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超
內容摘要:本文借助廣義最小二乘法分析了我國流通產業結構發展與就業增長的關系,并且通過省級面板數據根據地區分類進行了研究。結果得出,我國東部地區的流通業發展能夠更有效促進就業崗位,而在中西部地區的促進就業效果接近東部的一半,代表了我國中西部流通體系建設仍然較大落后于東部地區。另外,流通業產業進步對就業影響具有地區性差異,在東部地區能夠更有效發揮互聯網流通業創造就業崗位的功能,而在西部地區流通業發展主要產生的是“創造性破壞”,由技術推動替代了基礎勞動力。研究的政策建議是:寬容流通產業的非正規就業,扶持中小流通企業,為流通產業的人員培訓提供政府資金扶持,政府開設專項資金來扶持創新技術。
關鍵詞:就業增長 流通產業 創造性破壞
研究背景
流通產業是國家經濟的主導產業,根據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雖然商品價值是由勞動所創造,但需要通過商貿企業將商品價值傳遞到消費者手中才能夠讓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尤其在我國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制造業的生產能力過剩,存在普遍商品積壓現象,供給側改革的目的之一是通過發展商貿流通業,促進居民消費意愿,將過剩的生產能力與市場需求相匹配。不過,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不僅僅符合了供給側改革的需要,商貿流通業發展會促進相關領域的就業水平提升。一直以來,我國的就業問題屬于民生經濟,得到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就業率的平穩關系到國家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安定、居民生活水平等多方面,如今我國經濟開始邁入新常態,各個主要城市地區大力發展服務業來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然而勞動力市場供給與服務業勞動需求的信息流通存在滯緩,產生了用工荒的問題。因此,要通過流通業發展來帶動相關行業的勞動力需求,產生就業吸納力。
流通產業過去屬于勞動密集行業,而在互聯網行業和信息行業的迅速發展下,勞動力素質需求也得到顯著提高,尤其是基于電子商務的網購、移動商務和O2O商業模式的大力發展下,更多農村勞動人口能夠借助電子商務來消化農村的農產品滯銷問題。不過,根據庫茲涅茨提出的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產業結構變動與就業結構變動存在滯后性偏差,如果偏差過大則難以發揮產業結構調整對就業增長的促進作用。
不同地區的流通產業發展水平不同,對就業的促進能力存在差異。本文借助省級面板數據來研究東部、中西部地區對就業水平的影響差異,根據研究結果為我國流通產業轉型提出政策建議。
文獻綜述
謝莉娟和吳中寶(2009)借助偏最小二乘法來研究流通業發展與就業增長的關系,得出流通業對于就業拉動作用不足,流通業內部子產業結構失衡,應當提升零售業在流通產業中的地位主導性。王曉東和謝莉娟(2010)對我國中部地區流通產業和就業增長的研究發現,流通產業發展與地區經濟增長和城鎮化水平相比,在推動就業增長的影響效果方面更為顯著。王睿(2013)通過對流通產業發展與就業吸納力的關系研究得出,東部地區的流通業對就業有更有效的拉動作用。黃琴(2015)通過省級面板數據研究了商貿流通業的就業吸納效應,并且對我國東部、西部和中部進行了分別研究,結果得出我國東部地區的商貿流通業發展相比其他地區而言,更能拉動地區的社會就業水平,表明西部地區存在嚴重的產業結構失衡現象。齊云英(2016)研究了商貿流通業的勞動生產率對商貿流通業就業增長的影響,結果發現勞動生產率對就業人口增長存在負相關關系,說明技術進步對就業崗位具有破壞效應。郝冰(2016)的研究得出,我國中西部地區流通業對就業的影響較低,提出中西部地區應當加大對當地中小流通企業的扶持力度。
通過文獻研究可以得出,流通產業被認為是國民經濟的先導性產業,發揮了經濟增值和提高就業水平的基礎作用。另外前人的研究普遍反映了我國流通產業對就業促進作用存在地域性的差異,由于中西部地區較差的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結構失衡問題,往往令中西部地區流通業并沒能起到拉動就業的作用。
研究理論
(一)流通產業結構轉型對就業的正向作用
