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偉 周妍 楊菲
摘 要:為了深入了解社交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協同信息行為,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大學生在使用社交網絡應用過程中的信息需求與包括信息查詢、信息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內容創作、知識共享、信息交流等的協同信息行為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表明:社交網絡已成為大學生信息交流、分享與展示自我的重要平臺和渠道,大學生利用社交網絡平臺進行信息查詢、獲取、內容創作及知識交流分享程度較高;但從其協同情況看,部分大學生傾向于自己獨立完成搜索、獲取,不太愿意將私有信息與網友分享。分析了造成此結果的原因,并對高校圖書館提供社交網絡服務給予了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社交網絡;SNS;大學生;信息需求;協同信息行為
中圖分類號:G 25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312(2018)05-0629-05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ooperative information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ocial network,the paper investigated the information demand and cooperative information behavior including information inquiry,information acquisition,information analysis,information utilization,content creation,knowledge sharing,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so 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social network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social network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latform and channel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ommunicate,share and display themselves,and they often use social network platform for information inquiry,acquisition,content crea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However,some college students are not willing to share private information with netizens.Then,the reasons are analyzed,and advice and suggestions on the provision of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for university libraries are given.
Key words:social network;SNS;college student;information demand;cooperative information behavior
0 引 言
社交網絡應用主要包括即時通訊工具、綜合社交應用和垂直社交應用3個方面[1]。即時通訊工具主要滿足用戶交流互動社交需求;微信朋友圈、QQ空間是以即時通訊工具為基礎衍生的社交服務,新浪微博是基于社交關系進行信息傳播的公開平臺,均屬于綜合社交應用;垂直社交應用在特定領域為用戶提供社交關系連接。據CNNIC(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最新調查結果顯示,以微信、QQ為代表的即時通訊工具使用率在90%左右;微信朋友圈、QQ空間與新浪微博的使用率分別為 85.8%,67.5%和37.1%;作為垂直社交應用的佼佼者,百度貼吧使用率為34.4%,其它如豆瓣、天涯社區、知乎等,用戶相對小眾[2]。
社交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獲取、分享、傳播、利用信息以及交友娛樂的重要方式,社交網絡上大量的用戶信息行為數據涉及到國家及社會的各方各面。因此,社交網絡中用戶信息行為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吳丹等通過文獻調研認為基于社交網絡的協同信息行為研究已成為用戶信息行為研究的熱點和動向[3]。目前,關于社交網絡環境下的用戶協同信息行為研究多集中于圖書情報領域,主要表現在綜述和實驗研究2個方面,如張薇薇對國內外社群環境下的用戶協同信息行為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和總結[4];張莉以豆瓣網為例對社會網絡視域下的用戶協同信息行為進行了研究并預測了圖書館服務趨勢[5];蔣一平等對亞馬遜網上書店的用戶協同信息行為進行了實證研究并給圖書館提出了相應的意見和建議[6];金燕等對學術型UGC社區用戶協同信息行為進行了調查與分析[7];另一方面,學者研究的協同信息行為主要包括協同信息檢索[8]與知識交流共享[9]等方面。
