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 王昀
內容摘要:本文選取典型的產學研創業教育項目開展案例研究,明確了產學研合作創業教育對大學生社會資本生成的作用,并探討了大學生社會資本對創業績效的影響,為大學生創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提供啟示。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者 社會資本 產學研合作 創業教育
理論基礎
(一)創業教育與產學研合作
目前我國創業教育分為課堂教學、園區實訓、政策推動三種模式(黃兆信等,2015),多關注單一主體對創業教育的作用而鮮少涉及到校企互動的作用。產學研合作是資源和知識傳遞的一種重要渠道(Kajikawa等,2010),企業的知識作為有價值的產學研合作的關鍵驅動因素(Giulian和Arza,2009),能夠有效補充校內創業教育的知識基(管天球和余國華,2010;李克林等,2014),滿足學生對于創業學習的需求。產學研合作創業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共建創業班、合作培養、深度實踐等形式,對于提升大學生創業者的創業主動性(王秀敏等,2011)、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與掌握(孫春玲等,2013)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根據王昀和任清褒(2018)對產學研合作創業教育的定義,本文將產學研合作創業教育定義為基于培養受教育者首創、冒險精神與創業和獨立工作能力以及技術、社交、管理技能為目的的高校與企業有效合作的教育形式,是創業教育與產學研合作的有機結合。
(二)大學生創業者社會資本
自Bourdieu(1985)提出社會資本概念以來,各學科學者分別從資源觀、能力觀、結構觀和關系觀對社會資本進行定義,并對其維度進行了探討。資源觀認為社會資本是主體通過其所嵌入的網絡所能獲取到的資源,它側重于關注嵌入在網絡中的資源的特性(Nahapiet和Ghoshal,1998),這些資源能夠幫助人員實現工具性目標,社會資本在網絡中傳遞的優勢是形成一種更可能使行動主體接觸到擁有某種資源的個體的聯系(林南,2005)。能力觀下的社會資本被視為主體獲取網絡關系中資源的能力(Portes,1995;陳勁和朱飛宇,2001)。此外,還有學者將特定的社會網絡(張其仔,2002)和非正式關系(劉松博,2007)定義為社會資本。其中最經典的當屬Nahapiet和Ghoshal(1998)的定義及結構維、關系維和認知維的三維度劃分,其將社會資本定義為實際和潛在的資源的總和,這些資源嵌入并源自于由個體或者社會單位所持有的關系網絡,并且通過該網絡得以被應用。
社會資本是一個多層次概念(Adler和Kwon,2002),其中創業者是個人層次研究的重要主體(韋影和王昀,2015),大學生創業者是具有特別內涵的創業者主體。本文借鑒Nahapiet和Ghoshal(1998)對社會資本的定義和三維度的劃分,將大學生創業者社會資本定義為嵌入于、源于大學生創業者所擁有的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社會網絡中的實際的和潛在的資源。結構維關注的是社會系統和關系整體網絡的屬性,描述了大學生創業者與其他主體之間聯系的客觀配置,即聯系誰以及怎樣聯系他們,本文從網絡關系的強度和密度進行考察。關系維表述的是大學生創業者通過長期的互動與他人發展起來的人際關系,其關注于所擁有的獨特關系,例如尊重和友情,本文從信任和規范進行考察。認知維指的是提供共享的表達、解釋與派系間意義的系統的資源,其內涵包括共享的語言和編碼以及共享的敘述兩個方面,本文從共享認知進行考察。
(三)概念變量
本文考察大學生創業者社會資本對于創業績效的作用,著重考察產學研合作創業教育的作用,表1列出了所有可能涉及到變量的定義。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方面,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必須考慮在內,即研究問題的類型、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控制程度以及研究事件發生的時間(Yin,2004)。Yin(2004)指出,案例研究法適用于回答研究問題的類型是“怎么樣”和“為什么”,研究對象是目前正在發生的事件并且研究者對其控制程度差,焦點在于理解單一情景下的動態過程(Eisenhardt,1989)。本文從過程視角考察大學生創業者與不同主體的互動以由此形成的社會資本對創業績效的作用,是一個“怎么樣”和“為什么”的動態問題,故本文采用單案例研究。
