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政
摘要 黃山市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性城市,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意義重大。本文立足于黃山市經濟資源分析基礎,探索綠色經濟發展路徑,包括探索黃山市域生態價值計量研究、做好綠色(生態)資源價值評估,充分發揮好旅游業支柱地位、實現旅游發展升級與突破,促進生態資源轉化為財富之生態農業發展,促進徽州文化資源轉化為財富增長之文化產業發展,加快培育發展徽州特色區域性中藥材市場,以紅茶市場交易指數開發為先導、做強茶葉產業6個方面,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 綠色經濟;資源;問題;發展路徑;安徽黃山
中圖分類號 F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1-0257-02
黃山市面積僅9 807 km2,但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具有示范性。鋪開黃山市大地的卷軸,圍繞大黃山國家公園建設構思,以黃山峻峰為筆,以新安江為墨,塑形黃山市成為中國生態文明的典范。近年來,黃山風景區獲得全球環境基金(GEF)生態保護支持項目,新安江水環境保護探索生態補償機制列入國務院生態建設戰略支持項目,大黃山國家公園建設列入國家重點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改革規劃項目[1-3]。因此,為使黃山生態文明建設示范性彰顯與引領,進行綠色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與實施意義重大。
1 經濟發展資源
黃山市綠色資源可概括為“生態+自然風光+徽文化”,該資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屬于獨享性資源,是黃山市的核心競爭力資源。
1.1 生態資源
截至2017年,黃山市森林覆蓋率達82.9%,2017年優良天氣比例為98.2%,各斷面(點位)水質監測指標年均值達到或優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水質,主要湖庫水質均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標準,水質狀況優。全市各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良好,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新安江流域、長江流域及湖庫總體水質狀況為優。黃山市生態狀況可概括為綠水青山,正如孟浩然詩云:“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1.2 自然風光資源
黃山冠倫五岳,所謂“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城鄉處處是風光,黃山(徽州)大地被郁達夫贊譽為具有“東方瑞士”神韻。這片土地上是藍天白云,干凈精致是無與倫比的,是詩化的田園。黃山市域無處不風光,正如李白詩云“人行明鏡中,鳥渡屏風里”。
1.3 徽州文化資源
1.3.1 文化底蘊深厚。黃山市前身為徽州,而徽州是程朱理學創造者與杰出代表者的故土,理學作為宋代以后中國儒學發展新階段,成為了徽州文化的底色,最終徽州代表中原文化主流,被美譽為“東南鄒魯”。理學作為哲學或人學層次之學,是徽州精神之“鈣”,它影響甚至決定了徽州千年來的社會發展態勢,讓徽州形成特色鮮明的區域社會形態,徽州文化最終確立為中國區域文化體系,并形成了地域文化之學術體系,稱為“徽學”,比美于“藏學”和“敦煌學”,成為中國三大地域文化學之一,且是中原文化傳承之唯一。
1.3.2 文化傳承完整。徽州人以“徽駱駝”精神耕耘于各領域,締造了博大精深、內容豐富的徽州文化,并系統地予以傳承。一是20世紀50年代“徽州文書”問世,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第五大發現”,可比美于甲骨文的發現。二是徽州古村落活態普遍。目前黃山市保存較完整的徽州古村落中1 000年以上的超過100個,西遞宏村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已經享譽世界。徽州每個村落都是一本活歷史書,徽州地區是中國傳統文化區域性傳承最完整的地區。
