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洲
摘 要:選取《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三音節詞語(包括三音節詞和三音節固定語)為研究對象,主要分析其語音形式(包括節律結構、輕聲現象和聲調分布),從而把握三音節詞語的聲音形式特征。
關鍵詞:《現代漢語詞典》 三音節詞語 節律 輕聲 聲調
一、引言
本文主要考察《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三音節詞語的聲音形式,包括節律結構、輕聲現象和聲調分布三個方面。由于輕聲現象與節律結構和聲調分布都有一定的聯系,所以單列出來討論。
二、三音節詞的聲音形式
(一)三音節詞的節律結構
1.三音節詞總體上的節律結構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共收錄4654個三音節合成詞,除16個詞因其內部形式不明,很難判定其韻律結構外,“1+2”式的有1197個,占25.77%;“2+1”式的有3424個,占73.71%;“1+1+1”式的有8個,占0.17%。
2.不同詞性三音節詞的節律結構
三音節詞的節律結構總體上是“2+1”式遠多于“1+2”式,但具體到不同的詞性上,這種表現并不平衡。我們分別對名詞、動詞、形容詞三個詞性的三音節詞的節律結構進行了統計。三音節名詞中“2+1”式占絕大部分,共3320個,占全部三音節名詞的80.23%;“1+2”式相對較少,共799個,只占19.31%;“1+1+1”式有4個,占0.10%。三音節動詞中“1+2”式占絕大部分,共119個,占全部三音節動詞的74.38%;“2+1”式相對較少,共41個,只占35.62%;沒有“1+1+1”式的三音節動詞。三音節形容詞中“1+2”式占絕大部分,共226個,占全部三音節形容詞的88.30%;“2+1”式相對較少,共27個,只占10.55;“1+1+1”有兩個,占0.78%。
通過對不同詞性的三音節詞語進行統計,可以明顯看出三音節詞的節律結構與其語法屬性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性。名詞中“2+1”式占絕對優勢,但在動詞、形容詞中“1+2”式卻占絕對優勢,優勢的顯著程度并不低于名詞中“2+1”式的顯著程度。形容詞中“1+2”式占到了88.30%,遠高于“2+1”式在名詞中所占的比例,與三音節固定語中“1+2”式所占的比例基本相同。馮勝利提出的“‘2+1式三音節韻律結構可以形成‘超韻律詞,而‘1+2式不可能形成韻律詞”的“韻律說”如果成立,至少應該是一個在結構的語法屬性上存在選擇性的理論。而且,即使在“2+1”式所占比例最高的名詞當中也依然有接近五分之一的“1+2”式節律結構的三音節詞。
現代漢語三音節詞在節律結構上存在的這種不平衡性不能從成詞要求的角度進行解釋,而應該從漢語社團“比類取象”“援物比類”的思維方式進行解釋。徐通鏘(1997)基于“漢語社團”這一思維方式提出了“一個字義=一個義類×一個義象”的漢字編碼格局,并進一步推導出了漢語詞的三個編碼規則:“一個詞義=一個義類×一個義象”“一個詞義=一個義象×一個義類”和“一個詞義=一個義象×一個義象”。這一編碼格局在現代漢語三音節詞的形成過程中同樣適用。也就是說,每一個并列結構由相應數量的、地位平等的成分組成,而每一個非并列的雙項結構都由一個核心成分(“義類”)和一個輔助成分(“義象”)組成。而在大多數結構中核心成分都是由單音節成分充當的。這主要是因為: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基本詞匯依然是單音詞,客觀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和現象最初大多是以單音節命名的,即使有一些單音節成分隨著雙音化進程的發展逐漸失去獨立性,但其在構詞的過程中又會恢復活性。許多雙音節詞的出現實際上是單音節為了適應雙音化的需求而添加了多余的成分,其意義內容完全可以由其中一個單音節成分承擔。而在三音節詞的構造過程中,處于核心成分的雙音化的要求被解除,因此作為核心詞素的成分可以回歸到其本來的單音節形式。三音節新造詞的產生一是為了對新產生的事物和現象進行命名,二是為了對事物和現象進行更精確地描述。對新產生的事物和現象進行命名時,人們一般會把這些新產生的事物歸入一個已經存在的類別里,而這些類別的名稱多是由單音節詞或單音節語素承載的;而對事物和現象進行更精確地描述必然要先把代表原來事物和現象的單音節詞作為核心詞素。通過詞匯化產生的三音節詞由于其原句法結構的核心大多是單音詞而在詞匯化以后依然以單音節成分為核心。《現代漢語詞典》中的三音節名詞大多為“后中心”結構(定中),所以“2+1”式占優,而動詞和形容詞則大多為“前中心”結構(補充)和后綴派生結構,所以“1+2”式占優。