根據英國古典經濟學家配第提出的理論,17世紀開始西方國家的商品生產開始從有形性過渡到無形性,在重商主義的推動下促使西方國家產業結構轉型,更多的農村勞動力人口進入了商貿業,而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與產業產值結構保持著較高的相關性。由此,配第和克拉克共同提出了“配第-克拉克定理”:國家在經濟產值和收入水平增長的同時會促使勞動力人口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次序演進。另外,根據庫茲涅茨提出的產業結構演變規律,農業產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會隨著技術發展不斷下降,而服務產業的比重會逐漸上升。這是因為,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彈性較低,居民消費中對農產品的消費比例不會隨著收入水平正比例增長,服務性產品的市場需求彈性較高,居民消費中對服務的消費比例會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長。在我國,流通產業屬于服務型第三產業,從廣義上,流通業包含了商流、物流、信息流等,其中包含了批發業、零售業、餐飲業、物流業,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推進了流通業的演化,催生了互聯網新興行業的崗位需求,比如快遞員、餐飲服務、電商客服等崗位。
根據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經濟活動由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構成,商貿流通業屬于經濟活動中的分配環節。在市場經濟下的社會分工生產中,人們所生產的產品不完全是由自己所使用,還需要與他人生產的產品進行交換,而人人尋求產品交換會令社會運行成本過高,需要代理人通過市場的價格信號和利潤信號來尋找最優的配置。發達的流通業是商品經濟順利運轉的基礎,流通業的發展促進了地區經濟增長,根據奧肯定律來看,經濟增長不僅會創造更多的財富,也能夠提升整體就業水平。因此,流通業帶動了經濟增長,通過經濟增長促進了就業。
(二)流通產業結構轉型對就業的負向作用
Kalz和Murphy(1992)提出,技術進步推動下產業轉型會促使一部分勞動人口失業,因為隨著產業信息的加劇,各個產業部門更偏好于掌握特殊勞動技能的勞動者,技術相關崗位偏好使得部分不具備這項技能的勞動力非自愿失業。因此,產生了Vinay(2002)所提出的技術進步的創造性破壞理論。換言之,在技術進步推動下,產業結構變動會對社會就業產生兩個效應,首先是由產業結構升級產生的新型崗位需求,其次是由于創造性破壞的替代作用,使得部分崗位被機器所替代或者多個崗位被少量技術人員替代。在我國流通產業目前發展水平較為滯后,大多數城鄉地區還普遍存在傳統的小型零售業和物流企業,還處于互聯網化和信息化的轉型過程中,技術推動下的城鄉流通產業結構轉型極有可能造成大批量的勞動人口失業。
另外,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演變規律存在時間滯后性,產業發展并不能迅速吸納勞動力。而在我國大城市具有嚴格的戶籍制度,農民工難以尋找到穩定的工作,阻礙了農民工進入城市打工的意愿,使得市場出現勞動力短缺問題,這提高了產業結構變動與就業吸納力的滯后性。過去我國的經驗數據表明,盡管從21世紀開始經濟飛速增長,流通業對經濟增長的彈性作用得到逐步提升,但是隨之而來產生了“無就業增長”問題。過去研究發現,流通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存在時間滯后性問題(王曉東、謝莉娟,2010)。
實證研究
流通業屬于就業門檻較低、產業規模大的先導性行業,對于勞動力的專業要求和技能要求較低,勞動密集型和產業規模龐大的特征促使流通業能夠明顯推動社會就業。另外,流通業的就業方式較為靈活,能夠催生大量非正規就業行為,而盡管非正規就業沒有簽署勞動合同,但是為信息閉塞的城鄉地區或戶籍制度嚴格的城市地區提供了自主就業的方式。根據前文的理論敘述可以得知,流通產業的現代化發展創造了新的勞動崗位,并且通過促進經濟增長的方式來間接提升就業率。不過,我國流通產業發展往往是通過技術推動,就業勞動崗位可能在短期受到技術替代的擠出效應影響,以及在戶籍制度的作用下,流通產業發展與就業增長的關系變化存在滯后性。
本文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和國家統計局的省級面板數據,通過從國家統計局查詢了31個省市物流業省級面板數據,時間從2003年至2015年共13年,通過查詢總共獲取了403個觀察樣本。
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以計量模型回歸的方式來檢驗流通產業結構與社會就業人口的關系,并且選取了人均收入水平、科技發展水平、城鎮化水平和地區經濟產值作為控制變量(見表1),具體如下:
通過DEA-Malmquist指數對流通業全要素生產率進行分析,本文根據研究數據的可獲得性,總共篩選了6個研究變量,分別是來自不同地區的流通業資產量、流通業業務成本、流通業人力規模作為投入指標,以流通產值指標作為產出指標。根據文章篇幅限制,本文給出了2013年至2014年和2014年至2015年流通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測量結果(見表2)。
