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淼
小學班級合唱教學是一種集體的聲樂教學形式。它能把每個人聲音的個性統(tǒng)一到共性之中。學生在演唱多聲部合唱時,既要獨立完成自己承擔的聲部演唱,還要與其他聲部協(xié)調,對培養(yǎng)學生的音色感、協(xié)調感、均衡感等綜合音樂能力有更重要的作用。
一、呼吸訓練
正確的呼吸是合唱的基礎。吸氣時要求學生雙手叉腰,口鼻同時微微張開,面帶微笑,就像聞花香或菜香一樣,慢慢將氣沉到丹田,感覺兩肋向兩邊脹開,才是吸氣到位。吸氣時不能聳肩、挺胸,不能把氣只吸到胸部,教師要反復做示范,還要逐個摸一摸學生的腰腹部,幫助他們找到氣息的支點。在正確的吸氣之后緩緩地呼氣,要求學生輕聲均勻地發(fā)出“斯”的聲音,不能換氣,教師可均勻地數(shù)數(shù),先從1數(shù)到10,之后循序漸進加強訓練難度,如從1數(shù)到20、30等。先練習緩吸緩呼,然后是急吸緩呼,最后練急吸急呼。
二、打開口腔訓練
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先體會打哈欠的感覺,然后將雙手食指輕輕放在左右耳垂的后面,就像咬蘋果一樣張開嘴,感覺耳垂下面有個窩,口腔就打開了。在練習時,要求學生笑肌提起,眼睛亮亮的,眉毛彎彎的,頭上要有頂著東西的感覺,整個面部呈微笑狀態(tài)。教師用張開五指的手勢指揮學生口腔打開,用并攏五指的手勢指揮學生閉嘴,同時從1數(shù)到20,之后逐漸增加個數(shù)。
三、小腹力量訓練
先讓學生體會咳嗽的感覺,然后雙手叉腰,高位置發(fā)“啊”和“呃”兩個音,要求兩音之間要斷開,聲音要短促、干脆、有爆發(fā)力,速度要均勻,每發(fā)一個音小腹就要快速地做收、放兩個動作。教師可用拍手的動作統(tǒng)一速度和訓練時間。
四、發(fā)聲訓練
從弱聲開始練起:首先要有飽滿的氣息支持,以鞏固高位置的頭聲。如:ⅰ7 6 5 4 3 2 1-啊(嗚)運用輕柔的下行音階進行練習,不僅可以找到高位置的中、低音區(qū),同時是克服“白聲”的有效方法。通過反復訓練,逐步把這種共鳴的感覺固定下來;利用哼鳴容易獲得比較高的位置;在哼鳴的基礎上再進行各種母音的發(fā)聲訓練。在練聲的過程中教師要切記,旋律和要訓練的母音有一個要相對穩(wěn)定,即:母音變化時,旋律不變,旋律變化時,母音不變。
五、音準訓練
在正確的掌握了呼吸、發(fā)聲等歌唱技能技巧的基礎上,要對學生進行藝音準訓練。首先要求學生唱準上下行的自然音階,其次進行聽辨和模唱練習,先聽辨單音,然后到和聲音程,最后到聽辨和模唱簡單的旋律。在進行聽音與模唱音程之后,再進行合唱,要求學生做到不僅能夠監(jiān)聽自已的聲音,還必須能聽到另外聲部的聲音,借以不斷調整自己的音準、音色和音量,使自己的聲音和集體的音響一致,以達到和諧、統(tǒng)一的藝術效果。
六、統(tǒng)一音色的訓練
要做到音色的統(tǒng)一,首先要使每一個學生在發(fā)音方法上統(tǒng)一起來。比如:聲音位置靠前還是靠后,是高還是低,真假聲的比例,氣息的深淺,這些指標直接影響到音色的質量。然而,班級中學生的歌唱水平參差不齊,教師也不能像訓練獨唱演員那樣一個一個地訓練,這就需要在訓練時充分調動每位學生“耳朵”的積極性,讓他們學會用聽覺辨別聲音,繼而用耳朵引路,尋找和嘗試所需要的音色。
七、速度、力度統(tǒng)一的訓練
合唱中,速度、力度的統(tǒng)一,是完成歌曲表現(xiàn)的重要保證,是合唱效果的關鍵。特別是在力度上,兩個聲部一定要相互傾聽,做到聲部均衡。如果力度不統(tǒng)一,聲音就會不集中,造成線條不清晰,還容易造成聲部錯位,主次顛倒。這就要求指揮的手勢要清楚、準確、肯定,要求學生看懂指揮圖示,理解指揮的手勢意圖;指揮要多用對比的手法進行訓練,并用快速的變換手勢,訓練學生的反映和應變能力。
總之,在合唱這門豐富多彩的藝術中,有著廣博精深的學問,需要我們去不斷地學習、探索、研究,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更完美、更和諧的合唱氛圍。只有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去提高教學水平,才能使合唱達到以美育德、以美啟智、以美健心的目的,促進我國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