(二)三音節詞中的輕聲現象
在“1+2”式和“2+1”式的三音節詞中都存在著輕聲的情況,即三個音節中至少存在一個輕聲音節的情況,輕聲音節短而且輕,是四聲的變體而不是一種獨立的聲調,在節律中所起的作用很可能與其他普通的聲調不同。在所有三音節詞中共有490個詞含有輕聲音節,其中“1+2”式含輕聲音節的情況明顯多于“2+1”式,共有318個,占所有含輕聲音節的詞的64.90%,占全部“1+2”式詞的26.57%;“2+1”式共172個,占所有含輕聲音節的詞的35.10%,占全部“2+1”式詞的5.02%。但“1+2”式多于“2+1”式的這種優勢并不是體現在所有情況中,在“?0?”這一聲調組合,即中間一個音節為輕聲的情況中,“2+1”式卻在數量上占了優勢。雖然從占同節律詞總數的比例上看“1+2”式的比例依然比“2+1”式的比例高,但已經比較接近。這一類“2+1”式共135個,占全部“2+1”式詞的4.94%;“1+2”式共71個,占全部“1+2”式詞的5.93%。
輕聲是四聲在特定語言環境下出現的變調,往往是意義虛化的音節,一般表示某種語法意義,而且必須依附于別的音節存在。在雙音節中往往是詞綴,三音節詞語中則既可能是其中雙音節結構項的詞綴(如,“孩子氣”中的“氣”),又可能是在出現第二個音節位置的句法成分(如,“吃得消”中的“得”)。句法成分參與構詞不是漢語詞匯構詞的典型模式,而往往是句法結構詞匯化的結果。以上數據反映出,無論是在“1+2”式還是“2+1”式的三音節詞中,輕聲大多出現在雙音節項的末尾,共368個,占78.98%。出現在后位單音節結構項的輕聲音節有32個,占6.53%,這部分單音節結構項一般為方位名詞(如,場面上)、詞綴(如,老頭子)或虛詞(如,什么的)。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相當一部分詞語中的輕聲音節出現在了雙音節項的首音節位置,如果是三音節詞的語法結構和韻律結構保持一致導致這種情況出現這是講不通的,而實際上這部分詞語大都是通過句法結構詞匯化而來的,其中含有句法成分,而這些句法成分在其詞匯化之前是輕讀的(如,劃得來)。
除了由含有輕聲音節的句法結構詞匯化而來的三音節詞以外,還有下面7個詞的雙音節項首音節是輕聲音節:
差不多、差不離、動不動、冷不防、猛不防、大師傅、小拇指
總的來說,三音節詞中的輕聲絕大部分是由結構項帶入三音節詞的,同時也有一部分是在進入三音節詞之后形成的,但數量非常少。
(三)三音節詞音節的聲調分布
三音節詞中輕聲音節共出現510次,其中在次音節出現226次,在末音節出現284次;陰平音節出現3372次,其中在首音節出現1242次,在次音節出現1132次,在末音節出現998次;陽平音節出現3239次,其中在首音節出現1053次,在次音節出現1155次,在末音節出現1031次;上聲音節出現2488次,其中在首音節出現927次,在次音節出現783次,在末音節出現778次;去聲音節出現4326次,其中在首音節出現1423次,在次音節出現1349次,在末音節出現1554次。四聲和輕聲按出現次數由多到少依次為去聲、陰平、陽平、上聲、輕聲。但這個順序不是在每個位置的音節上都是一樣的,具體音節位置的聲調分布有自己的特點。
三、三音節固定語的聲音形式
(一)三音節固定語的節律結構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共收錄554個三音節固定語,除4個詞因內部形式不清,很難判定其節律結構外,“1+2”式的有490個,占88.45%;“2+1”式的有50個,占9.00%;“1+1+1”式的有10個,占1.80%。
(二)三音節固定語中的輕聲現象
在“1+2”式和“2+1”式的三音節固定語中同樣都存在著輕聲的情況。在三音節固定語中,“1+2”式含輕聲音節的情況明顯多于“2+1”式,共有166個,占所有含輕聲音節的固定語的95.95%,占全部“1+2”式固定語的33.88%;“2+1”式共7個,占所有含輕聲音節的固定語的4.05%,占全部“2+1”式固定語的17.07%。“1+2”式的輕聲音節全部出現在末音節,“2+1”式的輕聲音節全部出現在次音節。也就是說所有的輕聲音節都是出現在雙音節項中,單音節項不存在輕聲。
