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小燕
生命化課堂就是以充分釋放生命的活力為手段,以生命成長為目的,提升每一個生命的價值、賦予課堂教學以生命的意義,就是“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轉變思想是實施生命化課堂教學的保證,關懷生命是實施生命化課堂教學的核心,個性評價是實施生命化課堂教學的動力。
在中小學課程中,語文學科是最富情趣和靈性的學科,“每一個詞都布滿歷史的腳印和充盈生命的呼吸”,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活動的目標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生命化課堂”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師生平等、對話溝通的過程。沒有民主與平等,師生之間是無法對話的。因為對話的現代意義不僅僅是狹隘的語言交談,而且是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敞開胸懷和彼此接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與自由交流,是主體性的弘揚與獨特性的彰顯。教師的生命、學生的生命,在視界的沖突與融合中變得愈加強健,胸襟開闊,和諧相伴。本文現圍繞“構建互動生命化課堂、激發課堂生命活力”這一主題,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抓住教材生動特性,讓小學生保持主動學習的探知欲望
生命化課堂能夠激發情感,喚起學習動機,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探知欲望。充滿生命力的生命化課堂首先是充滿情感的課堂。在新課和理念的背景下,教學中的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個新的層面來理解,它強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必須有機地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內容中去,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而學習過程是以人的整體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活動相統一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通過情感因素的調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喚起學生學習的動機。
用學生們熟悉并感興趣的話題或者結合他們的愛好甚至是游戲作為新課的導入,不僅能緩解學生們緊張的情緒,更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學會發現和思考問題,更為接下來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用鼓勵和提示性的語言啟發和引導孩子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利用小組討論發散學生的思維來解決問題,并通過簡單的提問水到渠成的引出本課的學習內容。同學們既學的開心也學得扎實,讓他們在學到知識的同時更學會運用相關知識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最后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課程,讓人覺得無比愉悅和意猶未盡。
二、凸顯指導和引導功效,讓小學生獲取思維探究的時機
把傳統課堂教學沉悶的“呈現——接受”模式變為生動的“引導——發現”模式,“在引導下的發現”和“在發現中的引導”,充分展現互動性的生命化課堂格局,使課堂煥發出蓬勃、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策劃者。教師的學識、情感、態度、價值觀對學生生命的成長能產生深遠的影響,教師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樹立服務的意識,促進和完善學生的生命。
葉瀾教授曾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熱情的行程。”真實的高效課堂需要展現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需要教師善于設計有效問題,創造質疑機會,捕捉錯誤資源,從而促進有效生成和學生發展,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給學生注入精神成長的力量。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有時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一臉茫然,無從入手。有時教師雖全力引導,學生卻啟而不發。其根源是教師沒有從學生的思維現狀出發,以自己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年齡特征、情感需求的前提下,設計開放、有趣、富有思維含量的問題,才能促使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過程中來。在主動而積極的探索中,學生就很容易生成富有智慧性的新的東西。
三、緊扣主體認知實際,讓小學生通過自我剖析實現升華
教師要正確把握課堂教學節奏,緊扣主體認知實際,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實時調整,引入教學評價機制,設置針對性的教學內容,組織和引導小學生學習探究、思考分析和總結提煉等活動環節,在自我剖析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辨析討論活動,博采眾長,取其精華,形成和樹立科學、正確的解題習慣和技能,促進小學生語文學習品質的“升華”。
隨著課改的深入,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人”這一獨特的生命體有了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命具有完整性、自主性、超越性、獨特性等特質,生命化教育要尊重生命的獨特、凸顯生命的靈動,開啟生命的智慧,享受生命的美好。生命化教育的課堂教學評價中要真正將學生作為一個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來對待。把兒童看作生命發展的主體,研究兒童的成長需求,尊重兒童個性的差異,創設有助于生命舒展、生命涌動的開放、多元的環境,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提升學生的生命質量,使教育教學真正成為教師指導下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過程。本課題研究立足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這一領域,特別指向于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評價這一研究方向。在清晰“促進學生發展”的課堂教學評價的價值取向的前提下,從直面學生這一鮮活的生命體出發,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加強評價的導向激勵功能等方面入手,提升課堂教學評價的生命價值內涵。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的發展特性,決定了其教學活動的動態特性。小學語文教師要結合教改要義,科學施教,實時互動,讓小學語文課堂互動性、發展性、實效性等充分展現,使小學語文課堂充滿生命力。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不是割裂的獨立活動,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互補、發展進程。只有將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有機統一,讓小學生在深刻思維、深入探究中,積極參與到生命化課堂的構建中來,最大程度地激發課堂的生命活力和學習主動性,充分展現新課改下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在美”。
參考文獻:
[1]生命化教學模式的理論建構[J]. 袁維新. 高等教育研究. 2007(04).
[2]生命化教學的理論構建與實踐樣態[J]. 陳旭遠,孟麗波. 教育研究.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