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杉
[摘 要]傳統的教學元素,如聽寫,仿寫,列提綱,課前質疑和預習等,都是很扎實的語文素養與能力的訓練,如果在聽寫中讓學生在朗朗上口的書法口訣中,既學會了書寫與間架結構,又能夠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學生的愛國精神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豪感。
閱讀障礙的兒童,由于被忽視,被視作是學困生,所以很多時候都被忽視,本文將從多個方面闡述如何幫助學習困難兒童,提升學習的主動性以及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閱讀障礙;傳統文化元素;書寫法則 ;在情境中遷移;靈活運用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 “孩子提出的問題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認識周圍的東西也就愈多,在學校中越聰明,眼睛愈明,記憶力愈敏銳。要培養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給他思考。”
我擔任小學一線教師十年,在長期的一線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部分學生存在學習困難。這些學習困難的兒童,可能存在學習障礙,學習障礙的發生可能是由于遺傳因素等先天因素導致不同類型的學習障礙可能具有共同的遺傳基礎。兒童學習障礙主要包括兩種。與語文學習困難相關的學習障礙主要是閱讀困難(Reading Disability, RD),表現為兒童智力水平正常, 但其閱讀成績明顯低于同齡孩子應達到的水平。與數學學習困難相關的學習障礙主要是數學障礙(Mathematics Disabilities, MD),也被稱為發展性計算障礙(Developmental Dyscalculia)。
一、思維導圖的靈活運用,促進閱讀障礙兒童的學習興趣
(一)《語文課程標準》指導教學思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基于以上的指導,我在教學中引入了思維導圖與學習內容相結合,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和實效性,同時還能夠訓練學生有序性思維。
(二)思維導圖,增加學習的趣味性與實效性,降低閱讀困難的發生
在教授《科里亞的木匣》這篇課文時,學生對挖木匣——埋木匣——找木匣的過程,理解總是有一些偏差,于是我融入了思維導圖的教學,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我采用了教——扶——放的教學原則。
教:先找關鍵動詞:放、蓋、踩、撒;車頭是主要內容→車廂(動詞的有序性),學生再按照順序復述。
扶:第一次挖木匣
(1)方法:找主內→學生自己說:火車頭填“第一次挖木匣”
思考,按照剛才的方法,按順序應在車廂上分別填什么?
總結:走十步、年齡小、挖、沒找到
(2)副板書:第一次挖木匣,走十步、年齡小、挖、沒找到。
放:方法:找主內→火車頭填(第二次挖木匣)
按順序、有條理、有邏輯,應在車廂上分別填什么?
總結:量五步、年齡大、挖、找到
副板書:第二次挖木匣 量五步、年齡大、挖、找到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運用,提高了概括和理解能力,同時增加了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和思考的主體。對于閱讀障礙的兒童,可以通過前面多樣的表達形式,提升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圖文結合,增加理解的深度。
二、課堂聽寫融入字理演化,豐富學生素養,縮小閱讀障礙兒童與普通兒童差距
傳統的教學元素,如聽寫,仿寫等,都是很扎實的語文素養與能力的訓練,在聽寫中注意運用《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讓學生在朗朗上口的書法口訣中,既學會了書寫與間架結構,又能夠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學生的愛國精神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豪感。
(一)學生運用間架結構法則,降低閱讀障礙兒童的書寫難度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出現了一個小亮點,那就是孩子們在評價小伙伴寫字的時候,能夠根據《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比如評價嫩字的時候,說出了“三合者中間務正”。在訂正自己寫字的時候,能夠發現自己寫的“醒”字沒有做到“讓右者右伸左縮”。
三、注重漢字的教學,訓練閱讀障礙兒童表達有方法
(一)以《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學為例
學生懂得分享,包容閱讀障礙同學的劣勢。本節課的反饋環節的亮點是:老師出示學閱讀障礙兒童書寫的生字,評價的學生在反饋的時候,首先肯定了他書寫的間架結構,同時有一句語言深深的震撼了我們,她說:“我們班的這個同學,寫的字一個比一個有進步;你看他第一個字寫的上大下小,第二個字就能關注和修了占格的錯誤,第三個字寫的就很端正,美觀。”在場的所有同學不約而同的給他們以熱烈的掌聲。這就是可以看出同學們能夠真心的欣賞別人,也是我平時潛移默化育德點的滲透。
(二)書法元素的巧妙引入
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運用學生接受的方法,深入淺出的讓學生理解間架結構的意思。學生可以根據情況運用《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法則中的“橫擔者中畫宜長”、“讓右者右伸左縮”等規律,朗朗上口,已經融入了學生的生活中,學生學習效果好。學生會自主將生字分類,并且套用書法口訣來說。
四、注意知識點的外延和銜接的問題,時刻關注閱讀障礙兒童的提升點
在傳統的教學中,仿寫句子環節是課堂最出彩的地方,也是老師授課的亮點。在以前的教學中,我也很注重孩子的仿寫,但是往往忽略了為什么要寫?這其中包括了什么訓練點?
在《花鐘》的教學中,在教授學生寫作的時候,我猛然發現:有一點應該加強,那就是應該給學生指出在什么時候可以仿照《花鐘》來描寫花朵的特點。這個點如果沒有說清楚,孩子就會盲目的生搬硬套,比如:我引導閱讀障礙兒童在描寫場面熱鬧的時候,學生可能想到了,一進學校大門,就有一個大花壇,學生很容易接受,并且仿照《花鐘》中描寫花朵的樣子來寫。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教學元素,樸實而實用,時代在發展,知識在進步,在新型教學中的靈活運用傳統教學元素至關重要,通過思維導圖、課前調研、聽寫、仿寫等環節,突出了傳統教學元素在語文課中的運用,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目的性、針對性、參照性和情境性等特點,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不斷成長,活學活用知識,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讓傳統文化在教學中運用得更加自如,更加靈活,更加廣泛。
參考文獻:
[1] 林歐, 王正科, 孟祥芝. 漢語發展性閱讀障礙兒童的視知覺學習[J]. 心理學報, 2013, 45(7):762-772.
[2] 吳漢榮. 兒童學習障礙的預防及矯治[J]. 中國學校衛生, 2003, 24(5):42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