作為一個比較獨特的群體,大學生是社交網絡應用的重要用戶,也是高校各部門進行學生事物管理和提供服務的主要對象,深入研究社交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協同信息行為可以更好了解大學生在使用社交網絡應用過程中的偏好,為高校相關部門有針對性地服務于大學生提供依據和參考。
1 樣本情況
此次問卷[10]主要以西安科技大學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于2017年6月通過互聯網對西安科技大學在校學生發布《社交網絡環境下大學生信息需求與協同信息行為調查問卷》,分別從樣本基本信息、對社交網絡的認識與使用情況、社交網絡環境下信息需求與協同信息行為3個方面進行了深入調查[11],共收回有效問卷257份。從樣本性別分布看,男生176人,占樣本總數的68.48%,女生81人,占樣本總數的31.52%;從樣本年級分布看,大三學生最多,占樣本總數的70.82%,大一學生占比18.29%,大二
學生占比5.84%,研究生占比2.72%;從樣本學科或專業分布看,理工類專業學生占比91.83%,經管類專業學生占比6.61%,人文社科類專業學生占比1.56%,以上數據基本符合普通理工科高校學生的性別及學科專業比例情況。
2 社交網絡的認識和使用情況
2.1 對社交網絡的認識情況
被調查者中表示對社交網絡非常了解的占 14.01%,對社交網絡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占80.93%,有5.06%的被調查者認為不了解社交網絡。由此可見,多數大學生了解社交網絡。
2.2 社交網絡的使用情況
2.2.1 常用的社交網絡應用
被調查者常用的社交網絡應用如圖1所示。在大學生常用的社交網絡應用中,QQ及QQ空間的使用占有率為91.44%,排在首位;微信平臺(包括微信和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占有率為89.88%,位居第二;后面依次為微博、百度貼吧、知乎、豆瓣網、朋友網、人人網等,基本符合CNNIC的社交應用調研結果。有部分被調查者經常使用Facebook等國外知名社交平臺。
2.2.2 社交網絡的使用頻率
在社交網絡的使用頻率方面,被調查者中每天使用多次的占82.49%,每天使用1次的占12.45%,每隔2~3天使用1次的占3.11%,一周使用1次的占0.78%,一周以上使用1次的占1.17%.由數據可見,94.94%被調查者每天均會使用社交網絡,說明目前大學生對社交網絡的依賴程度較高。
2.2.3 社交網絡的使用時長
在社交網絡的平均使用時長方面,被調查者每次使用30 min以內的占31.91%,30~60 min的占28.4%,1~2 h的占18.29%,2~4 h的占5.84%,4 h以上的占15.56%.由數據可見,60%的大學生每次使用社交網絡的時間保持在1 h內,因此,在PC端提供社交網絡服務同時,利用APP或微信等移動平臺將會大大提高服務效率[12]。
2.2.4 使用社交網絡的原因和目的
在使用社交網絡的主要原因或目的方面,多數被調查者認為和老同學或朋友保持聯系是使用社交網絡的主要目的;其次是娛樂、休閑和了解好友的最新動態,占比分別為66.93%和63.42%;感到無聊、為了消磨時間占比48.64%,說明近半的大學生在社交網絡中并未進行實質性信息活動;結交新朋友、拓展人脈的占比為38.52%.由此可見,多數大學生使用社交網站的目的是進行社交。
2.2.5 最常使用的社交網絡功能
在最常用的社交網絡功能方面,評論功能(包括影評、書評等)是被調查者最常用的社交網絡功能,占比67.7%;其次分別是上傳相冊、分享心得、加群組和好友及發表日志,占比分別為46.69%,44.36%,41.63%和35.02%;其他(包括聊天等)占比18.29%.由此可見,多數大學生在社交網絡應用中的社交活動是評論及分享信息心得,也是社交網絡的主要功能[13]。
2.2.6 常用的社交APP
QQ和微信是目前大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社交APP,占比分別是96.89%和92.61%;其次是新浪微博和百度貼吧,占比為55.64%和38.13%;有部分學生經常使用陌陌、派派、嘎嘎等小眾化社交APP,但占比不大;也有部分學生常用Telegram,Facebook等國外社交APP.由此可見,大學生使用的社交APP眾多,QQ、微信和微博(特別是QQ和微信)是使用較多的大眾化社交APP,因此通過QQ和微信平臺提供社交網絡服務會有明顯效果。
3 信息需求與協同信息行為分析
3.1 信息需求分析
對于目前的社交網絡是否可以滿足信息需求,被調查者中73.93%認為基本可以滿足,16.73%認為滿足部分,7.78%認為完全能滿足,只有1.56%的被調查者認為根本無法滿足。由此可見,社交網絡應用可以滿足多數大學生的多數需求。
對于目前的社交網絡可以滿足哪方面信息需求,被調查者認為能夠滿足90.66%的休閑娛樂信息需求、78.21%的生活信息需求及60.7%的學習信息需求,而滿足科研信息需求只占16.34%。由此可見,大學生在社交網絡中休閑娛樂、生活信息的需求滿足率較高,能夠滿足6成以上的學習信息需求,而科研信息需求滿足率較低。
3.2 協同信息行為分析
對于大學生使用社交網絡時的信息行為如圖2所示。被調查者在使用社交網絡過程中,主要信息行為集中在信息檢索和信息獲取,占比分別為86.77%和83.66%;其次是信息利用,占比63.04%;知識共享和信息交流分享次之,占比分別為57.2%和54.86%;位列后面的是信息分析和內容創作,占比分別為37.35%和29.18%.由此可見,多數大學生社交網絡中的主要行為是查詢和獲取信息,在此基礎上利用信息并進行交流和分享,而完全由自己來創作內容的不太多。
3.2.1 信息行為協作完成情況
在社交網絡應用中進行信息查詢、獲取、分析、利用及內容創作時[14],被調查者與同學朋友協作完成情況見表1.
