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立凱
摘要 隨著媒介技術的飛速發展與普及,青少年媒介素養提升已經成為當下新聞傳播學科的重要課題。當下青少年網民已達到1.37億,由于青少年群體年輕易沖動、易受媒介影響、正處在成長階段等特點,如何正確使用媒介,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提高媒介素養水平,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本課題調查了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發現大學生群體在媒介素養方面具有接觸時間長、實用性和娛樂性突出,信息真實性判斷能力有待提高等特點,急需加強媒介素養教育。
關鍵詞 大學生;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1-0080-02
隨著媒介技術的飛速發展與普及,青少年媒介素養提升已經成為當下新聞傳播學科的重要課題。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4.3%。其中,10~19歲青少年占整體的19.4%,達到1.37多億,由于青少年群體年輕易沖動、易受媒介影響、正處在成長階段等特點,如何正確使用媒介,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提高媒介素養水平,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作為未來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群體的媒介素養狀況在青少年群體中最具有代表性。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獲取、分析、衡量和傳播媒介中的訊息的能力。有學者拓展了媒介素養的定義,認為這是可以而且是必須提高的技能。他提出媒介素養的五個要素,即意識到媒介對個人以及社會的影響;了解大眾傳播過程;形成分析及討論媒介訊息的策略;意識到媒介的內容是為當今文化以及我們自身提供認知的“文本”;培養對媒介內容更深程度的享受、理解和欣賞。
為此,本課題選擇了西華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同學開展問卷調查。西華師范大學創建于1946年,是一所學科門類齊全、辦學條件優良的省屬重點大學。其中新聞傳播學院組建于2006年,現設新聞學、播音與主持藝術、網絡與新媒體3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專科和研究生共1000余人。西華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在四川省同類高校中具有典型性,因此樣本的選擇,能夠更好的代表當下新聞傳播類專業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現狀。
1便攜式移動設備占主流,媒介接觸時間長
本調查的樣本抽取了新聞傳播學院三個專業2015級和2016級大學生,共計386名。其中男生81人,占20.98%,女生305人,占79.02%。在問及經常使用哪些設備上網時,有96.37%的同學選擇手機,83.68%的同學選擇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和臺式電腦選擇率幾乎持平,分別占12.44%和12.18%。這說明,由于大學生本身的特點,對于便攜式移動設備尤其是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的選擇占絕對主流。
在調查中,有93.52%的學生認為,網絡已經成為獲得信息的最主要來源。從每天上網的時常來看,44.04%的人達到5~9小時,3~5小時的占31.09%,甚至有17.88%的學生每天上網時間在10小時以上,而只有6.99%的學生每天上網時間在3小時以內。這說明,大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程度較高。這既與新聞傳播類專業本身的專業特色有關,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對于網絡媒體的過度依賴。
2媒介使用方式呈現多元性,實用性和娛樂性突出
當問及上網的主要原因時,排在前五位的目的分別是:進行網上支付(84.2%)、利用網絡瀏覽新聞和資訊(83.42%)、利用網絡購物(80.83%)、網絡音樂(69.43%)、網絡視頻(64.25%),其次選擇的順序分別是:網絡交際(58.81%)、網絡游戲(41.45%)、預訂旅行機票、酒店(39.9%)、在線教育(31.09%)、其他(21.24%)、網絡直播(13.47%)、參與網絡投票活動(8.55%)。這體現出大學生:1)對網絡媒介的使用更具實用性和娛樂性的特征;2)使用網絡的方式呈現多元化趨勢,但是對于網絡直播等新興傳播方式的出現持謹慎態度;3)不喜歡把網絡看作是學習工具,對網絡媒體學習功能的運用不多。
在網絡媒體中,移動通訊設備尤其是智能手機的使用范圍極廣,截至2017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手機上網比例持續提升。因此本課題著重調查了大學生對手機App的使用情況。調查發現,社交類、購物類、影視音頻類占據前三,分別為90.67%、77.46%、69.69%,其次是新聞資訊類(57.51%)、生活服務類(43.26%)、游戲類(32.12%)、工具類(30.57%),教育類最低,占25.39%。這說明,新聞傳播類大學生對于移動網絡的使用既符合網絡媒體的總體特征,即具有非常明顯的實用性和娛樂性,同時又具有自己的特點。尤其是注重移動網絡的社交用途。
3對信息真實性求證程度低,發布信息責任意識高
在對媒介內容的判斷上,當被問及對媒介所提供的內容的真實性是否懷疑時,有36.53%的受訪者選擇性相信,36.01%的受訪者表示偶爾懷疑,有20.73%的受訪者表示經常懷疑,表現出大學生對于網絡內容的真實性持相對懷疑態度,表現出較高的獨立判斷能力。當被問及懷疑網絡上某些內容的真實性時,選擇繼續關注,但不深究的占41.97%,表示主動從更多的媒體了解核實的占39.64%,而仍有12.44%的受訪者選擇不主動關注。從媒介素養的角度上看,大學生群體對信息真實性的判斷和求證程度還很低。
在調查網絡媒體的負面功能時,被問及下面哪個網絡問題更困擾你,占前三位的分別是新聞報道真假難辨(78.76%)、網絡廣告(74.09%)、網絡暴力(66.32%),其次分別是網絡色情(55.44%)、網絡交際(18.91%)、網絡游戲(18.65%)。
當被問及網絡媒體對你人際關系的影響時,43.78%的受訪者表示使關系更為親密,21.76%選擇使關系更為疏遠,選擇無影響或不清楚的分別占15.03%和19.43%。
當被問及當你的好友通過網絡向您借錢時,93.01%的受訪者表示核實,這說明在面對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信息時,體現出一定的辨別能力。
在傳播信息方面,當被問及發布信息是否考慮它對別人產生的影響時,選擇部分考慮,刪除某些影響過于不好的言論的受訪者占46.37%,選擇著重考慮,網絡是公開化的平臺,發表言論不能產生壞的影響的受訪者占44.56%,展示出在傳播過程中具有較強的責任意識。
4研究結論
1)大學生群體對于網絡新媒體的使用范圍較廣,使用時間較長,對媒介的依賴程度較高,這客觀上要求我們要重視對于青少年群體的媒介素養教育,亟需對大學生的媒介使用加以科學合理地引導。
2)在媒介信息的接受上,體現出較高的辨別意識,尤其是面對自身利益相關的信息時,會主動核實信息。但是對于這些信息的生產以及媒介的運營知之甚少,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網絡虛假信息的問題。
3)在媒介的使用中,體現出較強的實用性和娛樂性特征,而很少人能夠將其作為學習工具,這既與手機媒體本身的特性有關,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群體對網絡新媒體的不合理利用。有必要開設媒介素養教育相關課程,有針對性地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