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走進了越來越多人的家里,而隨著電腦的普及和言論的自由無疑是一把雙刃劍,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向政府等各部門提出自己的建議,促使社會發展的更好,國家更民主。而在網絡輿論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例如網絡暴力和一些蠱惑人心的網絡謠言等。大學生作為與互聯網一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是網絡輿論大軍中的中堅力量。因此本文將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參與網絡輿論的現狀做出相應的對策分析。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網絡輿論;對策
“輿”本意為“車”,引申含義有眾人的意思,輿論即指公民對某一事件所表達的言論,在中國這個民主化的國家中,公民的言論自由本是一件好事。群眾可以通過參與網絡輿論對某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和建議,而國家可以通過公眾的輿論反映來作出相應的回應,從而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但由于網絡的隱蔽性和自由性引發了許多的問題,部分人憑借著網絡的隱蔽性發表一些蠱惑人心的言論,引發了社會的恐慌,對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高職院校學生大多為涉世不深但已經有自己思想了的大學生,容易受到輿論的影響,并去反對或是推動輿論的發展,另外由于一些法律認知的缺失和對網絡過度的信賴,學生存在網絡輿論違法或是受騙的可能性。面對這種情形,高職院校也應跟上時代的步伐,制定有效的對策,來對學生網絡輿論的參與進行適當約束或是相應的教育。本文將從高職院校學生參與網絡輿論現狀方面進行分析,提出相應對策。
一、高職院校學生參與網絡輿論現狀
1.學生對網絡太過信賴
有調查顯示,許多學生在網絡上發表言論時從不隱藏自己的id,甚至有部分學生故意拍攝與眾不同的視頻、照片或是發表偏激言論,以此博取網絡關注度。許多學生喜歡被關注、被擁簇的感覺,卻沒有考慮到網絡的不安全性,致使許多私人信息泄露,造成嚴重后果。還有部分學生認為網絡上的言論都是對的,不去進行辨別就相信網絡輿論,甚至支持并推動一些過激網絡輿論的發展。例如前不久發生的“江歌案”。在沒有調查出事情真相的情況下,許多學生相信自媒體對案子進行的渲染,從而發表不當言論。
2.網絡輿論對學生影響力較大
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現狀來看,網絡已經完全走進了他們的生活,學生將生活中大量時間花費在網絡上,而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在微博、微信、QQ空間、知乎等交流軟件上瀏覽信息或是發表自己的言論。而如今新浪微博的熱搜榜與知乎的熱點話題更是學生們主要瀏覽的內容。在這種情形下,“微博大V”和“知乎大佬”等主流媒體影響力較大,是話題推動的主力軍。而媒體中存在大量網絡公關公司,他們大多道德缺失,以利益為主要目標,雇傭大量水軍對網絡輿論上的走向進行影響。而學生大多鑒別能力低,大量的外界因素的影響會使他們相信一些錯誤的言論,從而導致對學生的發展教育產生影響。
3.學生對互聯網法律認知度較小
網絡平臺相對于現實來講是一個自由度較高的平臺,且由于網絡的隱蔽性,許多對現實不滿意的、或對某事件有意見的學生選擇在網絡平臺上發表自己的言論或是抒發自己內心的情緒,因此目前學生的網絡輿論大多帶著消極的、批判性的色彩。首先這些消極的情緒會帶動其周邊的人,使之也帶上有色眼鏡看事物,其次有些學生并不了解互聯網法律等與網絡輿論相關的法律,在互聯網上發表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導致很多嚴重的后果,例如網絡暴力,網絡暴力是由于在網絡上發布一些煽動性、攻擊性的文字或圖畫實施暴力的行為,通常一個未經證實的話題被提出來,有影響力的網絡媒體對其添油加醋、大量水軍對事件進行推動,網民們跟風跟帖,事件持續發酵,影響力擴大,最終給當事人造成了嚴重后果。而我們每個參與這個網絡輿論的人都是兇手。再比如,部分學生隱藏id,在網絡上發布一些煽動性的、攻擊國家的言論。
二、高職院校應對所出現問題的對策解析
1.加強法律和道德教育
針對以上提出的問題,一是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較低又容易相信他人,三觀容易被人影響;另一個是學生對互聯網法律的認知程度較低,不清楚什么樣的言論會對他人乃至整個社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從而導致違法亂紀行為、更不知道這種行為將使他們會承擔著什么樣的后果。因此作為學校,應對學生加強道德和法律方面的教育,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的重視程度。另外開展法制教育,對學校中存在的某些違法亂紀行為將承擔的后果作出說明,并對權利受到侵害的情況如何維權對學生進行教授。對互聯網法律中與網絡輿論相關的法律進行普及,讓學生規范自己的網絡發言。
2.建立學校輿論平臺,進行積極輿論教育
學校沒有權利也沒有辦法抵制輿論平臺,所以作為學校應跟上時代的步伐,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也應根據具體分支機構設立不同的輿論平臺,設立不同的人進行運行。例如高職院校表白墻、高職院校拼車墻、高職院校教學事宜發布墻。在利用平臺為學生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發布一些積極的、向上的內容,并且允許學生在下方進行評論,從而影響學生,對學生進行軟教育。采用這種學生喜歡的、接受程度較高的方式更能夠對學生起到有效的教育效果。
三、結語
綜上,高職院校學生具有鑒別能力低、容易相信他人、對互聯網法律認知程度較低的特點。而網絡平臺在提供便利性的同時,也給了不法分子有機可乘的機會,因此學生容易受到網絡水軍和主流媒體的影響甚至發表過分言論造成惡劣影響。因此作為學校應及時制止這種行為,通過對學生法律知識的普及,讓學生認識到言論規范。對思想道德修養的教育,讓學生規范自己的言行、樹立正確的三觀。最后學校也應設立相關的輿論平臺,用與時俱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倪建均.大學生網絡流行語社會心理認知實證研究.中國青年社會科學[J],2016(4).
[2]劉瑞瑜.大學生網絡意見表達及教育引導策略.新聞戰線[J],2016(02).
作者簡介:韋湘云(1988-1),女,壯族,廣西大化人,本科學歷,講師,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和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基于高職學生網絡政治參與視角下的網絡謠言治理機制研究(20161C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