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梅珍
【摘 要】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助于提升其創造能力。在本文中,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淺談了幾點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創設情境,培養學生數學意識的具體策略,與各位同行共享。
【關鍵字】小學;情境;問題意識
正所謂“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基石,是學生探求問題并解決問題的保證。筆者認為,教師應當抓住小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通過創設多元化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們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一、激發興趣的,引導主動探究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年齡較小,喜歡新奇、有趣的事物,興趣是影響他們學習積極性最直接的因素。由此可見,教師若想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應當以學生們的興趣作為突破口,通過創設充滿趣味性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促進他們在濃厚的興趣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并解決問題,進而收獲新知。
比如筆者在對《觀察物體》這一節內容進行教學時,將實現準備好的教具放在課桌上,然后讓三個學生分別站在紙箱的三個位置進行觀察,并畫出自己眼中看到的樣子。在這三名學生畫好后,筆者將三幅畫給學生們進行了展示,學生們驚訝的發現,雖然是畫的是相同的物體,但是畫出來的圖形卻有很大的差別。于是筆者向學生們講道:“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會看到不同的形狀,大家可以親自檢驗一下。”筆者話音剛落,學生們便開始饒有興趣地進行嘗試,對筆者所說講的內容有了親身的體會。緊接著筆者說道:“大家觀察一下剛剛的三幅畫,說一說三幅畫具體有哪些不同呢?”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們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思考與比較,最后有的學生答道:“這三幅畫中,有的人看到的是長方體的一個面,有的人看到的是兩個面,還有一個人看到的則是長方體的三個面?!惫P者肯定道:“沒錯,回答的很對。”這時候有學生追問道:“那么最多可以看到長方體的幾個面呢?”筆者抓住這一契機,引導學生們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探究。最后學生們通過實踐,自主探究得到了正確結論:站在一個位置上觀察,最多能看到三個面。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創設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效調動了他們的思維,使他們充分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主動思考、提出疑問并展開自主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貼近生活的,引導學以致用
新課標強調,教師應當重視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教師通過創設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使其體驗到數學問題就在自己的身邊,進而做到學以致用。
比如筆者在對《去游樂園》這一節的內容進行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們觀察情景圖,提出問題,每人坐太空船12元,5人需要多少元?引導學生計算結果,完成后與同伴交流計算過程。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出現了口算、表格、豎式等多種計算方法,老師再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個位滿十要向十位進1”。學生學會了如何計算兩位數乘以一位數(一次進位)。緊接著筆者說道:“大家成功的用乘法的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應用問題,那么現在大家思考一下,乘法在我們身邊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具體的應用呢?”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們開始思考身邊的數學問題,例如有的學生答道:“我們在坐電動火車時也用到了乘法,票價6元,如果13個人乘坐,那么需要多少元呢?”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出貼近學生們日常生活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們切實認識到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激發了他們的問題意識,進一步深化了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
三、建構體系的,引導形成網絡
反思是課堂教學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環節,有效的反思能夠讓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筆者認為,教師應當善于在反思環節中創設有利于學生建構知識體系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們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引導他們形成知識網絡。
比如筆者在對《什么是周長》這一節的內容進行教學時,在課堂結束時,筆者向學生們講道:“今天我們共同認識了周長,大家有什么收獲嗎?”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們開始對這一節的知識進行回顧與總結。學生們總結道:周長可以通過測量與計算得到,對于一些規則的圖形,例如長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可以首先測量出平面圖形各條邊的長度,然后將各條邊的長度相加,即可得到圖形的周長;對于一些不規則的圖形,例如樹葉,可以采用化曲為直的方法,用細繩圍繞一周然后拉直放到直尺上量一量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細繩的一端要與零對齊。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創設有利于建構知識體系的問題情境,不僅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化和鞏固了所學知識,同時有利于學生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使他們善于提出反思性問題,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
四、看似矛盾的,引導發散思維
不同的學生在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思維方式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教師在創設學習情境時,可以利用這種差異性創設出矛盾式的問題情境,通過巧妙制造問題矛盾,從而激發學生們強烈的求知欲與探索欲,深化其發散思維能力。
比如筆者在對《面積》這一節的內容進行教學時,在課堂開始,筆者提問道:“觀察圖形(1)與圖形(2),大家認為哪個圖形的面積更大呢?”筆者提出這一問題后,學生們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有的認為圖形(1)面積更大,有的認為圖形2)面積更大,還有少部分學生認為兩個圖形的面積是相等的。于是筆者將學生們劃分為三組,持有相同觀點的學生在一個組內,然后組織三個小組開展了激烈的辯論賽。在辯論過程中,認為圖形1面積大的學生代表說道:“我們分別量出了圖形(1)和(2)各邊的長度,然后分別加起來得到了24和18,很顯然是圖形1更大?!闭J為圖形(2)面積大的學生代表說道:“我們認為圖形2看起來面積更大?!倍J為兩者面積相等的學生代表說道:“將圖形1從中間一分為二,分成了兩個長方形,然后將這兩個長方形拼在一起,恰好能與圖形2重疊,所以說明圖形(1)和(2)的面積相等。”該學生一邊說一邊進行演示,最后成功說服了班級內的所有學生。緊接著筆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總結,對錯誤觀點進行了解釋,并向學生們講解了求解圖形面積正確的方法。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創設看似矛盾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們親歷了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知識習得過程,有效培養了他們的問題意識,高效實現了教學目標。
五、層層遞進的,引導心理發展
學生們認識事物與接受知識是一個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注重遵循學生們的心理發展特點,通過創設層層遞進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不斷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與吸收,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比如筆者在對《混合運算》這一節內容進行教學時,引導學生們對典型例題進行了練習,從而讓學生們理解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并強化他們的應用能力。例如:“小明一共有20元錢,他去超市買了三包單價為4元的餅干,請問小明最后還剩多少錢?”筆者首先提問道:“小明買餅干一共需要花費多少錢呢?”學生們通過計算得到4×3=12元。隨后筆者提問道:“題目問小明最后剩多少錢,需要怎樣計算呢?”學生們回答道:“應該用小明金錢總額減去花費的錢,也就是20-12=8元。”緊接著筆者又追問道:“大家能否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呢?”隨后學生們得到了答案:20-3×4=8元。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筆者通過創設層層遞進的問題情境,不僅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效率,同時強化了學生們解決問題時的思維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創設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保證,教師通過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多元的學習情境,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們的思維,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升華其數學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吳培玉.小學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7(5):84-85
[2]李衛健.談小學數學課堂中問題意識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7(1):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