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愿景
立足2020年
到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展望2035年
至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夢圓2050年
在2035年基礎上,各項發展指標全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譜寫更美好的上海篇章
科技創新空間
推動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依托中科院等科研機構、上海科技大學等高校集聚優勢,集聚全球頂尖創新人才,集聚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和科研機構,集聚科技型企業和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建成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和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綜合性科學研究試驗基地,形成上海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區域。促進創新功能與城市功能互動發展,形成融合科技、商務、文化等功能的復合型科技商務社區。結合城市更新和工業用地轉型,發展規模適宜的嵌入式創新空間,為小微科創企業提供多樣化的成長空間。
科技制度環境
堅持市場導向,探索建立適應創新需求的政府管理制度,建立科技成果轉化、技術產權交易、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協同的制度。建立尊重知識、尊重創新、讓創新主體獲益的創新收益分配制度。完善創新投融資體系,強化金融財稅政策支持。建立積極靈活的創新人才發展制度。
科技創新能力
發揮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制度創新優勢,集聚全球創新資源,全面提高上海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水平,建成與我國經濟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相匹配、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18年后的上海會是什么樣?2018年1月4日,《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正式公布,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務院共批復的第3個上海市總體規劃。最新版的上海總規規劃期限為2017-2035 年,近期至2020 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規劃提出,城市發展要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嚴守土地、人口、環境、安全四條底線,實現內涵發展和彈性適應,探索超大城市睿智發展的轉型路徑。同時,也要致力于構建更加開放協調的發展格局,呈現“全球互聯、區域協同”的規劃視野。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創新引領城市功能轉型, 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培育科技創新策源力、繁榮文化影響力、保障先進制造業實力,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持續提升國際門戶樞紐地位,提高國際國內兩個扇面的服務輻射能力,促進城市產業向高端化、服務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發展,建設更具活力的繁榮創新之城。
進一步挖掘“開放、規則、精致、時尚”的海派文化內涵,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留住城市記憶,實施“文化+”發展戰略,激發城市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提升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吸引力。
TOD 發展導向
聚焦開放式街區,建設TOD 社區,構建高密度、小尺度的街道網絡和完整的低碳步行網絡。依托軌道交通站點和公交換乘站,綜合設置社區行政管理、文體教育、康體醫療、福利關懷、商業服務網點等公共設施。圍繞社區公交站點,完善慢行接駁通道和“B+R”設施,發展共享自行車系統。次干路、支路的規劃設計遵循慢行優先的路權分配原則,增加慢行空間,強化公共設施之間人性化慢行通道的連通性。推廣穩靜化交通措施,形成低速、低噪的交通環境。
上海新總規首提“彈性適應”
完善多情景規劃策略:應對未來經濟發展和人口變化的不確定性,調控人口與用地規模的匹配關系,形成多情景應對方案,為未來城市空間發展預留規劃彈性。
建立空間留白機制:遠近結合、留有余地,為未來發展留足稀缺資源和戰略空間,針對不可預期的重大事件和重大項目做好應對準備,提高空間的包容性。以機動指標預留的方式保障區域性重要通道、重大基礎設施實施。結合市域功能布局調整,進行戰略空間留白,明確對戰略預留區的規劃引導。針對人口變化的不同情景,調控土地使用供需關系,進行時序計劃調控。
創新功能布局彈性模式:強化多中心網絡化的空間發展格局,采用分布式、單元化空間布局,適應城市功能的多樣化,同時應對重大技術變革對城市空間結構和土地利用的影響。
構建動態調整機制:運用信息技術和大數據平臺,建立“實施-監測-評估-維護”機制,根據城鄉發展關鍵指標的變動,及時調整規劃策略,增強規劃的適應性。
錨固國土生態基本格局,保護市域水、田、林相互融合的生態基底,建設多層次、成網絡、功能復合的生態空間體系;加強環境保護和整治,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治理大氣、水、土壤、固廢等污染。
擴大生態空間
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突出生態文明建設。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擴大生態用地規模。積極調整生態用地結構,增加森林面積、提升生態服務價值。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構建自然保護體系,確保自然保護區面積只增不減。實施濱江沿海、產業用地與環境敏感型基礎設施周邊、生態網絡空間內的林地建設,加強農田林網、沿路及濱河林地建設,充分發揮林地生態調節保障功能。在生產、生活空間中形成彈性、友好的生態分隔。
城鎮景觀風貌
標識地區
線性界面
城市肌理
制訂總體城市設計導則,加強城市主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區中心、交通樞紐與門戶地區、歷史文化風貌區、歷史文化名鎮與名村、重要道路及河流沿線地區的城市設計,塑造兼具國際都會感和文化地域性的城鎮特色風貌。主城區為集中展現國際大都市多元文化和諧包容城市形象的都會風貌區。針對新城、新市鎮以及其他重點地區開展城市設計指引。通過地標設計、界面控制,加強城市景觀風貌的秩序感,通過分區引導增加城市景觀風貌的豐富度。
農業空間
農業空間內堅持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促進永久基本農田集中成片,以農用地多功能利用促進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推進低效工業用地和農村宅基地減量。在嚴守建設用地總規模的前提下,安排其他建設用地僅用于交通市政設施、特殊用地、農村民生項目和曠地型旅游設施。其他建設用地區內不得新增居住和工業項目,以曠野型開發為導向,嚴格控制開發建設強度和高度。
“五量調控”深化完善“總量鎖定、增量遞減、存量優化、流量增效、質量提高”的土地利用空間管控政策的內涵和具體舉措。
“四線”管控
以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城市開發邊界、文化保護控制線作為空間管控的核心手段,明確“四線”劃定成果納入各級法定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