在案例選擇方面,本文基于理論抽樣的原則,在數據可得的基礎上選擇了一項典型產學研合作創業教育項目和參與其中的大學生創業者。在數據收集方面,本文遵循三角驗證原則(Eisenhardt,1989;Yin,2004),從公開資料、人物訪談、現場觀察、檔案資料等方式獲取一手和二手數據資料,以提高案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其中,在人物訪談方面,本文選取直接參與產學研合作創業教育項目的大學生創業者和負責相關工作的教職工采取座談會和半結構化訪談,保證數據資料的準確。共訪談39名大學生創業者和2名負責相關項目的教職工,表2列出了各次訪談的時間、地點、受訪對象及其基本信息。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本文均做了匿名處理。
跨案例分析
(一)產學研合作創業教育項目
“HB班”產學研合作創業教育是浙江HB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HB公司”)和地方性本科院校麗水學院深度合作的創業教育項目,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意精神、電子商務技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團隊管理、企業融資等方面理論與技能為主要目的。企業方派出一名工作人員進入麗水學院專職從事該項目工作,學校方以科研與社會服務科牽頭具體負責該項工作,同時校企兩方主體均投入專項資金。2014年9月開始首批招生,共有2000余名學生報名,實招41人,以學分轉換的理論課程、企業見習與創業實踐為創業教育形式,時間持續一年。在校理論課程由HB公司派出企業高管授課,可與人才培養方案學分進行認證互換,課程主要包括圖片處理、數據優化、客服技能等;企業見習由HB公司安排的實踐導師負責;創業實踐由實踐導師和專任教師共同指導,以4-5名學生組成創業團隊為單位,由HB公司供貨、提供初創資金和麗水學院提供創業園場地,自負盈虧承擔風險開展電子商務經營。
(二)大學生創業者社會資本
大學生通過其家庭背景、學校背景和社會背景與相關主體產生互動,拓展網絡形成其社會資本。依據大學生特性,家庭背景和學校背景的作用尤其重要。根據訪談情況,圖1對大學生創業者社會資本情況進行了描述。
1.產學研合作創業教育前。在接受“HB班”創業教育之前,大學生創業者社會資本結構較為簡單。從結構維看,網絡密度低,與大學生創業者產生互動的主體較少,僅與高校教師、親屬以及少量校友聯結。通過這種低網絡密度、低網絡中心性的網絡結構,鮮少能夠構建起結構洞,大學生創業者獲取相對同質性知識。從關系維看,大學生創業者天然具備與家庭背景主體的強關系聯結,僅需要少量的成本就能夠維持該關系,尤其是這種強關系下與親屬之間的高度信任是大學生創業者開展初次創業的重要資本。但是從案例看來,“95后”大學生創業者擁有更強的自主性和更強的自我實現動機,甚少愿意從該關系上進一步獲取資源。同時,大學生創業者與高校教師、校友建立起來的弱關系是大學生創業者的重要資源。從認知維看,經過一定的互動,大學生創業者經過一定互動與親屬的“諄諄教導”的人生閱歷、高校教師的教學知識、校友的創業經歷等建立共同語言和共同理解,其中大學生創業者對校友的創業經歷最為認同和最能引起共鳴。
2.產學研合作創業教育后。參加“HB班”創業教育的學生對于該項產學研合作創業教育給予了較高的評價,認為“HB班”在拓寬人脈圈子、加強與業界的聯系、獲取理論和實踐知識等方面均具有積極作用,即該產學研合作創業教育對于提升大學生創業者社會資本具有積極作用。從結構維看,網絡密度提升明顯。大學生創業者經過“HB班”的產學研創業教育后,在原有聯結的基礎上進一步與HB公司、所售產品上下游企業、同行賣家以及淘寶顧客等產生聯結。在拓撲的社會資本中,大學生創業者能夠接觸和獲得更多的網絡資源,同時觀察到在這個網絡中已初步形成了結構洞的網絡結構,更有利于大學生創業者獲取異質性資源。從關系維看,一方面與相關主體的關系強度有所變化,主要表現在與學校老師的關系強度由弱關系轉變為強關系,而與校友、親屬的關系強度幾乎沒有變化。另一方面,在與新聯結主體的關系中,除了與HB公司保持強關系以外,與其他主體均建立起弱關系。這表明,產學研合作創業教育對于加強大學生創業者與產學研合作創業教育雙核心主體之間的聯系、培育相互的信任具有重要作用。從認知維看,亦有兩個方面表現。一方面,經過“HB班”后,大學生創業者對原有共同語言和共同理解的認可程度有所加深,特別是通過創業實踐大學生創業者將高校教師教授的“理論化”知識轉化為“實踐性”知識,從而加深了對其的理解和認同。另一方面,從新建立聯結的主體來看,大學生創業者對于HB公司教授的創業技巧與價值觀、所售產品上下游企業共享與顧客提供的行業形勢、同行賣家分享的創業經歷等均高度認同。