三音節固定語中的輕聲音節都是由其結構項帶入的(如,拜把子)。“1+2”式的輕聲音節為雙音節項的詞綴(如,丟面子),“2+1”式的次音節為方位詞(如,窩里橫)或虛詞(如,鬧著玩)。單音節項不存在輕聲音節,是因為固定語至少應該由兩個語法地位平等的成分組成,因此單音節項在語法地位和意義上都必須是實在的,在語音上也不允許輕聲的存在。
(三)三音節固定語音節的聲調分布
在三音節固定語中輕聲音節共出現173次,其中在第二個音節位置出現6次,在第三個音節位置出現167次;陰平音節出現392次,其中在第一個音節位置出現160次,在第二個音節位置出現144次,在第三個音節位置出現88次;陽平音節位置出現269次,其中在首音節位置出現54次,在次音節位置出現134次,在末音節位置出現81次;上聲音節位置出現334次,其中在首音節位置出現162次,在次音節位置出現92次,在末音節位置出現80次;去聲音節位置出現494次,其中在首音節位置出現178次,在次音節位置同樣出現了178次,在末音節位置出現138次。四個聲調和輕聲按出現次數由多到少依次為去聲、陰平、上聲、陽平、輕聲。但這個順序不是在每個音節的位置上都保持一致,具體音節位置的聲調分布各有特點。
四、三音節詞和固定語的聲音形式對比
(一)三音節詞和固定語節律結構對比
三音節詞和固定語的節律結構存在一定的共同之處,但差異更加明顯。
同:三音節詞和三音節固定語中都存在“1+2”式、“2+1”式和“1+1+1”式三種韻律結構的詞語,且“1+1+1”式都占極少的比例。
異:三音節詞中“1+2”式的有1197個(占25.77%),“2+1”式的有3424個(占73.71%);而三音節固定語中“1+2”式的有490個(占88.45%),“2+1”式的有50個(占9.00%)。也就是說在三音節詞中“2+1”式占大多數,而在三音節固定語中“1+2”式占大多數。
(二)三音節詞和固定語輕聲現象對比
三音節詞和三音節固定語中都存在輕聲現象,但二者的具體情況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
同:三音節詞和三音節固定語中的輕聲大都出現在雙音節項的末音節,三音節結構中出現兩個輕聲音節的情況都是最少的。
異:“1+2”式三音節固定語中不存在雙音節項首音節位置上的輕聲,而三音節詞中的此類輕聲現象卻占了22.32%;“2+1”式固定語不存在單音節項的輕聲,但三音節詞中此類現象占了18.60%;三音節固定語中不存在兩個輕聲音節的情況,而三音節詞中卻存在這樣的現象。
(三)三音節詞和三音節固定語聲調分布情況對比
三音節詞和三音節固定語在聲調的分布上總體上存在一致性,但又在細節上存在差異:
同:從總體上看三音節詞和三音節固定語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都是去聲,第二位的都是陰平;陰平出現的次數都最接近四個聲調出現次數的平均值。
異:三音節詞中出現次數最少的是上聲音節,而三音節固定語中出現最少的則是陽平音節;三音節詞中輕聲音節只占到3.67%,而三音節固定語中則占到10.41%。
三音節詞和三音節固定語在聲調分布上的一致性和差異性在具體的音節位置上有著不同的特點:
(1)首音節:首音節位置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尤其是在陽平和上聲所占的比重上差異顯著。三音節詞陽平調在首音節占了22.67%,而在固定語中,陽平調只占到9.75%,不到三音節詞比重的一半。此外,上聲音節所占比例上也差了將近10%,在三音節詞中占19.96%,而三音節固定語中則占到了29.24%。陽平和上聲在首音節上分布的明顯差異也是導致三音節詞與固定語聲調總體分布差異的主要因素。
(2)次音節:次音節位置是二者一致性最高的位置,各個聲調出現次數所占比重的差距都在4%以內,其中陽平和上聲的差距在1%以內,而陰平在2%以內,輕聲的差距比較明顯。輕聲存在差異的原因主要是:三音節固定語大多是“1+2”式的,而輕聲都是由其結構項帶入的,雙音節成分的首音節不可能是輕聲音節;而三音節詞主要是“2+1”式的,即使是“1+2”式的三音節詞,因為三音節詞允許其后兩個音節全部為輕聲,其次音節同樣可以是輕聲。
