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泉?吳向明
一、方案確立的理論依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最近發展區”的概念是由前蘇聯心理學家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研究如何解決兒童發展與教學關系的問題時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至少可以分為兩種水平:一種是最初表現出來的外部活動的心理發展水平,在學習活動中表現為學生能夠獨立的、自如的完成老師布置的智力任務,即“在獨立活動中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稱之為“現有發展水平”;另一種是第二次表現出來的內心活動的心理發展水平,在學習活動中表現為在老師的幫助和啟發下所達到的理解材料、解決問題的水平,即“在有指導的情況下,憑借成人的幫助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稱之為“潛在發展水平”。維果斯基把處在這兩個層次之間的差異稱為“最近發展區”。所謂的 “最近發展區”就是介于“現有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處于正在形成狀態的心理機能,是學生經過努力后所能達到的較高層次的智能發展區。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了解和把握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現有發展水平,然后根據課標要求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活動通過創設“最近發展區”,以達到學生的潛在發展水平。
維果斯基區分了學生的兩種能力:一種是學生真正的學習能力,即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獨立達到學習目標的上限;一種是學生可能的學習能力,即在老師指導下,可以達到學習目標的上限。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制定恰當的學習目標,就需要在指導過程中善于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置高于學生目前水平的目標,以為本節課的學習行為提供有效的刺激和導向;教師需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以自己的目標來引導整個學習過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其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進而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二、一般預習策略與提出問題式預習策略
在老師沒有給出需要通過預習要解決的問題的情況下,學生的一般預習方法就是提前通讀課文,預習的效果僅僅是熟悉了一下教材而已。這種預習方式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目標指引,學生沒有通過預習明確課堂學習將要解決的問題以及確認自己的學習能力,即沒有學習預期。一般我們是不太會這樣給學生下達預習任務的,我們更為普遍的是采取在明確學習目標的情況下給學生下達預習任務的。這類預習指導就是把課本要回答的一般問題羅列出來,讓學生通過預習自主解決,而對于重難點則留在課堂通過老師講授解決。這種預習帶有明顯的知識導向,也就是把學習目標變成要回答的問題。這種預習方式不過是在提前學習課本知識,沒有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沒有找到學生思維的上限,也就是說沒有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我們所說的提出問題式預習策略就是教師不基于學習目標設定而給出需要學生通過預習要解答的問題,即不是通過預習解決簡單的課本知識問題,而是讓學生通過預習文本并基于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發現問題,發現新知識是在解決那些問題,并提出自己不理解和回答不了的問題。學生提出問題的深淺程度能反映出學生預習的深度,預習已解決問題的終點和不能解決問題的起點就是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起點。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起點”展開課堂討論能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求知需求,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學習層次越高,思維能力就越重要,提出問題式預習方法就是旨在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提出問題式預習策略案例
我們以《經濟生活》中《消費及其類型》一框為例來說明“提出問題式預習策略”的運用。學生依據預習情況,可以提出以下問題:
第一層級:
1.消費水平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2.消費有哪些類型?
對于第一層級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的預習層次是比較淺顯的,學生致力于解決基本問題,知識指向性明顯。對于這一層次的問題,只要通讀課文就能找出來。
第二層級:
1.影響消費水平的諸要素重要程度如何?哪些是宏觀因素,哪些是直接因素?
2.我們應當怎樣選擇適當的消費類型?
我們可以看出,第二層級的問題明顯比第一層級的問題有深度,問題1關注到了問題內部的關聯性,問題2的提出結合了生活實際,提高了學生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應當是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的最高點。
第三層級:
1.收入差距是怎樣影響社會的總體消費水平的?
2.恩格爾系數降低一般意味著消費水平的提高,那么恩格爾系數的升高一定意味著消費水平的降低嗎?
3.什么是消費結構?
這一層級的問題,理論難度明顯上升,而且僅僅依靠課文,是找不到這些問題答案的,需要老師的引導和講解。政治課的核心素養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能夠提出問題正是理性精神的體現。第三層級問題的提出也應當是展現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四、學生預習情況監控
課堂教學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真實需要的基礎上有效開展。所以老師在學生自主預習以后,再進行教學時,就要以學生的預習為基礎來設計教學過程。老師通過分析學生的預習情況,了解學生對課文中的哪些地方存在疑惑,及時調整教學設計,把學生存在的問題作為教學的重點。教師如果對學生的預習情況不管不問,完全按照自己的設計進行教學,那么預習將是低效或者無效的,這樣也會使學生對預習失去興趣。老師要把學生的預習情況反饋到課堂上,把課前的預習和課堂上的學習結合在一起,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才能真正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老師在課堂上要解決的問題不應該局限于教師預設的問題,而應該是把教師預設和學生預習結果結合起來,找到學生學習的重點。只有課堂教學和課前預習相銜接,學生才能體會到課前預習的重要性,才能更加積極的做好課前預習,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
【本文為2016年慶陽市基礎教育科研課題“高中政治課程學習中學生學習策略的監控與訓練實證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