1.3.3 黃山(徽州)“非遺”眾多。近年來,黃山市開展了系統的非遺整理與保護,大量非物質遺產被國家和省政府列入保護項目,如儺戲、目蓮戲、徽州盆景技藝,尤其是諸如徽州祭祀這類集百姓生活、社會治理、鄉愁寄寓和德行美育于一體的“非遺”弘揚,產生了極大的社會性影響。再如《舌尖上的中國》已經拍攝了3部,每一部都有黃山(徽州)美食“非遺”代表。
2 存在的關鍵問題
黃山市經濟發展問題,按照百姓通俗說法是“捧著金飯碗討飯”問題,按照社會經濟學表述是“非洲發展困境”問題,即“有資源沒有財富”。因此,黃山市經濟發展的實質問題就是資源向財富良性轉化的問題,即經濟發展思路和發展路徑問題。
現代經濟學是解決經濟資源匱乏問題的理論,運用市場機制的激勵性高效率地解決資源稀缺配置問題,即通常所說的資源帕累托效率問題[4]。據此邏輯推理:資源匱乏運用經濟學市場機制作用能最優化或最大化實現財富增長,如若資源豐富,實現財富增長自然更快更好。這其實存在著現代經濟學的一個思維陷阱,即誤導人們認為有經濟資源就能發展經濟(創造財富)。比如,人們都知道黃山市有豐富的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如黃山、西遞宏村等令人羨慕的旅游發展資源,故而許多非黃山市人士都會直觀地判斷黃山市是比較富裕的,但實則不然。
關于黃山市的經濟發展方式,如果把溫州市和黃山市進行比較,了解“溫州模式”則可以豁然開朗。溫州市是我國市場經濟發育發展的標本,模式典型表現為“無資源,有思路,就有活路(發展)”。因此,黃山市綠色經濟發展關鍵所在是缺乏發展思路與發展路徑。
3 發展路徑
3.1 重視黃山市域生態價值計量研究,做好綠色(生態)資源價值評估
黃山市生態環境良好,目前常使用山清水秀、空氣新鮮等描述性語言或用森林覆蓋率概括性數據表示。但作為生態資源,沒有經濟核算性指標數據則難以形成價值性評估。因此,要重視在綠色GDP核算框架下開展黃山市生態價值的評估研究,選擇或開發針對黃山市生態價值評估的有效方法或工具,如基于費用—效益分析法下的相關度量方法,即市場價值法、資產價值法等。建立黃山市生態效益科學價值評估體系,可以為生態建設投資提供指導,為精準生態補償提供指南,為生態建設成效評價提供依據。
3.2 充分發揮好旅游業支柱作用,實現旅游發展升級與突破
旅游業實現1.0升級2.0甚至3.0,有效解決旅游發展中產業鏈與增值點問題。即“天下黃山”品牌吸引力如何轉化為“富裕黃山”創造力,其關鍵就在于旅游產業鏈的完善。
3.2.1 重視對旅游產業鏈發展的研究工作。黃山市旅游發展產業鏈缺乏科學設計與評價,旅游發展處于粗糙階段,因而要研究如何使黃山旅游發展不單純依賴門票效益。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或地區僅靠門票能做強并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業項目,以美國迪斯尼和六旗山為代表的人工創意旅游項目是如此,更何況是自然或先人留下的旅游資源,應適時降低或取消門票。同時需要科學論證旅客門票“負溢出效應”問題,這是消費心理學問題,類似消費研究成果表明,降低一定比例門票收費會帶動增值消費。杭州西湖旅游取消門票后的旅游業增值效應已經成為經典案例。
3.2.2 實現黃山旅游產業鏈升級目標。重視旅游門票經濟效應研究,實現產業鏈增值。旅游產業鏈增值的關鍵如下:一是游客“住得下,吃得好”,即重視服務品質提升;二是游客“帶得走”,即重視特色禮品與創意紀念品開發(旅游2.0版本);三是游客“回得頭”,將徽文化示范價值升華為中國傳統文化情懷下的精神家園,讓黃山(徽州)旅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體驗的選擇,類似西方度假生活方式選擇(旅游3.0版本)。旅游產業升級需要發揮資源優勢的創新業態,如發揮森林生態資源開展森林旅游,發揮以徽商為代表的征程徽州古道資源開展休閑與健身旅游等,都是成長性業態。
3.3 生態資源轉化為財富之生態農業發展
黃山市生態農業是旅游產業鏈發展的關鍵一環。游客到黃山旅游一般都想品嘗徽菜和徽州小吃。要轉變與門票旅游相類似的劣質旅游餐飲的想法與做法。圍繞2個目標做好“吃”的文章:一是“吃”地道味,即地方特色食材;二是“品”特色情,即徽州食品風情。從《舌尖上的中國》可知美食是有地圖的,真正的美食是“天時地利人技”的產物,即真正的美食具有地域限制性。因此,要發揮徽州美食的旅游價值,需要黃山生態農業發展的配合。
