肥料,施肥插秧機的條溝施肥技術也受到重視。
農業機械利用規劃在提高土地利用型農業生產率方面將成為重要因素,引進的主要機械要符合區域規劃和農業經營規模,為能高效而安全的運轉,要選定恰當的機種和規格。
3.4.1 高效能農業機械的引進
高度利用農業機械時,要在掌握機械使用的實際情況的同時,對農業機械的有效利用進行充分的研討,并制定其引進、利用規劃。在引進農業機械時,要充分研究農田、田間道路的建設狀況、有效作業期、相關機械設備、水旱兩用、農業工資及承包費。
3.4.2機械的利用規模[5]
按選用作物的特性,以適期、適時作業為前提決定機械的利用規模。此時,考慮氣象對作業的制約(不適合作業的時間、不適合作業的天數、日照時間等)及選用作物在該地區的耕作體系、集約程度、將來的耕作計劃,而后決定機械利用規模。
設計中按下面的負載面積St(hm2)研究機械的利用規模。
(1)
式中,C—農田作業量,hm2/h;T—1d的作業時間,h/d;P—有效作業期,d;α—1d的實際作業率,%;β—有效作業天數的比率,%;n—作業次數。
農田作業量C可用下式表示:
C=CtE×10-2
(2)
式中,Ct—理論作業量,hm2/h;E—農田作業效率,%;其他變量含義同前。
公式中的農田作業量(hm2/h):包括機械回轉、資料和收獲物的補充與派出、故障與調試等損耗時間在內的農田內每個單位時間的作業面積。
理論作業量(hm2/h):以最大作業面積寬度(理論作業面積寬度)且不降低作業精度的范圍,以最高作業速度(理論作業速度)、無損耗時間而連續進行直進作業時的每個單位時間的作業面積。
根據式(1)和式(2)可得:
(3)

St=KαE
(4)
因區域農田面積規模化、集約化引起的負擔面積的增加率ΔS(%)可由下式求出:
(5)
式中,ΔS—大區域化、集約化引起的負擔面積的增加率,%;Stm—大區域化、集約化后的負擔面積,hm2;StO—大區域化、集約化前的負擔面積,hm2。
Stm=K(α0+Δα)(E0+ΔE)
(6)
St0=Kα0E0
(7)
由此得出:
(8)
日本的農田建設規劃,針對農田零星分散的問題,在農業經營規劃中以實現大規模經營確立土地利用型農業。在大區域水田農田建設地區,以推進土地利用型農業為目的,其獨具特色的農業生產組織、農地生產計劃和農業機械利用計劃對開展大區劃水田土地利用型農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對我國的農業綜合開發和農村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有一定的借鑒與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