(三)大學生創業者社會資本與其創業績效
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產學研合作創業教育加強了大學生創業者與企業的互動,促進了社會資本的生成,對結構維、關系維、認知維均具有正向影響。進一步,本節借鑒Robinson(1998)與Kaplan和Norton(2001)從銷售增長率、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員工人數增長等方面考察創業績效,明確大學生創業者社會資本對創業績效的作用(見表4)。
從案例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創業者社會資本的各個維度對創業績效均具有正向影響。從結構維的作用看,大學生創業者社會資本結構維主要通過其所處社會網絡的網絡聯結和網絡結構等影響大學生獲取資源以及理解相關行為的渠道與方式(Nahapiet和Ghoshal,1998)。與大學生創業者產生聯結的相關主體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了獲取包括市場信息、創業知識、社會經驗等方面資源的渠道,讓大學生創業者能夠更有效接觸市場,在把握市場需求、業務推廣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促進銷售增長作用顯著。鑒于本案例性質,創業項目為低值易耗品的電商銷售,減弱了顧客輻射面和互動強度對于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的促進作用。從認知維的作用看,主體間行動中要求主體處于相同的背景下,這種背景就是基于共同認知下的,即雙方必須通過共同語言和共同理解來達成行動(Nahapiet和Ghoshal,1998)??梢岳斫鉃椋鐣Y本認知維是大學生創業者創業行動的溝通基礎。同時,這種基于市場需求的認知能夠和顧客產生共鳴,提升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此外,基于共同價值觀的創業通過某個契機進一步組建創業團隊?;趶年P系維的作用看,關系維的核心在于主體間的關系強度和信任關系,是與相關主題開展資源交換的動機(Nahapiet 和Ghoshal,1998)。案例中大學生創業者與家庭親屬、合作企業、高校教師建立的強關系和信任鞏固了彼此合作的可能性,同時這種合作又進一步培育了彼此信任,對于提供顧客滿意度和企業合作具有顯著意義(Coleman,1988)。此外,大學生創業者與其他主體間建立的弱關系提供了更多的異質性資源,在培育市場、研究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施永川.大學創業教育應為與何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2.徐小洲,張敏.創業教育的觀念變革與戰略選擇[J].教育研究,2012(5)
3.黃兆信,趙國靖,唐聞捷.眾創時代高校創業教育的轉型發展[J].教育研究,2015(7)
4.管天球,佘國華.凝練特色:產學研用融合學業產業就業創業貫通[J].中國高等教育,2010(17)
5.李克林,馬雪艷,袁志華.產學研合作視角下的高校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J].教育探索,2014(12)
6.王秀敏,梁麗,陳驊等.以產學研活動為載體培養創新創業人才[J]. 中國大學教學,2011(12)
7.孫春玲,趙占博,宋紅等.產學研合作教育對大學生創業主動性影響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 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