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鋒
【摘 要】本文簡明地闡述了遷移學習理論的內在實質,研究探索了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應用該理論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并通過課堂實踐體會到以此為基礎的教學活動的高效性。
【關鍵詞】遷移理論;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設計與活動中,要研究學習遷移的規律與特點,把學習遷移理論應用實際教學,引導與促進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極思考,提升創新能力,養成善于學習遷移的思維品質,鍛煉系統化、高效率、多維度思考的學習素養。
一、學習遷移理論是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的需要
研究表明,知識記憶的長久性不在于反復的接觸與訓練的強度,而在于記憶的方法。在學習過程中,由一種情景遷移到另一種情景,在相同點中分析、概括出不同的地方,探究差別與問題的解決方法,在不同點中尋找相似的關聯,從而把具備相同屬性的進行歸類,得出更廣泛的推理與結論,為進一步學習提供方向。這些都可以通過學習遷移理論沿著“不同情景創設”—“積累一種學習情景的認知結構”—“遷移學習的引發”—“探究后者相對前者的異同”—“培養分析、概括、總結系統化的學習方法”—“情景的再創設”—“遷移的強化”—“評價反思,遷移學習的內化”這樣的方法開展。
二、學習遷移理論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開展的方法
學習情景是學習遷移發生的重要前提條件。好的學習情景是能體現生活實際中符合學習者身份的,與學習密切相關的問題的。
關聯的情景有利于學習者通過已知過渡到未知,實現學習的逐步遷移。建構主義理論者皮亞杰提出的“同化”與“順應”兩個學習過程闡明了學習者與周圍環境交互,逐步構建關于周圍世界的認知結構,促進自身知識的發展。學習遷移這一發生的過程與其完全吻合。在設計教學情境,考慮用符合游戲主題式的情景,有利于學生學習心理的接受,有一次筆者講到程序設計,用程序寫了一個“山地滑雪”小游戲,學生都很想看一看是什么樣的游戲,后面就為引出程序設計教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情景。
在教學情境中,先從程序設計的界面,比如游戲活動中慢慢增加的角色,背景的添加到各種背景的層次疊放次序,角色的不同狀態下動作表現等等。有一個遷移適應的過程,逐步構建認知結構,熟悉學習情景之后,進入到高級思維的層次,如算法中改變循環的次數,判斷的條件,分數的增加與減少。慢慢地在變換的情境中進行遷移,學生就會適應概括方法,形成計算思維的科學思維方式。
三、理論與實踐的探究教學活動
1.相同學習材料的呈現
學習情景的設置是連續的,學習內容是相似的,難度是逐漸增加的,學生在熟悉的任務下要進一步探索,運用已有的認知結構去得出可能的假設再去實踐檢驗。
“山地滑雪”游戲中改變“滑雪者”左右角度來實現滑雪者左轉與右轉的姿態,先讓學生討論山地滑雪的狀態、可能碰到的障礙與得分方式。討論出山坡上會有很多樹,要避開這些障礙就需要改變滑雪者的角度,這里有兩種方式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第一種直接通過改變角度,來調整滑雪者的轉向。出現KEYDOWN事件的時候,若是K_LEFT,則左轉一定的角度(30°),然后按下左轉,再轉同樣的角度,這樣完成兩次轉向即結束了。接下來再轉的話用判斷條件if angle>=60:angle=60;第二種就可以簡單一點,分別做left1和left2兩張圖片,判斷KEYDOWN事件,若是K_LEFT,則turn(-1),此時圖片換成left1,滑雪者變成左側滑行的姿態,再轉向的時候如果angle+=turn的結果是turn<=-2,則angle=-2,滑雪則的姿態就是left2。同樣的材料,相同的目的,不同的思路與解決問題的兩種模式。
2.教師對學習者的引領與組織
制定學習導學案,讓學生在分析與抽象的過程,通過導學案記錄下關鍵的部分,以此為依據指導下一步學習活動。好處在于把教師的引領與組織作用能具體落實到每一個學習者的身上,有形的教師指導就變成了無形的學生探究活動。
筆者在設計《“山地滑雪”—以游戲為導向的程序設計》的時候,窗外正飄著密密的雪花,課堂上自然就問道下雪了大家想去玩雪的問題,就引入到了教學主題上來。學生主動地討論會激發思維的火花,作為組織者,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的教學活動。考慮教學情景中的各種對象,如何對對象進行設計,考慮不同情景可能出現的情況,怎么解決。是否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以期學生能提高遷移學習的效率。往往學生會有創造性的發揮,在講到程序執行的幾種方式的時候,筆者在白板上展示順序結構,有個女同學就提出來,對這個結構加以改造就會變成另外一種結構,經過他們的討論與思考,他們把分支、循環等都表達了出來,這些都是遷移學習的表現,不僅課堂氣氛熱烈,而且學生知識的內化也更容易。
3.學習遷移的鞏固與拓展
在這個游戲中,每個angle(角度)對應的滑雪者,都有自己的速度,如果是側向滑雪,那么速度就減少一檔,如果側向角度較大或者側向狀態更明顯(left2),那速度就再減少一檔。反之,速度加快。設置梯度,給出event.get(),獲取鍵盤的響應事件。學生用前面任務中判斷循環來確定滑雪者速度是否應該下降或提高,并賦給滑雪者即時速度。學生在自己寫代碼的過程中,會因為思考的不一樣,遷移學習效果不一樣,程序的長短、程序的效率、所定義的數據類型會有很大的不同,教師要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討論,相互比較,相互評價、修改,必要時要指出錯誤,給出改進的意見與幫助。
對所學的情景思考,除了用判斷的方式來實現條件的變化,循環語句在程序的執行起到了什么作用?循環是否需要給定次數?游戲是否需要無限循環下去?我們可不可以通過設置關卡的方式升級我們的角色?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結論:循環在程序的執行中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循環,程序無法持續執行,循環是以條件為前提執行的,不需要給定次數,游戲不能無限循環下去,可以通過獲取到一定分數,完成游戲,并在此基礎上通過角色的升級(外觀等等),開啟下一輪。
最后,對學生完成的作品進行適當的展示和評價,找出存在的差異,分析背后的原因,總結經驗與心得,鞏固學習的成果,給出拓展的訓練,給課外提供進一步深入探究的空間與方向。
結語
總之,要樹立“遷移學習理論”應用教學的目標,有意識地組織教學活動,發揮學生探索、分析、研究的主動能動性,就能構建更加高效的課堂,也能迅速讓學生懂得如何去真正地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樊超.淺談遷移理論與信息技術教學[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20):24-25
[2]顧援.遷移與課堂教學[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10):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