(3)末音節:輕聲音節在末音位置上出現了明顯的比重差異(三音節詞占6.11%,三音節固定語占30.14%)導致每個調類都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但是其出現差異的規律是一致的,即都是固定語的比重比詞的比重少了5%左右。也就是說除去輕聲的情況,四聲在詞和固定語中的分布態勢上是基本一致的。輕聲存在如此大的差異的原因主要是在“1+2”式的慣用語中,雙音節項末音節的輕聲非常多,而慣用語中出現這種現象的深層原因還有待于我們的進一步研究。
五、結語
(一)節律結構
三音節詞和固定語的節律結構的異同
同:三音節詞和三音節固定語中都存在“1+2”式、“2+1”式和“1+1+1”式三種韻律結構的詞語,且“1+1+1”式都占極少的比例。
異:三音節詞中“1+2”式的占25.77%,“2+1”式的占73.71%,三音節固定語中與此相反,“1+2”式占88.45%,“2+1”式占9.00%,“1+2”式的明顯多于“2+1”式的。也就是說在三音節詞中“2+1”式占了大多數,而在三音節固定語中“1+2”式占了絕大多數。
(二)輕聲
三音節詞和三音節固定語中輕聲現象的異同
同:三音節詞和三音節固定語中輕聲大都出現在雙音節項的末音節,三音節結構中出現兩個輕聲音節的情況都是最少的。
異:“1+2”式三音節固定語中不存在雙音節項首音節位置上的輕聲,而三音節詞中的此類輕聲現象卻占了22.32%;“2+1”式固定語不存在單音節項的輕聲,但三音節詞中此類現象占了18.60%;三音節固定語中不存在兩個輕聲音節的情況,而三音節詞中卻存在這樣的現象。
(三)聲調分布
三音節詞和三音節固定語聲調的分布的異同:
同:從總體上看三音節詞和三音節固定語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都是去聲音節,第二位的都是陰平音節;陰平音節出現的次數都最接近四個聲調的音節出現次數的平均值;次音節的聲調分布是二者一致性最高。
異:三音節詞中出現次數最少的是上聲音節,而三音節固定語中出現最少的則是陽平音節;三音節詞中輕聲音節只占到3.67%,而三音節固定語中則占到10.41%。首音節的陰平調和末音節的輕聲是二者差距最大的調類。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王艾錄.漢語理據詞典[Z].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
[3]張永言等.簡明古漢語字典[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4]程娟.詞匯專題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
[5]馮勝利.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6]馮勝利.漢語韻律句法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7]葛本儀.現代漢語詞匯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8]周薦.詞匯學詞典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Sound Form Analysis of Three-Syllable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
Cheng Zhou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ree-ral tone,and tone distribution of three-syllable words in The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2005 revision),in order to grasp the phonetic characteristic of them,including the rhythm structure,the soft phenomenon and the tone score.
Key words: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three-lable words;rhythm;neutral tone;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