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亮
摘要 森林是重要的生態資源,近年來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森林火災頻發,使林業資源遭到破壞。本文概述了遼寧省喀左縣林業資源現狀,分析了森林防火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以期為當地森林防火提供參考。
關鍵詞 林業資源;防火;問題;對策;遼寧喀左
中圖分類號 S76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1-0164-01
森林火災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引起的一種災害,具有突發性、難撲滅和破壞大的特點,一旦發生,會破壞森林動植物資源,污染空氣,威脅周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減緩生態建設的發展,阻礙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當前,全社會都在努力建設節約型和友好型社會,森林防火工作尤為重要,面對當前氣候異常、管理任務艱巨和防火設備滯后等問題,森林防火形勢依然嚴峻。
1 林業資源現狀
喀左縣位于遼寧省西部,轄區內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氣候特點屬于季風性大陸性氣候,干旱少雨??ψ罂h轄區面積為22.35萬hm2,林業用地面積8.11萬hm2,其中有林地面積2.67萬hm2,疏林地面積0.029萬hm2,灌木林面積2.10萬hm2,未成林地面積0.42萬hm2,苗圃地0.006萬hm2,無林地面積0.39萬hm2,宜林地面積0.55 hm2。
2 森林防火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自然氣候異常,防火工作艱巨
遼西地區氣候干旱,近年來氣溫升高,降水減少,四季多風。高溫少雨多風的自然因素,導致轄區內森林防火風險等級攀升,森林火災發生頻率提高,防火時間延長,防火范圍廣,任務繁重,防火形勢日益嚴峻。
2.2 林區內可燃物多,滅火難度加大
在林區中,除了高大樹木外,地衣類、草本類和灌木類等植物都極易燃燒,其體內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著森林火情的大小。隨著近年來國家對生態資源的重視,全國都在努力提高森林覆蓋率,致使林區內易燃植物積累量逐漸增加,外加自然氣候異常,干旱加劇,大大提高了森林火災發生率,一旦發生火災,滅火難度極大。
2.3 火源來源多,控制困難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好轉和人們意識的轉變,生態經濟逐漸興起。森林旅游、個人休閑及登山親近自然等活動逐漸增多,導致進入林區的人逐漸增多。由于人們缺乏防火意識,野外生火、吸煙等現象常有發生,這些都是引起山火的因素。林區多處于山區,附近農民常在耕種前焚燒秸稈或祭祀時燒紙,常常引起林火的發生。野外火源來源多、管理難度大,大大提高了森林防火的困難。
2.4 森林防火設施滯后,防火資金匱乏
喀左地區經濟相對落后,雖然防火資金已經納入當地的財政預算,但是受當地經濟的影響,防火資金投入仍十分有限,防火經費仍然不足。林區道路建設滯后,目前林區道路以土路為主,道路狹窄,雨雪天氣車輛難以行駛,一旦出現火情,無法及時控制。同時,由于資金不足,各鄉鎮救火隊伍的防火設備更新緩慢、老化嚴重,在防火中難以發揮作用,給救火工作帶來困難。
2.5 防火宣傳力度不夠
雖然林業主管部門對防火工作極為重視,但是森林火情還是時有發生。這不僅與主管部門的管理有關,還與人們的防火意識有關。據統計,全省火災發生時間多集中在傳統的節假日期間,而且火災的發生多與人們違規用火有關。因此,林業主管部門要加大森林防火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的防火意識,減少生命財產損失。
3 森林防火對策
3.1 加強森林防火宣傳教育
在火災高發的季節和節假日,要加強防火宣傳活動,如宣傳周、宣傳月等主題活動。同時,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平臺加強媒體宣傳,提升森林防火宣傳的覆蓋面積,增強全民防火意識[1-2]。
3.2 建設防火隔離帶
要實現森林防火長效機制,防火隔離帶的建設格外重要。林區多處于偏遠山區,一旦發生火災,由于距離和機動性的問題,撲火隊很難及時到達,造成火勢面積擴大,增加撲火難度,增加資源和經濟的損失。因此,在這些地區要在林區風向的垂直位置建設防火帶,定期清理防火帶中的可燃物,利用防火帶有效阻礙火勢的擴大和蔓延[3-4]。
3.3 加大資金投入,更新防火設備
各地區的森林防火隊伍是最重要的防火實體,是滅火的中堅力量。加強防火專項資金投入,對于森林火情級別較高的地區,要建立一支防火設備先進的防火隊伍,實現消防設備和人員隊伍標準化,提高森林防火應急和實戰能力。對于森林火情級別較低的地區,可以適度降低防火人員隊伍的標準,但是要配備好基本防火設備,并及時更新。同時,加強對消防水池建設的投入。水是最基本、最實用的滅火物資,對環境無污染,應充分利用天然水資源,在林區附近合理布局進行蓄水,保證滅火的水資源供應。
4 參考文獻
[1] 王潔華.預防森林火災的有效途徑[J].現代農業科技,2009(11):101.
[2] 郭順炳.森林防火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中國林業經濟,2016(12):50-51.
[3] 陳圣東.黑龍江省森林防火現狀及火災控制策略[J].農林科技,2015(12):208.
[4] 張石林.淺談陸良縣龍海鄉森林防火工作現狀與對策[J].綠色科技,2015(4):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