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命定
摘 要:助動詞“應該”跟“該”的語義及用法似是而非。首先,當表達道義情態時,“該”可以以內嵌的形式出現,“應該”則不可以;“應該”可以跟虛化的“說”搭配,形成“應該說”的固定用法,“該”則不可以。另外,當表達認識情態時,“應該”可以跟有時體標記的賓語搭配,“該”則不可以;“該”可以出現在反問句和感嘆句中,“應該”則不可以。文章最后指出,兩個助動詞的主觀性強弱決定了用法和功能上的差異。
關鍵詞:“應該” “該” 道義情態 認識情態 主觀性
一、引言
助動詞“應該”與“該”的語義及用法非常相似。“應該D”①始見于元代,“應該E”始見于清代;“該”產生于宋元時期,它們至今常用不衰(朱冠明,2006:122;李明,2016:161-168)。呂叔湘(1980)將“應該”的義項分為兩類:“應該1”為表示情理上必須如此,“應該2”估計情況必然如此;將“該”的義項分為三類②,其中“該1”表動詞義“應當是”“輪到”“活該”;“該2”也表動詞義“欠”;“該3”則是助動詞義:①“表示理應如此,應該”;②估計情況應該如此。不管是從語義還是句法的角度,跟“應該”相近的是“該3”,所以只有“該3”與“應該”具有可比性。為了便于陳述,下面將“該3”直接標為“該”。例如:
(1)a.該有個長遠計劃。
b.應該有個長遠計劃。
(2)a.接到這封信,你該可以放心了吧?
b.接到這封信,你應該可以放心了吧?
從情態(Modality)的角度看,例(1)中的“該”表示道義情態(deontic modality),與“應該D”相當;例(2)中的“該”表示認識情態(epistemic modality),與“應該E”相似;正如例(b)所示,把“該”替換成“應該”后,合法性不受影響。但有時,即便表達的情態范疇一樣,好像也很難相互替換。例如:
(3)a.我該D走了。
b.*我應該D走了。
(4)a.他要是知道了,又該E批評我了。
b.*他要是知道了,又應該E批評我了。
學界對于“應該”與“該”的異同討論得不多(陳嘉嘉,2006;明星,2013),主要都是分開討論的(彭利貞,2005;朱冠明,2006;張海媚,2017)。根據《現代漢語八百詞》,我們可以看出“應該、應當、該”詞義相近、用法相似,但仍有細微差別:①“該”可以用于假設句的后一分句,如例(5)a;②可以和“會”連用,如例(5b);③可以用于“有多……”前,如例(5)c;④“該”前可以用“又”,“應該、應當”則都不能,如例(5)d。
(5)a.如果你再不回去,老王該(*應該/*應當)說你了。
b.你這樣說,該(*應該/*應當)會造成什么影響呢?
c.他要是在這兒,該(*應該/*應當)有多好啊!
d.小心闖了禍,又該(*應該/*應當)挨批評了。
可以看出,《現代漢語八百詞》主要指出了“應該”與“該”在認識情態范疇中的差異。下面通過“應該”和“該”在道義情態和認識情態用法上的對比,指出二者在語義和句法上的差異。
二、“應該”與“該”的異同
(一)表達道義情態的“應該”與“該”
助動詞“應該”與“該”在表示“情理上必須如此”的語義,即表達道義情態時,有時可以相互替換,有時則絕對不可以。我們發現,當助動詞位于主要謂詞前時,一般可以相互替換。例如:
(6)a.現在他應該想一想,它和誰有著密切的聯系。
b.現在他該想一想,它和誰有著密切的聯系。
(7)a.南來北往的各種車輛堵住去路,她這才想起不能這樣走下去,應該想辦法救朱延年。
b.南來北往的各種車輛堵住去路,她這才想起不能這樣走下去,該想辦法救朱延年。
(8)a.這也是件難事,可是,既答應人家了,就該辦到。
b.這也是件難事,可是,既答應人家了,就應該辦到。
(9)a.依我的性子,頭年土改就該把那些兔崽子的腦殼砍掉……
b.依我的性子,頭年土改就應該把那些兔崽子的腦殼砍掉……