2017年黃山市游客量達到5 500萬人次。黃山市如果結合生態農產品為游客提供優質特色美食則市場潛力巨大,生態農產品增值空間非常大。這既可提升旅游產業鏈品質,又可刺激旅游人數增加,從而實現旅游產業和生態農業的良性互動發展。最終結果是生態資源有效地轉化為財富,有利于解決黃山市經濟可持續發展機制問題。生態農業是一個體系化發展概念,黃山市應因地制宜地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如冷水魚和清水魚養殖產業;同時發揮森林覆蓋率高的資源優勢開發林下經濟業態,如菌養殖與中藥村培育等。
3.4 徽州文化資源轉化為財富增長之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旅游作為文化產業發展是黃山市經濟發展戰略與戰術的關鍵。由于旅游發展的強勢性和經濟效益的直接性,在實際工作中存在嚴重的文化旅游與旅游文化混淆的現象,要引起高度重視。要加大文化旅游研究與財政支持投入,切忌以旅游文化替代或包裝文化旅游現象,因其實質是弱化文化產業發展,降低徽州文化資源轉化為財富增長的優勢。因此,強調文化旅游的屬性是文化產業,即文化是靈魂、旅游是肉體。豐富的徽文化可以發展文化旅游,其關鍵是如何發展。如現在比較風行的民宿旅游業態,到底是文化旅游還是旅游文化,要根據其運營模式來判斷。若把民宿做成一種生活態度分享,且是溫暖的,則是文化旅游;若把民宿做成匆匆過客的客店,提供簡易客棧式食宿,游客僅走過看過,則是旅游文化。做民宿的態度決定高度、內容決定厚度、模式決定長度。因此,發展徽文化旅游第一層次是銷售文化產品(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第二層次是提供文化體驗,第三層次是推廣一種自由自在且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如目前比較熱議的“田園綜合體”模式)。
3.5 培育發展黃山(徽州)特色區域性中藥材市場
中醫學醫療與保健價值正隨著“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的“中國自信”快速增值,2017年中國“雙一流”大學建設方案重視中醫藥學科專業,4所中醫科(藥)大學紛紛入選就是強勁信號。而黃山市發展區域性特色中醫藥村市場優勢明顯,擁有新安醫學的理論支撐、生態優勢的藥材品質及旅游發展的市場動力,發展定位為“種好藥材,賣好藥品,做好健康”。
3.6 以紅茶市場交易指數開發為先導,做強茶葉產業
2016年黃山市被授予“中國名茶之都”稱號。無論是權威機構的中國十大名茶評選還是八大名茶評選,黃山市“祁門紅茶”和“黃山毛峰”都榜上有名。因此,茶葉產業無疑應該成為黃山市綠色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為此,要以地理標準保護為前提,加強黃山市茶葉品牌管理與品質提升,同時發揮好2016年“太平猴魁茶”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獲批的機會,提升品牌價值;圍繞祁門紅茶和黃山毛峰兩大國家級品牌優勢,打造全國性茶葉交易中心;編制發布中國茶葉市場交易指數,引領全國,及時了解大區域茶葉市場交易行情,發揮一定的價格形成或發現作用。
4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EB/OL].(2015-09-21)[2018-02-24].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941157.htm.
[2] 省委、省政府印發《安徽省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施方案》[EB/OL].(2016-03-11)[2018-02-24].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6/03/11/007256443_01.shtml.
[3] 關于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名單(第一批)的公示[EB/OL].(2014-06-05)[2018-02-24].http://www.gov.cn/xinwen/2014-06/05/content_2
694273.htm.
[4] 錢爭鳴,劉曉晨.中國綠色經濟效率的區域差異與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7):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