從單一信息行為看,大學生在使用社交網絡過程中,信息查詢行為完全靠自己完成的比例為50.97%,有協作完成經歷的總占比為47.11%;信息獲取行為完全靠自己完成的比例為47.47%,有協作完成經歷的總占比為51.36%;信息分析行為完全靠自己完成的比例為26.07%,有協作完成經歷的總占比為68.09%,未嘗試過或不清楚的占5.84%;信息利用行為完全靠自己完成的比例為34.63%,有協作完成經歷的總占比為60.31%,未嘗試過或不清楚的占5.06%;內容創作行為完全靠自己完成的比例為27.24%,有協作完成經歷的總占比為55.26%,未嘗試過或不清楚的占17.51%.由此可見,多數大學生在社交網絡平臺以獨立信息查詢、獲取,協作信息分析、利用及內容創作為主要行為。
從整體信息行為看,信息查詢行為完全由自己完成所占比例最高,其次分別是信息獲取和信息利用,內容創作和信息分析行為完全由自己完成所占比例較低。由此可見,難度相對高的信息行為多數需要和他人合作來完成,這樣相對容易,成功率高;而相對容易和簡單的信息行為,合作完成的意愿相對低,主要靠自己來完成。
3.2.2 通過社交網絡進行知識共享的意愿
關于通過社交網絡進行知識共享的意愿,47.08%的被調查者表示非常愿意將私有知識共享給網友,50.19%的被調查者表示在將私有知識共享時會有猶豫,而明確表示不愿意將私有知識共享的占2.72%.從總體上看,多數被調查者希望或愿意將私有知識在社交網絡平臺進行共享,這就為更好地開展社交網絡服務提供了良好基礎。
3.2.3 通過社交網絡實現信息交流與分享的滿足度
對于通過社交網絡是否可以實現信息交流與分享的滿足度,82.1%的被調查者認為基本可以滿足,12.45%的被調查者認為完全可以滿足,3.11%的被調查者認為不能滿足,而對此表示不清楚的占比2.33%.由此可見,通過社交網絡完全和基本可以滿足大學生信息交流與分享意愿的比例達94.55%,也可說明,社交網絡是目前大學生信息交流和分享的重要平臺和途徑。
3.2.4 協作信息行為的效用
當被問到“和同學朋友協作進行信息查詢、獲取、分析、利用及內容創作時,是否覺得效率有所提高?”的問題時,36.58%的被調查者認為有明顯提高;54.09%的被調查者認為有提高但不明顯;2.72%的被調查者認為沒有明顯提高;而6.61%的被調查者表示未嘗試過,對其效用不清楚。由此可見,多數大學生表示協同信息行為具有一定效用,但效用大小則根據自身情況而定。
3.2.5 影響協作信息行為的因素
在影響被調查者和同學朋友協作進行信息查詢、獲取、分析、利用及內容創作的主要因素方面,32.68%的被調查者表示未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31.13%的被調查者認為是合作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表示自己可以完成,不需要合作的被調查者占13.23%;表示沒嘗試過不清楚和認為合作比較浪費時間的被調查者分別占比11.67%和7%;也有部分被調查者認為對協作信息行為并沒有影響或其他方面的因素。
4 總結分析
通過上述對社交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信息需求及協同信息行為調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4.1 大學生協同信息行為的必然性
根據調研結果可知,社交網絡已成為大學生信息交流、分享與展示自我的重要平臺和渠道。而社交網絡本身具有極強的交互性特征,大學生在使用社交網絡應用時進行協同內容創作、信息交流及知識共享比率較高,這些均屬于協同信息行為,雖然有部分學生傾向于自己獨立完成搜索、獲取,不太愿意將個人知識進行共享,但基于社交網絡環境的交互式特點,大學生信息交互、知識共享、社交交友的需求等均導致其協同信息行為具有必然性。
4.2 影響大學生協同信息行為的原因
影響大學生協同信息行為的原因主要表現在:首先,大學生信息素質相對較高,能夠快速學習和掌握新知識與新技術,可以較為輕松查詢并獲取所需信息;其次,目前的社交網絡應用在保護用戶隱私方面還存在缺陷,致使大學生個人隱私保護意識較強,不會輕易將個人信息泄露[15];再次,多數高校服務機構為大學生提供的社交網絡服務不夠完善,不能使其很容易找到合作伙伴并有效提高信息協作效率,另外,多數機構未對用戶隱私保護政策及其應承擔的責任做明確說明。
4.3 高校圖書館提供社交網絡服務的迫切性
高校圖書館是大學生進行資源獲取與接受素質教育的服務機構。從大學生對社交網絡的認識和使用情況及社交網絡信息需求的滿足程度來看,高校圖書館提供社交網絡服務十分迫切。首先,高校圖書館在社交平臺提供服務將會覆蓋大部分學生;其次,大學生在社交網絡中學習信息需求滿足率尚可,科研方面的信息滿足率較低,因此,高校圖書館在進行社交網絡服務時應以提供科研信息和部分學習信息為主,適當補充生活及休閑娛樂信息,盡量體現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優勢,利用社交網絡平臺拓展資源宣傳與服務渠道[16]。
4.4 高校圖書館提供社交網絡服務的建議
基于對大學生協同信息行為的分析與結論,高校圖書館應采取措施以提高社交網絡服務質量和效率。
1)提供移動化社交網絡服務。隨著移動社交網絡應用的發展,大學生使用移動設備進行網絡社交的趨勢日漸明顯,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微信、QQ等即時通訊工具及其衍生的綜合社交網絡應用提供移動化社交網絡服務[17];
2)提供集成性社交網絡服務。高校圖書館的社交網絡服務不能僅僅局限于簡單的信息發布和書目檢索,應集成各種資源檢索與獲取、科研交流[18]、閱讀推廣[19-20]、在線教育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完善系統即時交互功能,使大學生可以通過社交網絡平臺獲取一站式服務;