例(6)、例(7)中,助動詞“應該”位于主要謂詞“想一想、想辦法救朱延年”的前邊,都可以替換成“該”。例(8)、例(9)也是如此,把“該”替換成“應該”完全合法。需要注意的是,例(7)和例(9)是連謂結構③,有兩個謂詞,助動詞是位于第一謂詞之前。也就是說,不違反助動詞位于主要謂詞前二者可以相互替換的規則。
相反,當助動詞不在主要謂詞前,如果以內嵌(embedding)的形式④出現的話,一般不能相互替換。例如:
(10)a.該來的總要來,海藻遲早要經歷這一天。
b.*應該來的總要來,海藻遲早要經歷這一天。
(11)a.一百個理由擺在面前告訴我:工作就是工作,每個人的路該怎樣走還得怎樣走。
b.*一百個理由擺在面前告訴我:工作就是工作,每個人的路應該怎樣走還得怎樣走。
(12)a.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就罷,能答應的就給人家辦,不能辦的好好給人家解釋……
b.*應該說的就說,不應該說的就罷,能答應的就給人家辦,不能辦的好好
給人家解釋……
(13)a.局長表揚他,并不是老邢陰差陽錯,把該抓的人抓住了;而是陰差陽錯,該抓的人,一直沒抓住,拖延了破案的時間。
b.*局長表揚他,并不是老邢陰差陽錯,把應該抓的人抓住了;而是陰差陽錯,應該抓的人,一直沒抓住,拖延了破案的時間。
上例中,“該”后邊的謂詞顯然都不是核心謂詞。例(10)、例(11)的核心謂詞是句中第二個“來”或“走”,所以第一個“來”或“走”前邊的助動詞“該”不能與“應該”替換。這種現象是不是受音節和韻律的制約造成的呢?如果是的話,就無法解釋下面的情況。例如:
(14)a.雖然該表示的,他都已經表示了,可他還是希望老人臨走前能說一點什么。
b.*雖然應該表示的,他都已經表示了,可他還是希望老人臨走前能說一點什么。
(15)a.總之一句話,該歡迎的,她歡迎了;該參加的,她參加了……
b.*總之一句話,應該歡迎的,她歡迎了;應該參加的,她參加了……
上例中,助動詞后邊的賓語都是雙音節謂詞,如“表示、歡迎”,考慮音節和音律因素的話,雙音節“應該”比單音節“該”更為合適,但實際情況反而是不合語法的,如(b)。
另外,董秀芳(2003)、陸萍、賀陽(2015)指出,“應該說”已經詞匯化。在“應該說”中,當“說”表達認知義“認為”時⑤,“應該”不能替換成“該”。例如:
(16)a.應該說,科學史學科在推進素質教育方面,有著特殊的作用。
b.*該說,科學史學科在推進素質教育方面,有著特殊的作用。
(17)a.我們的社會風氣,應該說,一九五九年以前是很好的,外國人贊揚,我們也引以自豪。
b.*我們的社會風氣,該說,一九五九年以前是很好的,外國人贊揚,我們也引以自豪。
顯然,“應該”與虛化的“說”組合成固定形式“應該說”,一般不允許由其他助動詞來替換。除了內嵌形式與固定用法外,還有一些情況是不能相互替換的。例如:
(18)a.我是個共產黨員,應該關心同志。
b.*我是個共產黨員,該關心同志。
(19)a.我已經和加林相愛了,咱們的戀愛關系現在應該斷絕,……
b.*我已經和加林相愛了,咱們的戀愛關系現在該斷絕,……
例(a)中,“應該”替換成“該”顯然很不合適。但是,如果前邊再加一個“就”就好多了。例如:
(18')b.我是個共產黨員,就該關心同志。
(19')b.我已經和加林相愛了,咱們的戀愛關系現在就該斷絕,……
前文討論的是肯定句,否定句和疑問句的情況也大致相同,都遵守這些規則。如果“該”位于主要謂詞前就可以用“應該”替換,如例(20)~(23);如果是以內嵌形式出現則不可以,如例(24)、(25)。例如:
(20)a.既然結了婚,就不該輕易離婚,特別是有了孩子。
b.既然結了婚,就不應該輕易離婚,特別是有了孩子。
(21)a.什么事叫你不快活?梅麗,你不應該瞞著我。
b.什么事叫你不快活?梅麗,你不該瞞著我。
(22)a.那……大哥……現在我該怎么辦?
b.那……大哥……現在我應該怎么辦?
