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老騎士》記錄了17位平均81歲的長者組成環島騎士團,騎摩托車開始環島旅行的真實故事。他們從臺中出發,經過臺南、高雄、屏東、臺東、花蓮、宜蘭、臺北,最終再回到臺中,總路程長達1178公里。本文通過對該片及其制作背景的概述,淺析《不老騎士》為何具有能夠感動觀眾內心的力量。
關鍵詞:《不老騎士》紀錄片 老人
《不老騎士》這部紀錄片先后入圍第17屆釜山國際電影節入圍“超廣角”競賽單元(2012),第9屆香港亞洲電影節(2012),第39屆加拿大維多利亞電影節(2013),第6屆澳洲人權藝術電影節(2013),第31屆舊金山亞美影展(2013),第16屆夏威夷國際影展——春季獻禮(2013),第39屆西雅圖國際電影節(2013),第7屆溫哥華臺灣電影節(2013)。
本部紀錄片導演是華天灝,1981年出生在臺北,畢業于世新大學廣電系。他于2002年開始進入電影領域,接觸紀錄片、宣傳片、廣告等各種類型的影像制作。在拍《不老騎士》之前,導演華天灝以及該片的整個制作團隊,對紀錄片制作還處于一個門外漢的狀態,以至于臨時觀摩好萊塢電影,進行拍攝手法的學習。對于華天灝而言,《不老騎士》成為臺灣紀錄片史的票房冠軍,取得如此杰出的成績,也是出乎意料的驚喜。這部充滿溫暖以及正能量的電影,最終能打動萬千觀眾,可以說是對導演最好的回報了。
因這部電影邁入紀錄片導演的行列,華天灝對紀錄片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相比新聞報道,紀錄片對于時代課題和社會現實的表現更為全面,也更為深入。他還認為,對于影視工作者而言,紀錄片的制作過程更能提高自身水平,因為拍攝者具有互動性,需要更深層次地了解拍攝對象的感官,進入他的世界,而這能夠極大程度地訓練導演對作品的控制力以及攝影師的感受力。
談到本部影片的導演,就不得不提及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1995年3月于臺中市成立)。這個組織實際上資助了這環島17位老人以及醫療組等人員的全部支出,并負責計劃安排環島路線以及休息站、護理站、住宿、餐飲等一系列生活起居的事宜。換句話說,沒有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就沒有華天灝的這部紀錄片。在這種現實情況下,我們討論導演動機的意義在哪里?會不會是弘道基金會拍出來的宣傳片?
在拍攝《不老騎士》之初,基金會本來對導演華天灝提出的以“老人圓夢”為主題,進行預算4萬元,時長15分鐘的短片拍攝。但是在環島旅行活動持續進行的過程中,導演逐漸發現,用“圓夢”的概念談老人環島,是把他們的故事講簡單了。在整個拍攝過程中,導演和參與活動的老人們朝夕相處,他發現這些老人漫長的生命中充滿渾厚的力量,遠遠不是一部短片所能夠表現的,因此不斷要求延長拍攝計劃,擴大拍攝規模。這樣的要求獲得了弘道基金會和CNEX基金會的支持,并促成《不老騎士》搬上大銀幕的計劃。因此,可以說導演雖在一種安排下作業,但卻突破了要求,大膽地將自己對紀錄影片的想法和理解有機融入整個環島團隊,并獲得了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資金上的支持。而導演本身又很虔誠地紀錄,表達自己對老人們的敬意,可以說,導演用鏡頭讓本身光彩熠熠的不老騎士的夢之隊又一次點燃全世界老人們的夢想,從這一層面上來說,華天灝的動機是純粹的。
在這部影片中,每一個老人都是對這個時代的不同展現。來自臺灣各地,生活、職業、經歷、信仰等等都毫不相同的17個陌生人,看似毫無關聯,然而當我們橫向回顧歷史卻會發現,他們因時代的變幻,充斥著更深層次的交集。
在影片中,樹發爺爺曾奉命擔任日本神風特攻隊的教練,而德玉爺爺在當年是國民黨老兵。兩個人在旅途中談論起往事時,德玉爺爺曾笑道:“60年前我若遇到他,我得殺了他……上次見面時搞不好是戰場。”但時代變遷60載,昔日的家國情仇已經隨歷史的風云消逝,現在兩個人是在旅途中相互扶持的朋友。德玉爺爺摟著樹發爺爺笑道:“我們兄弟一笑泯恩仇!”帶著亡妻照片一同環島的桐伯,則讓人感受白頭到老的情深義重,同時也展現了臺灣小企業主的奮斗精神。桐伯和他的妻子從青年時白手起家開制服店,到和妻子共同奮斗開了工廠。桐伯年輕的時候,經常騎著摩托帶妻子去收賬。在一次收賬的途中,桐伯的妻子問他:“桐仔桐仔,我能讓你載多久呢?”桐伯向妻子承諾:“如果80歲我還沒死,我一定騎車載你。”然而遺憾的是,妻子沒能活到桐伯80歲的這一天。
一個人的軀殼一定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衰頹,這是無法改變的定律,然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以怎樣的姿態去活著,無論是年輕還是年老。無論怎樣的年齡,人都可以懷揣著一顆年輕的心。小時的夢想也好,年輕時的憧憬也好,只要心中還有夢想,有著實現它的勇氣和意志,我們依舊可以像“不老騎士”一樣,上路出發,瀟灑前行。
(作者簡介:李天賜,男,吉林藝術學院戲劇影視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戲劇影視理論研究)(責任編輯 徐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