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益
【摘 要】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和行路都是增長個人見識、增加閱歷的好方法。但是在小學階段,多數學生都是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活動范圍,要想增長見識、拓展視野,依靠課外閱讀是個好方法。本文將從教學實踐出發,結合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構建良好閱讀氛圍、探索課外閱讀內涵、制定合理的閱讀計劃這幾個方面,對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課程建設提供更加可行的理論支持。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課程建設
課外閱讀能夠對課堂知識進行有機拓展,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課外閱讀不但能拓展學生視野、積累知識,同時還能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課外閱讀為小學生打開了一扇觀察世界、探索世界、認識世界的大門。尤其是新教改實施以來,語文教學正在逐漸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教育領域一直受到忽視的閱讀教學重新被定位,成為素質教育開展的重點內容。通過閱讀,學生可以在書中神游世界,放眼九州,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奠定了良好基礎。關于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課程建設,筆者進行了以下探索:
一、拓文賽讀,營造氛圍
(一)以課拓文,點燃情趣
良好閱讀氛圍的構建是開展課外閱讀課程的首要條件,只有讓學生感受到濃厚的閱讀氛圍,才能逐漸引導學生認識到“書香的價值與魅力”。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身表率作用,如果連教師都不愛閱讀,那么教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則只能流于形式。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將自己的閱讀經歷展示給學生。例如在《絲綢之路》這一課的教學中,由于是略讀課文,以學生自學為主。為了不讓學生學起來那么枯燥,我便在教學前給學生選擇推薦閱讀了 《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玄奘西天取經》《神奇的古西域》等小故事。有了這些趣味性故事的導引,學生在課堂中更好地完成了文本的學習,甚至知識的拓展已經超越了文本,這樣的體驗,讓學生也更加喜歡上了課外閱讀。
另外,我們每學期配套的《同步閱讀》,筆者從來都是好好借鑒利用,這樣的同類課外閱讀輔助,對于課堂閱讀教學也是一種較好的提升。像這種以課文拓展課外閱讀的方式,可以極好的營造班級讀書氛圍。
(二)共讀共賽,營造氛圍
教師需要在學生閱讀方面給予更多關注,尤其是對學生閱讀的內容、閱讀方式、閱讀素材的選擇等,都需要進行明確指導。例如,書籍的選擇可根據當年教研室推薦的課外書籍,以此為藍本,進行拓讀補充。除了選擇好書,教師更好的作用是在閱讀方面的帶頭引領。為此,筆者每學期都會在自己班安排八到十本必讀書目。針對這些必讀書,師生比賽,共同閱讀,共同進行閱讀考級。例如,今年二月份剛開學,全班師生在寒假完成《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1》和《鋼鐵是怎煉成的》,這兩本書的閱讀后,進行了閱讀考級。試題由段內其他老師出,在這樣公平的競爭原則下,師生都很好地完成了假期的閱讀任務。
有了這樣的競爭,班級閱讀氛圍,日趨濃厚。這樣的閱讀考級,我們每月進行一次,從2015學年開始,從不間斷。學生在比中學到了知識,教師在比中收獲了“民心”,班級何愁沒有良好的閱讀氛圍呢?
二、形式多變,激發興趣
(一)一日三問,培養興趣
課外閱讀課程的構建,需要體現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而學生主動參與課外閱讀的關鍵因素就是“興趣”。教師要從多個方面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在閱讀素材的選擇上需要具備趣味性,只有學生感興趣,才能將作品完整的閱讀下來,體會其中的思想情感和藝術價值。
筆者喜歡在班中開展“一日三問”的課外閱讀活動,班中學生可以將自己閱讀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每人限提出三個問題。例如:記得,曾經班中學生讀紐伯瑞兒童文學大獎系列作品之《藍色海豚島》時,初讀會提問:這本書主要講什么?為什么書名叫《藍色海豚島》?這些問題可以教師回答,也可以學生討論獲得答案。隨著學生閱讀的深入,很多學生問題也會隨之增多。在閱讀本書后期,學生問:卡拉娜在孤島上生活18年,靠的是什么呢?如果是你在孤島上18年,你會怎樣面對?…… 這就說明學生在閱讀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實現了“思與讀”的良好結合,而教師通過學生的提問,可以了解到學生的知識弱項在哪里,也更好地促進了教師自身的課外閱讀,因為“給學生一杯水,教師需要一桶水”!這樣的“一日三問”,師生必定教學相長。
(二)靈活寫作,方式科學