(23)a.我應該叫她什么呢?
b.我該叫她什么呢?
(24)a.一言一行,頗為尊重,就不該把我帶向不該去的地方。
b.*一言一行,頗為尊重,就不該把我帶向不應該去的地方。
(25)a.但如果這賊不懂U盤,隨手把它扔了,落到不該落的人手里,事情就更麻煩了。
b.*但如果這賊不懂U盤,隨手把它扔了,落到不應該落的人手里,事情就更麻煩了。
例(24)、例(25)是典型的“該+VP”的內嵌形式。所以,此處“該”不能用“應該”替換,如例(24)b、例(25)b。但是,例(24)a中的第一個“不該”位于主要謂詞前,所以可以替換成“不應該”,如“不應該把我帶向不該帶去的地方”。應注意的是,“應該”后邊沒有“VP”出現的時候,該助動詞即便位于主要謂詞前,也不能用“該”替換。例如:
(26)a.喝酒便愈不肯喝酒,好象是美人之不肯顯示她的顏色,這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b.*喝酒便愈不肯喝酒,好象是美人之不肯顯示她的顏色,這實在是太不該了。
(27)a.成崗沉思著,也覺得胡浩的行動是不應該的。
b.*成崗沉思著,也覺得胡浩的行動是不該的。
(二)表達認識情態的“應該”與“該”
助動詞“應該”與“該”在表示“估計情況必然如此”的語義,即表達認識情態時,句法和用法上有明顯的差別。首先,“應該E”跟有時體標記(“了、著、過”等)賓語組合是非常自然的,但是“該E”則不可以。例如:
(28)a.我昨天有點奇怪,你怎么會不知道那首詩是表姐做的。你應該看過她的詩。
b.*我昨天有點奇怪,你怎么會不知道那首詩是表姐做的。你該看過她的詩。
(29)a.我說的話丁少俠應該已經聽得很清楚。
b.*我說的話丁少俠該已經聽得很清楚。
通過實際文本語料發現,助動詞“該”表示“蓋然”義的時候,一般是以“該+VP了”形式出現,或者是以“該是……”“該會……”“該有多……”的形式出現。正如呂叔湘主編(1980:624)指出的那樣,假設句中的“該”是不能用“應該”替換的。例如:
(30)a.如果你再不回去,老王該說你了。
b.*如果你再不回去,老王應該說你了。
(31)a.他要是知道了,又該批評我了。
b.*他要是知道了,又應該批評我了。
我們認為,助動詞“該”的核心語義是在表達:“滿足條件P就該出現Q”的語義。朱冠明(2006:119)指出,“該”在宋代以前常見的義項是“具備、包括、具有”,而且情態動詞“該”是由此義引申而來的。進一步指出,“該”的語法化路徑為(A是一個集合,b是包含在集合中的個體元素):
A該b→b該A(NP)→b該A(VP)
這里的助動詞“該”可以理解為:“VP”成真有很多種因素,其中b是一個。也就是說,滿足條件P就該出現情況Q。如例(30)a,有很多原因可以使“老王說你”成真,其中“你再不回去”是一種。所以,“你再不回去”符合“老王說你”的條件。有時,雖然不出現“如果、要使”等表達一種假設的標記,只要存在一種“滿足”關系的意思,“應該”就不能被替換。例如:
(32)a.姑爺睡著了罷?驚動了他,該生氣了。
b.*姑爺睡著了罷?驚動了他,應該生氣了。
(33)a.扛著個大肚子,人家該笑話了。
b.*扛著個大肚子,人家應該笑話了。
“該+VP了”句式中,除了這種表示“滿足”語義的語句外,其他一般都可以用“應該”替換。例如:
(34)a.要是按年頭算,苦根今年該有十七歲了。
b.要是按年頭算,苦根今年應該有十七歲了。
(35)a.不論你們商量啥事情,這個時候也該商量完了!
b.不論你們商量啥事情,這個時候也應該商量完了!