3)提供專業化社交網絡服務。為本校師生服務是高校圖書館的基本職責,基于本校大學生的專業化及個性化需求,高校圖書館可以結合垂直型社交網絡應用為大學生提供專業化、個性化服務;
4)注重保護用戶個人隱私。在大學生使用社交網絡應用中關心的個人隱私問題,高校圖書館可以告知用戶圖書館的用戶隱私保護政策、用戶信息保存辦法及圖書館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等[21],以消除學生的顧慮,使其更愿意參與信息交互與知識共享。
5 結 語
鑒于近年來社交網絡應用的快速發展,高校所屬機構(特別是圖書館)想要充分利用社交網絡應用為大學生提供服務,很有必要了解大學生在社交網絡應用中的信息行為。因此,文中對社交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信息需求與協同信息查詢、獲取、分析、利用、交流、內容創作及知識共享等信息行為進行了調研分析,認為社交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協同信息行為存在必然性,并對影響大學生協同信息行為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對高校圖書館社交網絡服務提出了相應的意見和建議。然而,鑒于樣本限制,調研結果可能存在些許偏差,有機會應盡量搜集更多樣本數據,使調查結果更為客觀。
參考文獻:
[1] 曾一昕.社交網絡服務[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2]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6年中國社交應用用戶行為研究報告[EB/OL].(2017-12-27)[2018-04-2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3] 吳 丹,袁 方.用戶信息行為研究熱點與動向:協同、移動與智能[J].圖書情報知識,2017(05):13-21.
[4] 張薇薇.社群環境下用戶協同信息行為研究述評[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36(04):90-100.
[5] 張 莉.社會網絡視域下的用戶協同信息行為與圖書館信息服務新趨勢[J].圖書情報工作,2012,56(07):49-53.
[6] 蔣一平,盧振波,陳 潔.亞馬遜網上書店用戶協同信息行為及其對圖書館的啟示[J].情報資料工作,2014(05):84-88.
[7] 金 燕,劉倩瑜.學術型UGC社區用戶協同信息行為的調查與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15(17):80-84.
[8] 吳 桐,張自然,付 婷,等.協同信息檢索行為實驗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16(05):125-132.
[9] 耿瑞利,申 靜.社交網絡用戶知識共享研究:特征、內容與展望[J].圖書情報知識,2018(01):16-26.
[10]邱 瑾,吳 丹.協同信息檢索用戶行為研究方法綜述[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2,2(01):74-81+97.
[11]周艷玫,劉東蘇,王衍喜,等,大學生信息行為調查分析與信息服務對策[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06):61-67.
[12]畢達天,馬 卓,劉 健.用戶參與視角下移動社交網絡互動特征及模式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6,39(09):90-95.
[13]袁夢倩.論SNS新型社交網絡的傳播模式與功能——基于“校內網”的現象研究[J].今傳媒,2009(04):78-80.
[14]嚴煒煒.科研合作中的信息需求結構與協同信息行為[J].情報科學,2016,34(12):11-16.
[15]朱勇華.面向社交網絡應用的隱私保護研究[D].中北大學,2018.
[16]周育紅.社交網絡服務模式下的高校圖書館用戶需求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2(05):90-92.
[17]郭溪川,盧 ,袁 雪,等.基于移動社交網絡的圖書館信息服務思考與創新[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7(01):57-60.
[18]徐 妹,李玉玲,李艷誠.面向科研社交的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創新模式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05):13-18.
[19]吳惠茹.社交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趨勢及策略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6(12):71-76.
[20]柳益君,何 勝,吳智勤,等.基于用戶社交網絡分析的高校圖書館主題多樣性閱讀推薦[J].圖書情報工作,2018,62(08):67-73.
[21]趙 華.圖書館在社交網絡服務中的隱私保護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3,33(04):60-61.
(責任編輯:許建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