在模型進行擬合之前,對各變量進行了ADF檢驗,得出地區就業人員、流通產業增加值、科技發展水平、城鎮化水平、地區經濟產值存在單位根,因此本文將模型變量調整進行一階差分。表3為廣義最小二乘法的檢驗結果,并且根據東部和中西部地區進行了分類回歸。根據回歸結果可以得出,流通業增加值對就業人數的相關系數顯著為正,通過了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然而東部地區(0.1215)和中西部(0.0648)在系數大小上存在差異,在東部的流通業增加值每提升1%,東部就業人口提高0.1215%;在中西部的流通業增加值每提升1%,中西部就業人口提高0.0648%。這說明,我國東部地區的流通業發展能夠更有效促進就業提升,而在中西部地區的促進就業效果接近東部的一半,代表了我國中西部流通體系建設仍然較大落后于東部地區,應當增強中西部交通運輸業的建設和中小流通業的扶持,發揮流通網絡建設在區域經濟的溢出效應。
另外,流通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對就業人口的影響在不同地區之間存在關系差異,分別通過了10%和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在東部地區(0.026)流通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每上升1%,東部就業人口提高0.0026%;在中西部地區(-0.0137)流通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每上升1%,中西部就業人口降低0.0137%。這說明,流通業產業進步對就業影響具有地區性差異,在東部地區能夠更有效發揮互聯網流通業創造就業崗位的功能,而在中西部地區流通業發展主要產生的是“創造性破壞”,由技術推動替代了基礎勞動力。然而,地方政策不可因創造性破壞的短期作用而“因噎廢食”,應當加強對流通業就業勞動人員的專業培訓,培養流通信息產業的相關技能。
對流通產業提出的政策建議
第一,對流通產業的非正規就業現象采取寬容態度,尤其在小微流通企業存在成本限制的情況下,雇傭正式職工需要擔負過多成本。從海外流通業來看,非正規企業能夠解決社會部分就業問題,以供需匹配的勞動薪酬來保障大批勞動者的收入。在社會保障覆蓋面尚不完善的城鄉地區和二三線城市,非正規的流通崗位對于社會弱勢群體是最后一重社會保障,比如通過臨時工、自主創業、小商販等形式來獲取收入,從而有利于社會穩定。因此,應當以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存條件為基準,對部分非正規就業采取寬容態度。
第二,地方政策應當扶持中小流通企業,因為中小流通企業占據了流通產業組織中較高比例,是支撐流通產業的主體,是為社會帶來經濟產值以及創造就業崗位的根本。然而,在我國經濟下行、中小企業融資難和稅負比例失調的背景下,中小流通企業的生存環境越發艱難,尤其是我國中西部流通基礎設施落后,區域之間商貿發展不協調。因此,應當為中西部中小流通企業建立更好的社保、稅收和融資條件,從而加強中西部地區的商貿流通合作,通過更多的跨區域貿易來創造更多的正規或非正規的就業崗位,從而為當地勞動力人口創造就業環境。
第三,應當為流通產業的人員培訓提供政府資金扶持。隨著我國互聯網化和信息化的發展,傳統勞動密集型的流通業工作將轉為基于信息系統的操作上,這種技術進步可能存在對就業勞動力的替代效應。因此,應該通過人員培訓的方法提升相關從業人員的勞動力素質,讓人才技能適應流通業互聯網化商業模式的發展需要,從而提升地區長期的就業水平。
第四,政府開設專項資金來扶持創新技術。無論是物流業還是零售業,流通業中每一環節的技術進步都能促進生產能力的提升。如今,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對我國內貿流通起到變革作用,以電子商務、O2O、智能流通、大數據共享、無人技術等為代表的創新性流通模式可以看出,我國流通業未來趨勢將是線上與線下結合。在這一過程中,傳統流通業應主動迎合技術發展趨勢,投資于互聯網+技術與信息系統等線上應用,加快產業與互聯信息技術的標準化發展,將物流系統標準化,能夠讓系統隨時跟蹤包裹的運輸狀態。
參考文獻:
1.郝冰.流通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5)
2.齊云英.技術變革對我國商貿流通業就業增長影響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6(1)
3.黃琴.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就業吸納效應——基于東中西部地區的差異性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28)
4.王睿.流通產業結構變動中的就業吸納力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3
5.王曉東,謝莉娟.論流通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增長——基于中部地區流通業對就業吸納的貢獻分析[J].財貿經濟,2010(2)
6.謝莉娟,吳中寶.流通業發展對促進就業增長的貢獻分析[J].價格月刊,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