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繼周
筆者認為,基于“任務群”的學習,實際上是一種以項目(群)學習為基礎的語言實踐活動。它具有這樣幾個顯著特點:學習客體上,強調整體性與系統化(如以整本書為閱讀對象,以專題形式進行研討);學習主體上,強調自主性與合作精神;學習方法上,強調批判性與探究式。“學習任務群”體現了全新的課程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這樣一部依據全新課程理念進行全新設計的《新課標》值得我們充分肯定與期待。但在肯定與期待的同時,在即將開始“學習任務群”教學實踐之前,筆者又隱隱有些憂思與期盼。
一、憂思的歷史背景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漢語語法教學一直是我國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語文教材編有專門的語法章節,中、高考語文試卷設有專門的語法試題以檢測教學效果。從九十年代初開始,受國際上“淡化語法教學”思潮的影響,我國語文界也提出了“淡化語法教學”的觀點。這一觀點給后來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的編寫帶來了明顯的影響。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雖然沒有刺眼的“淡化”字樣,但也沒有像原來那樣強調語法教學。隨之而來的是,語文教材中的語法章節沒了,語文試卷中的語法試題也沒了。
這一輪教學思潮的掀起,給我國中學漢語語法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沖擊。 由于“淡化”一詞的詞義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人們對其所致的程度很難把握,有人干脆把它理解為“取消”,使得后來的初、高中漢語語法教學陷入混亂之中,直接導致中學生漢語語法知識欠缺、閱讀和表達能力下降,甚至語文教師經常聽到英語教師的“責怪”,說什么學生英語語法學不好,是語文教師的責任。可見,淡化漢語語法教學的負面影響是多方面的。 筆者為此專門寫了一篇拙作《語法到底要不要教?》(獲2005年南昌市教育教學專項論文二等獎),此不贅述。
《新課標》有關“學習任務群”的全新設計與二十多年前的“淡化漢語語法”思潮并無必然聯系。但由淡化直至取消漢語語法學習的片面甚至有些極端的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有目共睹的,這讓人不得不聯想到《新課標》有關“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會不會也將有類似的片面或極端情況發生呢?
二、憂思的具體內容
1.學生層面,憂基礎不牢。
以“學習任務群1——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為例。本任務群旨在“通過閱讀整本書,拓展閱讀視野,構建閱讀整本書的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提升閱讀鑒賞能力……”。本任務群設置的五個具體目標中,閱讀一部長篇小說和一部學術著作是其中的兩個。雖然正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組負責人王寧所說的那樣,“整本書閱讀,并不是這次高中語文課標修訂首先提出來的,作為一種閱讀策略,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課外閱讀中已經提出。語文課中如何指導整本書閱讀,也已經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但是,在高中階段,到目前為止,語文教學還是以單篇為基本單位開展教學活動。因此,由傳統的單篇教學向《新課標》要求的整本書教學的轉變,是本“任務群”教學重點。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絕大多數學生連一篇單篇小小說都不能很好地鑒賞,如何能鑒賞一部結構復雜的長篇小說?能達到《新課標》所要求的“通讀全書,整體把握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嗎?學術著作具有非常強的專業性,不僅有知識的廣度,更有知識的深度,限于高中生的知識結構與層次,真能讀好一部學術著作嗎?能達到《新課標》所要求的“通讀全書,勾畫圈點,爭取讀懂;梳理全書大綱小目及其關聯,做出全書內容提要;把握書中的重要觀點和作品的價值取向”嗎?對于那些連簡單的論述類作文都難以寫好的高中生來說,能“通過反復閱讀和思考,探究本書的語言特點和論述邏輯”嗎?
基礎始終是第一位的。沒有單篇或章節的有效學習,整本書的學習恐怕是一句空話!教師們會處理好單篇教學與整本書教學之間的關系嗎?會教會學生真正掌握單篇學習方法并由此夯實學生單篇學習基礎嗎?《新課標》只是強調了整本書的閱讀教學并沒有明確地弱化單篇教學,但會不會像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出現的由淡化漢語語法教學到取消漢語語法教學的極端現象呢?若果真由強調整本書閱讀教學演變成弱化甚至漠視單篇教學,那后果絕不亞于二十多年前淡化直至取消漢語語法教學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憂學生基礎不牢,不只體現在“學習任務群1”這一個任務群上,,其它“學習任務群”也有同樣的憂慮。比如,“學習任務群8”(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和“學習任務群14”(中華傳統文專題研討),在學習這兩個“任務群”的時候,如果沒有扎實的文言功底,連承載著傳統文化的古文都讀不懂,何談研習或研討?