(36)a.第一場雪照例下不大。雪后不久該是呼呼的北風……
b.第一場雪照例下不大。雪后不久應該是呼呼的北風……
(37)a.依他原來的判斷,她該是很幸福的。
b.依他原來的判斷,她應該是很幸福的。
另外,呂叔湘(1980:214、624)指出,“該”與“有+多”組成用于感嘆句,此時不能替換成“應該”。其實,除了這個形式,也可以用其他形式表達感嘆。例如:
(38)a.這槍托上的每個小記號,都該多熟悉啊!
b.可以在一個人面前不設防地盡情傾訴,這在生活中該是多么愜意的一件事。
c.她最敬愛的人如果這時在這里,那,一切該是多么不同啊!
d.寫到那個音樂家兒子為隱瞞自己的卑賤血統而殺害恩人時,他內心又該受著怎樣的煎熬!
顯然,例(38)是以“該多”“該是多么”“該VP怎樣”的形式表達感嘆。我們發現,這里的“該”與例(28)~例(33)相比,判斷命題的真值的意義,即認知行為明顯被減弱,更有一種“如果P就該Q”的意思。下面的例句更為我們的觀點,提供了佐證。例如:
(39)a.你這樣說,該會造成什么影響呢?
b.這么粗枝大葉,該會給工作造成多大的損失!
(40)a.你真有心,不過親自打電話去賀音應該會更高興的。
b.不過,經過再三分析、推敲,她總覺得老鱉應該會來。
呂叔湘(1980:624)指出,“該”可以和“會”連用,而“應該”不能,如例(5)b。事實上,“應該”也可以和“會”連用,而且很普遍,如例(40)。我們認為,這還是跟兩個助動詞的功能有關。“應該”通常只能表達說話人對命題的真值態度,如例(40),所以只能出現在真性疑問句中。相反,“該”有一種“滿足P就Q”的核心語義,“該”出現的感嘆句不是一般的感嘆句(如,“好大的一棵樹啊!”),而是具有前項P和后項Q的特殊形式。
至此,我們可以說,“應該”一般出現在真正的推斷或真性疑問的語句中,而“該”則有時出現在不是真正的推斷或疑問(即,非問)的語句,而是一種反問或感嘆句。
三、主觀性的不同
主觀性(subjectivity)是情態動詞的本質。也就是說,情態動詞一般都帶有主觀性,表達說話人的一種態度。同一情態范疇的成員之間,也就存在主觀性的強弱,呈現這種等級差異(沈家煊,1999:141)。例如:
(41)a.他必須回家。
b.他應該回家。
這里,“必須”與“應該”都是表示說話人有“回家”的必要,助動詞屬于道義情態,向施事施加一種“義務”。但是,“必須”比“應該”的主觀性更強,語力更大。我們認為,“應該”與“該”的不同也存在主觀性的差異:“應該”>“該”⑥。“應該”是一個典型的道義情態動詞,表示一種說話人對行為主體施加一種義務,要求完成該動作。以此相反,“該”則少了許多施加這種義務的色彩,語力明顯不夠強,更像是描述其合法性。例如:
(42)a.徐義德用三停來破壞五反運動,當然是錯誤的,是對抗“五反”,應該D和他斗爭。
b.學紡織自然應該D去英國,念書還是英國好。
(43)a.徐守仁歲數也不小了,該D成家立業了,要是能討個像吳蘭珍這樣的媳婦,倒不錯哩。
b.我剛從磨上拿下來的,本來是三天的飯……好,軍屬該D吃苦在先,我獻出去啦!
例(42)說話人向施事施加一種“和他斗爭、去美國”的義務,要求這樣做;而例(43)則不同,說活人判斷施事“成家立業、吃苦在先”是對的,與(42)相比,是更為客觀的表述,少了一種強制性。
這種差異跟“可以”的兩個用法很相似。呂叔湘主編(1980:337-338)將“可以”分為4個義項,其中,義項③表示許可(用“可以3”表示),義項④值得(用“可以4”表示)。例如:
(44)a.我可以3進來嗎?