閱讀方式的選擇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至關重要。閱讀不單純指“讀書”,而是通過閱讀完成一系列的語文教學活動,從而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將課外閱讀和寫作練習相結合是一項有益的嘗試,能夠建立起“讀”與“寫”之間的有機聯系,通過閱讀活動提升學生的習作練筆水平。
例如利用寫讀后感的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不必生硬的進行讀后感命題,而是給學生更多思維發散的空間。筆者最喜歡在班中進行片段寫作,學生可以針對文章中的一段話、一個情節寫出自己的感想。這感想小到一句話,大到一篇文……
班中的頑童小唐同學在讀了漫畫作品《父與子》后,他這樣寫到:我帶著笑,含著淚,看完了這本漫畫。笑,這對父子間的溫馨幽默;傷,我沒有這樣的爸爸……看到小唐這樣簡單的讀書感想,我并沒有批評他寫得如此簡短。這位從來都沒有得到完整父愛的小唐,也許這寥寥數語,卻是他內心最動容的讀后真情訴說……
三、解讀內涵,科學配比
(一)課外閱讀,重新定位
在課外閱讀中,要避免形式化和模式化。在傳統語文課外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難以擺脫“三部曲”的舊模式,即熟讀素材、提煉主要內容、體會中心思想。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閱讀思維會受到禁錮,難以發揮想象力和聯想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多方協調,對其中的利弊得失進行深刻反思,以促進閱讀教學成果的轉化。除了做好讀書筆記、寫作讀后感等形式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書評小組”“辯論賽”“小劇本編創”等活動。
例如,筆者班中在開展讀《水滸傳》活動周時,我們在這一周的晨會課都安排了“水滸大牌星秀場”,學生挑自己喜歡的水滸角色來進行創編性展示介紹;我們還利用隊活動課,安排了“梁山好漢打擂臺”活動,以《水滸》知識為藍本,安排有趣的知識競賽,過關游戲,引得學生喜上眉梢,興致高昂。
這些都是在閱讀基礎上開闊學生眼界、轉化閱讀成果的可行途徑,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學生能夠系統梳理自己的閱讀成果,形成“學以致用”的良好格局,更加形象的體驗到閱讀的樂趣,使閱讀活動為小學語文教學帶來真正的推動力。
(二)內外平衡,比例科學
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要實現“內外平衡”,也就是說課內精度與課外通讀之間要平衡,課內閱讀任務與課外閱讀任務布置要平衡。重點強調的是“平衡”不是相同,而是根據學生的課業壓力、教學規律、學生的認知能力等進行科學配置,從而實現課外閱讀成果的有機轉化,促進課內外教學雙豐收。例如:課內精讀一般安排一些與課內文本息息相關的作品;課外通讀可以是學生自由選擇與教師有目的地推薦相結合的方式。一周可以安排一到兩節閱讀課,課外可以分層布置學生的閱讀任務,前題是在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情況下。
四、創設平臺,共同交流
(一)鼓勵展示,成果分享
課外閱讀的開展需要一個交流與展示的平臺,這是對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回應。例如我們開展“我為大家薦好書”活動,班中學生可以將自己閱讀到的好書推薦給同學,同時還可以告訴大家“這本書好在哪里;內容有什么獨特性;為什么能夠吸引我;我從這本書的閱讀中感悟到什么”。
在筆者班中,為了學生有更好地展示平臺,我們設立了閱讀積分榜,周周評,月月獎。學生對閱讀也更加有了積極性。這種分享與激勵的方式,讓學生們建立起“分享責任感”,體會到了“閱讀榮譽心”。
(二)師生共評,改進提高
在課外閱讀中,還可以利用評價促進閱讀交流的開展。尤其是對于學生閱讀方法、閱讀課優化改進方面的評價。教師應當多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因為學生是參與學習的主體,他們對于課外閱讀的感受能夠成為教師進行課程優化的有益參考。例如筆者創設了“502中隊閱讀小專家”的教學情景,班中每一個學生可以充當閱讀小專家的角色,然后以“專家點評”“專家找茬”“專家開方”等小環節,引導學生討論課外閱讀課程中有哪些不足,哪里需要改進,如何改進等,充分彰顯開放、民主、親和、科學的閱讀課程特色。
教育學家曹文軒指出:“閱讀是對一種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認同?!毙W階段正是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關鍵期,這一階段語文教師既要積極開展課內閱讀教學,又要引領學生去探尋課外閱讀世界的一方綠洲。新課改的全面實施,倡導讓閱讀教學成為教師有意識的行為。而課外閱讀的開展,必將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路漫漫其修遠兮,語文教師開展課外閱讀的課程之路雖是艱辛,但,只要我們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美好藍圖,便不該停下用心前行的腳步。
【參考文獻】
[1]戈雯婧.點燃課外閱讀的“導火索”——課外閱讀課內指導課的課堂教學[J].教師,2015年33期
[2]單艷華.小學語文“以文帶文”的方法[J].吉林教育,2015年30期
[3]孔蕙萍.閱讀課型序列化構建的嘗試[J].上海教育科研,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