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12月啟動河北省督察試點以來,中央環保督察兩年實現了對全國31個省(區、市)督察全覆蓋。接下來,如何持續保持環保督察壓力,進一步完善制度和措施,使之實現制度化、常態化運行,避免各地出現事后反彈,是一個嚴峻的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各地要以督察整改為契機,切實在環保上找不足、挖病灶、補短板,以實際行動迎接第八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
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向海南省反饋督察時狠批當地房地產行業對當地生態的破壞:“財政過分依賴房地產,房地產企業指到哪兒,政府規劃跟到哪兒,鼓了錢袋,毀了生態”。事實上,幾輪督察反饋意見都直指地方黨委和政府的發展理念、環保意識。各地必須把生態底線當作政治紅線,把治污的過程化為堅決告別“黑色增長”的過程,堅決調整產業結構,堅決淘汰落后產能,為先進產能騰出市場空間和資源空間。要堅決杜絕環境保護為發展“讓路”的問題,嚴肅問責為污染項目“鋪路”的問題,更要嚴厲查處一些主管部門的環保造假問題,切實落實“一崗雙責”,擔好該擔的責,“扛”好該干的活。
要按照“整改目標明確可達、整改措施科學可行、整改責任落地落實、整改時限合理合規”的要求,科學合理制定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的整改方案。“整改目標”能量化的應量化,并充分考慮可達性;“整改措施”要具體明確,并充分考慮可行性和有效性;“整改時限”要實事求是,有明確時限要求的應按規定執行,其余的要考慮工程建設、質量改善等綜合因素,合理確定整改時限。要嚴格落實整改“銷號制”和按月“交賬制”,實施“三項清單”制度,對已完成整改任務的,要加強行政執法后督察,切實做到“問題不查清不放過、整改不到位不放過、群眾不滿意不放過”,對未完成整改任務的,明確責任,明確時限,做到整改一件、驗收一件、銷號一件。
客觀而言,大面積的環境治理必然導致企業的關停并轉,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民眾生活。但是,這恰恰表明,地方政府要推動環境綜合治理上一個新臺階,當務之急是消除“環保督察減少財政收入”的恐懼癥,總體規劃產業迭代,實施精細化管理。中央環保督察并不是財政收入增速下降的推動因素。相反,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環保督察執法的常態化具有規范效應,可以增加稅基,提高市場集中度,改善優質大企業盈利能力,拉動工業環保投資需求,進而增加財政收入。
針對“環保督察問責雷聲大、雨點小,問責情況公開不足”的問題,一方面要督促地方加大典型案例公開力度,另一方面要嚴格落實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堅持依法依規、客觀公正、科學認定、權責一致、終身追究的原則。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對違背科學發展要求、造成生態環境和資源嚴重破壞的,責任人不論是否已調離、輪崗、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須嚴格追責。
對不符合產業政策、發展規劃、污染物無法達標排放或污染治理設施不具有提升改造價值的,要堅定不移、一家不漏地依法依規迅速關停,做到斷水斷電斷氣,清原料、清設備、清產品“三斷三清”,對符合產業政策、發展規劃、建設污染治理設施或污染治理設施提升改造后能夠達標排放的企業,要求完備手續、污染物達標排放。引導“三高”企業向綠色、可持續方向發展,讓產能過剩的傳統型企業參與到供給側改革的浪潮中,順利實現轉型。
部署建立以工業企業單位資源產出績效為核心的綜合評價機制,激勵企業提質增效,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引導和推進工業經濟更高層次發展。著眼于提高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要突出“畝產論英雄”,具體應包括畝均稅收、畝均銷售收入、單位電耗稅收、單位能耗稅收、單位主要污染物稅收等核心指標,引導企業集約高效發展,推動要素資源向高效益、高產出、高技術、高成長性企業集聚。
黨委和政府權、責不對稱,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環境治理的進一步推進。要保住和換回綠水青山,需要牢牢抓住地方黨委和政府特別是省級黨委和政府這個“牛鼻子”,從頂層設計的角度,讓黨政協同發力。強化地方黨委和政府保護本地生態環境的第一責任,自上而下推動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以及責任追究,做到“查事又查人”“對事更對人”,構建從“環保督察”到“環境監管執法”再到“企業單位”的壓力傳導機制,形成“有權必有責,有權受監督,失職要問責,違法要追究”的環境治理新格局。
只要違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企業就有數據造假的動力。一方面,要做好減法,通過技術手段等降低企業環保設備運行的經濟成本,提升企業的環保自覺性;另一方面,要做好加法,大力提高企業違法的法律成本和投機成本,嚴格執行“按日計罰”制度、進一步明確污染環境罪的定罪量刑具體標準、改進多部門聯動機制等,做到違法必懲,對造假行為起到巨大震懾作用。在加大處罰力度的同時,完善環境信用制度,將環保造假企業列入失信黑名單,在金融、信貸等方面予以限制。
環保部2018年將對第一輪督察開展“回頭看”,各地也要先行一步開展“回頭看”,看實情,督落實。緊盯信訪事項“回頭看”,確保問題不反彈。對照問題清單“回頭看”,確保隱患不擱置。強化督查問責“回頭看”,確保責任不落空。緊盯問題,壓實責任,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任務,針對重點地區大氣污染、重點城市黑臭水體污染,以及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突出環境問題,組織開展機動式、點穴式專項督察,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強大助力。
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思路,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和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生態文明法律體系。堅決落實“誰污染,誰賠償;誰破壞,誰修復”,可由政府對污染企業提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加快落實生態環境損害的修復和賠償制度,讓以身試法肆意治污者“傾家蕩產”。
(本政策報告全文5000字,見領導決策信息延伸高端智庫產品—《大參考》2018年·卷1,由團結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