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博文
【摘 要】現代化的院系治理模式是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的重要環節,高等院校亟需轉變內部治理模式。將現有的“管理”模式向現代大學的院系“治理”模式,仍需進一步探究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關系和平衡問題,討論“教授治校”對院系“治理”的作用;在“治理”環節中,教師作為教學和管理的雙重角色,如何做好相應的工作,也是本文需要探討的內容。
【關鍵詞】內部治理;教師參與;學術權力
“變院系管理為院系治理”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大理論問題,“教授治校”這一理論在高等教育發展到由院系管理到院系治理這一新的歷史時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在高等教育改革的過程中,這一問題的研究更具有現實意義。各大高等院校都在進行大學內部治理機構的改革,本文有關教師參與院系治理的研究可提供相應借鑒。
近十年對院系治理的研究表明,“高校”作為研究領域,出現的頻次最高,和“高校”相關的詞頻最高的是“學術權力”,在整個研究中,“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兩節點詞的共現次數最高;出現頻次第二高的關鍵詞是“大學治理”,和“大學治理”共現較多的是“大學章程”“學術權力”“去行政化”,其中“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仍舊是這一簇中共現次數最高的詞;出現頻次第三的是“高等教育”,與其共現較多的詞分別是“學術權力”“大學治理”“現代大學制度”,三者均與“大學章程”共現,同時“大學治理”和“學術權力”有六次共現。
1.從院校管理到院校治理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社會治理”的執政理念,要求全社會由“政府管理”向“社會治理”轉型。反映在高等教育領域,高等院校從“管理”向“治理”的結構轉型,既是高校向國際化標準發展的需要,也順應了歷史的潮流。
2.學術權力與去行政化
在現存高等教育體制政治權力下的高等院校行政和學術權力的沖突是高校組織各個相關力量之間尚待調和、存在的矛盾的反映。一旦行政權力大到能夠經常插手學術事務,那么有關學術自由的法條就等同于一紙空文,所以學術自由在根本上受到學術權力的保障。學術權力保障了學術自由,學術自由的發展得到保障也是行政權力存在的原因。
3.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
在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過程中,所受到的很大阻礙源于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嚴重不平衡性。二者在組織結構、性質、運行方式、行使原則和權力來源均有很大不同。行政權力是等級明確的科層制,集權運行,并且權力掌握在上層人員手中,帶有指令性和命令性等強制性,以效率和控制為原則,屬于職位賦予權力。學術權力則不然,它并不是需要服從的等級關系,而是一種層級關系,具有學者自發認同的學術權威力量,權力沉淀在基層,掌握在手機決策的學者手中,以民主和平等為原則,屬于學問賦權。
4.教授治校與教師參與
教授治校在大學的發展歷程中,擁有著很長的歷史。在西方國家,教授治校最早從現在中世紀大學時期。在19世紀,來自德國的洪堡將研究引入到他創建的柏林大學里,逐漸形成了學習自由和教學自由的理念。在這樣的理念的引領下,教授講學和研究不會受到國家行政的干涉。結合“教授治校”在西方高等院校的發展與演變能夠得出,“教授治校”的內涵事實上可以通過兩個視角加以界定。
一、轉變現有的“管理”理念為現代大學的“治理”理念
將學術權力去行政化之后,教授治校這一理念躍入我們的視野,將具有學術權力的教授與具有行政權力的院系行政負責人相掛鉤之后,我們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
1.院長的遴選
院長的遴選要內部服眾。對外得到同業者的認同:院長的權力在于院系治理,在具體實施上要支持老師的教學與料研工作;院長的問責在于制度化形成體系的問責制度有利于機構的平穩運行;但如何衡量教師的績效還是一個有待完善的工作;教師和院系的行政負責人都存在情緒勞動,這是不可避免的,但表層扮演到深層扮演的轉化是可控的,張弛有度的工作有利于更好地進行共同體建設。
2.院長的權力
高等院校的組織架構擁有學術組織和行政體系的二重特性,該特性決定了高等院校二級學院的院長既是行政負責人又是學術負責人的二重角色,這二重角色對于高等院校二級學院的院長的做法分別提出了各自的角色預期。高等院校二級學院的院長擁有行政與學術的雙重權力,對于權力的行使過程,處理得當的話二者會起到互相協調和促進的作用,使院長的權威得到增強,反之可能導致權力互相牽制,院長的管理效能相應的下降。高等院校中,最核心的是“學術權力”,這取決于高等院校本身的屬性,由于“去行政化”改革進程的加深,深入討論高等院校的二級學院的“學術權力”和因此帶來的高等院校資源分配問題,對深化高等院校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在“治理”中發揮教師的作用
在傳統的大學教學方式中,教師大多作為主導者出現在課堂,作為學生得到知識和信息的核心渠道。在高等院校治理模式改革創新的今天,高校教師不僅肩負著課堂教學的任務,作為院系治理系統的一部分,高校教師在院系中還承擔了聯結學生的作用,是學生學術發展最直接的觀察者。
1.高校教師的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主要是指人們對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的理解和確認。高校教師這一群體的身份認同并不是一個單一的過程,它是由多方主體參與,是一個復雜、動態的過程,它的本質是體制機制下對教師身份利益的認同,它包括教師對自己身份、地位和利益等方面的認同。Sfard和Prusak的“實際身份(actual identity)”和“目標身份(designated identity)”理論。該理論把教師的自我認知稱作教師的實際身份,把社會對于教師的外部評價視作目標身份。教師群體對于身份的自我認同受到自身以外的人或媒介的宣講的反作用,或受到強化,或受到弱化高校教師需要增強“專業人”身份認同。
2.學術權威組織
高等院校的組織特性決定了高等院校的兩種基本權力是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作為學術組織而存在的高等院校,它的內在邏輯與核心是學術權威,在高等教育管理的過程中,行政權力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權力。行政與學術權力的協調和沖突在高等院校的發展與運行中始終存在。受到傳統政治經濟體制與傳統管理模式的影響,我國的高等院校的學術權威和行政力量處于一種持久的不平衡的態勢,并且二者的關系處理的不到位,導致學術權威處于一種不能被正確對待的境遇,使其得不到應得的尊重,也無法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無法維持大學的發展與繁榮。作為高等院校的生命權力,學術權威不應當被削弱或喪失。高校所承擔的科學研究任務是推動社會進步與發展、科技創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高校科學研究功能的發揮,必須由學術權威正常運行作保障。學術權威既不是來源于組織的授予,也不是一種民主協商能力,而是一種自發形成的學術魅力,它受到教師自身的學術修養、成就、經驗和人品等影響。其作用大小主要取決于教師自身的發揮和相關人員的接受程度。
附錄
【參考文獻】
[1]張斌賢,李子江主編.大學:自由、自治與控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鄒曉東,呂旭峰.“學部制”改革初探——基于構建跨學科研究組織體系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2月第2期第31卷
[3]彭陽紅.論“教授治校”[D].華中科技大學,2010:66
【注釋】
數據來源:文獻總數:3437篇;檢索條件:發表時間between(2007-03-01,2018-03-01)并且(全文=院系治理)(精確匹配),專輯導航:高等教育;數據庫:文獻跨庫檢索。
見“附表1”總體趨勢分析
見“附表2”關鍵詞共現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