2.教師層面,憂業務不精、觀念僵化。
《新課標》提出“學習任務群”概念后,課程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教材編寫據此而行,課堂教學也多以一個專題一個項目的形式展開,這對教師的要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學習任務群1”要求教師教給學生整本書(如小說、學術著作等)的閱讀方法,教師們(特別是年輕教師或不好學習的老教師)就得問問自己:“我能真正鑒賞一部結構復雜的長篇小說或理解一部有深度的學術著作嗎?”教學參考資料對教師教學有幫助是毋庸置疑的,但現實的情況是,有些教師缺乏獨立鉆研的精神,像是患了“教參依賴癥”,離開了所謂“教學參考書”就不太會教了,怎么能引導好學生閱讀整本書呢?
“學習任務群8”(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和“學習任務群14”(中華傳統文專題研討)不只要求教師有扎實的文言功底,更要求教師對中華傳統文化有較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沒有扎實的文言功底,讀不懂經典;沒有對中華傳統文有較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教學就只能是鸚鵡學舌,照搬參考書或參考答案,離開了“教參”就沒法教了。比如,在教授目前正在使用的語文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論語〉選讀》時,教師就不能只是研讀這本“選讀”本身,最好還要讀《論語》全書及其相關重要譯注,還要讀《孟子》《荀子》并進行縱向比較,還要讀《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并進行橫向比較。只有這樣,教師在教授《〈論語〉選讀》的時候才能真正做到融會貫通。
我們常說,教師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現在看來,一桶水恐怕是不夠了,必須是一缸水甚至是一湖水才行,而半桶水肯定是不能適應《新課標》的高要求。同行們,我們都能勝任即將執行的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工作嗎?
教師業務水平的提升以轉變觀念為前提。如果教師不轉變觀念,要想主動適應《新課標》新要求可能是一句空話。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組負責人王寧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說:“語文課程必須以學生為中心。走出知識本位、技術主義、文本為綱、講解分析的傳統教學模式后,需要根據新的改革思路調整課程設計和實施路徑,加強情境化、結構化和選擇性,實現教材編寫、教學內容的綜合性。”恕筆者直言,目前語文教學,恐怕主要還是以傳授知識和應試技能為主要教學模式。
3.學校層面,憂貫徹不實
有人說,所有教育教學改革,一旦碰到高考就一定會敗下陣來。這話有點過,但也為大量事實所證明。《新課標》既與時俱進,又符合語文教育教學規律,無疑是一部好的課程標準。但是,作為語文教學的根本大法,其制定是人,執行也是人;能否嚴格貫徹執行《新課標》,學校是關鍵。過去幾十年來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證明,學校在貫徹執行《新課標》問題上可能不是那么令人放心。
首先,學校會給予充分的時間保證嗎?依據《新課標》規定,“學習任務群2”(當代文化參與)的學習貫穿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個階段。這說明本“任務群”在《新課標》課程結構中有著重要地位,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課程理念,對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極為重要。要完成本“任務群”的學習任務,必須依據《新課標》的規定,“開展文化調查”,“建設各類語文學習共同體(如文學社團、新聞社、讀書會等)”,“通過社會調查、觀看演出、參與文化公益活動等,豐富語文學習的方式,積極參與當代文化生活”。本“任務群”的“教學提示”說,“以參與性、體驗性、探究性的語文學習活動為主……通過開放式學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當代文化生活……提高學生語文綜合運用的能力”。若果真能嚴格依據《新課標》來進行教學活動,我想一定能達成《新課標》設定的教學目標,但學校會給予時間上的保證以讓師生走出校門走進社區或別的文化場所嗎?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教師能帶學生走進田間地頭,向農民伯伯學習植物栽培知識;走進工廠,向師傅們了解產品生產過程。可現實情況不容我們樂觀,特別是很多采取封閉式管理的私立學校,恐怕更是難以保證完成“學習任務群2”所必需的教學時間。
