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榴



【摘 要】思維導圖在地理教學中有廣泛的應用。但是在應用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試從存在的問題出發,探求解決之法,提高高三二輪復習的效率。
【關鍵詞】思維導圖;關鍵詞;微專題
關于思維導圖,我國很早就有關注。外研社引進并出版了Tony Buzan的《大腦使用說明書》等思維導圖系列圖書。許多師范類大學已經有不少老師和學生在比較深入地研究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應用;眾多的中小學教師在教學中也應用了思維導圖,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一些公開課中,我們也經常看到思維導圖應用的例子。
最近,筆者有幸觀摩了一次地區級的公開課。授課教師也運用了思維導圖來解決高三二輪復習中關于資源開發的問題。一道難度不大的問題,經授課教師運用思維導圖后,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望著這如此“高大上”的“思維導圖”,筆者有幾點擔憂:
1.對思維導圖的作用,我們是否過于“強大化”
思維導圖是有效的思維模式,應用于記憶、學習、思考等的思維“地圖”,有利于人腦的擴散思維的展開。但是,我們發現現在絕大部分所謂的“思維導圖”仍停留在對知識點“記憶”的程度上,沒有真正發揮思維導圖學習、思考方面的作用,與傳統的知識框架結構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在型上有些改變。
2.思維導圖過于追求“復雜化”
在不少的論文、公開課中我們往往會看到結構錯綜復雜的思維導圖。繪制這樣的圖,別說學生,就是經驗豐富的教師也要花上不少的時間和精力。追求完整全面是治學嚴謹的一種表現,但是在高三二輪復習中我更傾向于抓住重點,提高效率。高考地理的綜合題分值一般在3-5分,也就涉及3—5個方面,文綜考試的時間又是非常緊張的,學生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對一道題的方方面面全部展開,根據分值,合理展開,最多多寫一到兩個方面即可。地理的答案追求簡潔切中要點,最忌言多空泛。
到高三二輪復習,學生已經掌握了相當量的地理基礎知識,而此時,離高考也不足百日,書山題海的練習,只會讓學生更迷惘,失去前進的動力。二輪復習應該“化繁為簡”,提升學生調用、提取、遷移知識的能力,做到答題時少寫錯話,廢話。
筆者對近年來的高考地理綜合題進行了大致的歸類,發現從答題思路上,大致可以有兩種類型:
1.多因平行型
這是最常見的地理題型,即一種地理現象由多個平行的原因促成。此類題型側重考察學生思維的全面性。以2014年浙江文綜地理卷為例,兩道綜合題,7道小題,除一道小題是填空外,其余都是此類型。
2.單象深入型
此類問題側重考察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即某一地理現象的產生是一環扣一環,層層影響深入的結果,從題目的立意上來講,對學生的要求更高,需要有抽絲剝繭的能力。但是,筆者發現近兩年來,高考對此類題型在綜合題中考查甚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遺憾。
那么,怎么樣的思維導圖才是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掌握從而提高答題的正確性呢?筆者想結合上述的兩類題型談談自己的看法。
1.抓住關鍵詞,有序展開(針對多因平行型)
我們以2014年浙江文綜地理卷36題第(1)題為例:
材料一 下圖為世界某區域略圖。
材料二
荷蘭是世界著名的“低地之國”“風車之國”,圍海造田的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七分之一。2009年荷蘭實施一項“退耕還海”工程,位于其南部西斯海爾德水道兩岸的部分堤壩被推倒,原來圍海造田得來的300公頃土地被海水淹沒。
北海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氣產地。簡述北海油氣田開采的有利和不利條件。
在一次高三二輪復習的公開課上,筆者曾聽過一位老師以此題為例,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來解題。下圖是該老師繪制的思維導圖:
望著這復雜的思維導圖,學生不由發出了感嘆,筆者也非常佩服授課老師備課的認真和全面,這樣一個思維導圖,沒有一定的時間是無法完成的。但是,筆者有一些質疑:到了二輪復習,我們追求的還是這種“高大全”嗎?以下是筆者對此題應用思維導圖解題的另一種方式,與大家探討:
審題找到關鍵詞“油氣”“開采”“有利”“不利”,繪制思維導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抓住題目的關鍵,不難得出有利條件:儲量豐富,埋藏淺,不利條件:風浪大,降水多。再適當結合區域地理歐洲的知識,可以再補充一下如優勢市場需求大,劣勢勞動力價格高,開采成本高。
2.深入微專題,層層探究(針對單象深入型)
微專題,是指針對某些高頻考點并結合學生平時的答題情況而組織實施的小型的、完整的微型復習專題。它以思維導圖為載體,注重對某一地理問題或現象的深入剖析,有很強的邏輯性,利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
例如“水”是構成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因素,與之相關的內容非常多,如水循環、洋流、降水、水土流失等等。其中屬于高頻考點的莫過于降水,我們可以試著制作一個微專題,有針對地解決與降水有關的問題。
例2.圖11為世界某區域示意圖,表2為圖11中甲、乙兩城市的氣候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簡述“雪帶”(降雪量明顯多于周邊地區)分布的特點,并解釋原因。
該題后半問,是一個典型的分析降水(雪)的考點。我們可以利用降水微專題來分析。
結合材料和微專題中思維導圖的提示,我們不難發現該題答題要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風經過五大湖,補充了水汽。
(2)冷暖氣流相遇,暖氣團抬升,冬季溫度低,出現降雪。(此處遇冷應是垂直方向的大氣運動導致。因為水平方向風吹向低緯,不符合遇冷的條件。)
通過微專題,我們可以深入探究某些地理現象的成因。
高三二輪復習應該是一個精煉提升,化繁為簡的過程。沒有完美的備考,只有充滿信心地迎考。正確應用思維導圖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高效有序的思考,樹立信心!
【參考文獻】
[1]鄭偉大.《整理和建構地理知識的系統和方法》
[2]郭芳英.《以生為本的高三地理二輪復習策略》
[3]陳國.《聚焦關鍵詞構建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