b.你可以去,他也可以3去。
(45)a.這個問題很可以4研究一番。
b.美術展覽倒可以4看看。
通常,把這兩種語義都歸為道義情態(彭利貞,2007:157)。例(44)是典型的“許可”,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說話人對施事的行為具有明顯的影響作用;而(45)則是一種“建議”,并沒有對該動作行為的附加一種強制性。而且,語氣上例(45)比例(44)委婉了許多,語力上例(44)大于例(45)。所以,主觀性的強度,“可以3>可以4”。
由于在主觀性的差異,直接導致了句法和用法上的不同。在道義情態中,“該”可以以內嵌的形式出現(如:“該說的說,不該說的別說”),表達客觀合法性;“應該”就不能。我們可以把“應該”稱為“強義務”,“該”稱為“弱義務”。前文指出,認識情態表達中,“應該”通常只能表達一種判斷命題真值語義,即推論;相反,“該”一般表達“如果P,就該Q”的意思,少了許多“推論”的意思。也就是說,在認識情態中,主觀性方面,“應該”強于“該”。
四、結語
我們通過“應該”與“該”的對比,指出了表達道義情態和認識情態時的異同。當表達道義情態時,“該”可以以內嵌的形式出現,“應該”則不可以;“應該”可以與虛化的“說”搭配,形成“應該說”的固定用法,“該”則不可以。當表達認識情態時,“應該”可以與具有時體標記的賓語搭配,“該”則不可以;“該”可以出現在反問句和感嘆句中,“應該”則不可以。最后,從主觀性的角度指出,句法和用法上的不同是由于“應該”的主觀性強于“該”而造成的結果。也就是說,“應該D”>“該D”“應該E”>“該E”。
注釋:
①文中“應該D”或“該D”意為表示道義情態,“應
該E”或“該E”意為表示認識情態。
②《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第415頁)另外增設了
一個義項,“該4”表指示代詞義“指上文說過的人或事物”,如“該生品學兼優”。
③根據朱德熙(1982:160),可以把“介詞+賓語+
謂詞性成分”的格式廣義上看作是連謂結構。助動詞與這類結構組合,一般都位于介詞前邊,如“應該讓他去”。
④這里指的內嵌,不包括“知道、后悔”類動詞轄域
內的成分。例如,“可是我卻不知道(應)該怎么向一個十五歲的孩子講清這個問題”。
⑤李明(2003)、董秀芳(2003)等指出,這里的動
詞“說”已經不再表示“言說義”而表達一種認知義“認為、以為”。
⑥符號“>”,表示前者“強于”后者。
參考文獻:
[1]陳嘉嘉.“應該”的多視角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董秀芳.“X說”的詞匯化[J].語言科學,2003,(2).
[3]李明.試談言說動詞向認知動詞的引申[A].吳福祥,洪波主編.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一)[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李明.漢語動詞的歷史演變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5]陸萍,賀陽.試論“可以說”與“應該說”的異同[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5,(3).
[6]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2007.
[7]明星.情態動詞“該”與“應該”同異淺析[M].文學界(理論版),2013,(1).
[8]彭利貞.論“應該”的情態與體的互動關系[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彭利貞.現代漢語情態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10]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11]張海媚.常用詞“該”對“合”的歷時替換及其他[M].古漢語研究,2017,(3).
[1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13]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4]朱冠明.情態動詞“該”的來源——附論“可能”[J].漢語史學報,2006.
The Comparison of the Meanings and Uses of “Yinggai(應該)”and“Gai(該)”
in Mandarin Chinese
Li Mingd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The meanings and uses of the auxiliary verbs Yinggai(應該)and Gai(該)are specious. First,when expressing deontic modality,Gai(該)can appear inline, Yinggai(應該)cannot; Yinggai(應該)can be combined with the Shuo(說)of grammaticalization to form a fixed usage of“Yinggai(應該)+ Shuo(說)”,but Gai(該)cannot.In addition,when expressing epistemic modality, Yinggai(應該)can be combined with verbal objects of tense-aspect marker,but Gai(該)cannot.Gai(該)can appear in rhetorical questions and exclamation sentences,but Yinggai(應該)cannot.Finally,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wo auxiliary verbs determines the differences in usage and functionality.
Key words:Yinggai(應該);Gai(該);deontic modality;epistemic modality;subje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