其次,學校會過于偏重高考內容而忽視非高考內容嗎?當應試教育還不能完全退出歷史舞臺、素質教育還不能真正成為現實主角的時候,學校對教學內容的取舍就是必然的。眾所周知,真正指揮高中教學的指揮棒是高考。雖然依據《新課標》編寫的語文教材還沒有走進課堂,語文高考還沒有依據《新課標》進行命題,但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依據《新課標》命題的語文高考試題,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把《新課標》中的十八個“學習任務群”囊括在一張試卷里。那么,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會不會因此出現選擇性的放棄呢?如果這樣的憂慮變成現實的話,那么,最有可能被拋棄的是選修部分的幾個“任務群”。能有權取舍的當然是學校,相信絕大多數教師不得不面對高考現實,不得不服從學校教學管理與安排而拋棄本不該拋棄的東西。
4.政府層面,憂督察不嚴。
沒有嚴格的督察,執行就極可能大打折扣。明清以來,朝廷派駐各省督導,視察教育行政及主持考試,稱視學,是教育行政及考試的專職官員。民國后,各級教育行政機關督導所屬及學校的專員,叫督學。2012年10月1日起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督導條例》第六條規定“ 國家實行督學制度”。自此,縣級及以上人民政府都為教育督導機構配有專職督學,其職責就是監督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制定的規章制度在各級各類學校的執行情況。
教育改革幾十年了,也取得了一些非常好的改革成果,但教育仍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和要求,這是共識,這才有了“錢學森之問”,才有了目前教育教學改革繼續向縱深推進的新局面。“學習任務群”的提出,對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無疑有重大現實意義,但最終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嗎?
素質教育推行好些年了,但時至今日,多半依然停留在文件里或口頭上。比如,省級教育考試機構取消了高考排名,但縣市教育主管部門仍向各校下達高考指標,學校繼續把高考指標分解到各班各任課教師,教師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兩個詞:“應試”和“指標”。再如,很多省份的很多學校為推行素質教育而設置的選修課程越來越多,而且每年都要進行精品選修課程的評比活動。精品選修課程是越來越多越來越“精”,但又有多少學校如實開設了那么多的選修課呢?如果學校放著花了大量精力而開發出來的精品選修課程卻不予開設,學生的素質教育不就是一句空話嗎?有督導職責的主管部門認真履行了自己的職責了嗎?現在,《新課標》有關“學習任務群”的全新課程設計,如果不能真正在學校教學一線得到切實貫徹執行,我們的上級主管部門會嚴格履行督導職責嗎?
三、憂思之后的期盼
與上述“四憂”相對應,筆者有“四盼”。
一盼,學生基礎得到夯實。基礎不牢,一切免談。教師們應切記:“群”是由若干個“個”組成,處理好“群”與“個”的關系,是實踐《新課標》“學習任務群”的重要一環。“過”與“不及”都是不行的。
二盼,教師切實轉變固有觀念,努力提升自身業務水平。“群”意味著“廣”,也意味著“深”。一線教師是《新課標》包括“學習任務群”在內的所有教學任務的實際執行者,特別是在“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們半桶水肯定不行,一桶水恐怕也不夠,非一缸水一湖水不能勝任《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工作。提高業務水平的途徑不外兩個:自學和向他人學習。“活到老學到老”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最大智慧。
提升業務水平肯定是必須的,但轉變觀念比提高業務水平更重要。觀念陳舊,很難主動適應《新課標》新要求,主動去提升業務水平;即使有較高的業務水平,如果固守陳舊觀念,也是不能勝任《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工作。
三盼,學校從實貫徹執行《新課標》。“從實”貫徹執行《新課標》有兩層含義:一是希望學校從實際情況出發,盡可能地為教師完成“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工作提供必要的機會與平臺(比如,“學習任務群2”需要外出參觀、調查)。二是希望學校真正地依據《新課標》來制定“學習任務群”的校級教學計劃并加以貫徹執行,而不單單是為了應付上級主管部門的督查,臨時性地做表面文章。
四盼,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嚴實履行督導職責。“嚴”,要求督導工作一絲不茍,把督導貫穿到學校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實”,要求督導工作不走形式,不走過場。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嚴格履行督導職責,是學校及教師貫徹執行《新課標》的必要且有力的保障。
關于“學習任務群”,如果沒有了“四憂”,如果“四盼”得以成為“四實”(夯實、切實、從實、嚴實),那么,通過“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一定能得到鍛煉和提升,也一定能為學生學習其它課程乃至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