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娟 吳明華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南京 210029)
卒中后認知障礙(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是指卒中事件后6個月內出現的達到認知障礙診斷標準的一系列綜合征[1]。作為卒中后的常見表現,PSCI極大影響了患者的生存時間和生活質量。缺血性卒中后認知障礙在中醫學中未有明確的對應病名,通常根據其記憶力下降、言語表達困難、理解力障礙、反應遲鈍等臨床表現,將其歸為“中風”“健忘”“癡呆”等疾病范疇。主要病機責之于肝腎虧虛,肝陽上亢,氣血逆亂,發為中風;氣血失調,瘀滯腦絡,神明失養,附加肝火內擾,灼液成痰,痰蒙清竅,神明失用,發為癡呆?;谏鲜霾C理論指導,筆者應用多奈哌齊聯合自擬中藥方通腦飲治療缺血性卒中后認知障礙4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為江蘇省中醫院神經內科2017年3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共80例,遵循隨機原則分為2組。治療組40例: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齡(68.35±9.76)歲;平均BMI(23.05±2.28)kg/m2;平均教育年限(9.22±4.42)年;合并吸煙史者25例,飲酒史者15例;有高血壓病28例,糖尿病16例,高脂血癥3例。對照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齡(70.35±9.75)歲;平均BMI(23.80±2.33)kg/m2;平均教育年限(7.80±4.64)年;合并吸煙史者17例,飲酒史者15例;有高血壓病29例,糖尿病25例,高脂血癥1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缺血性卒中診斷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2]中的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I證實。卒中后認知障礙診斷參照2017年《卒中后認知障礙管理專家共識》[1]中擬定的PSCI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199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診協作組制定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3]。
1.3 納入標準 符合缺血性卒中中西醫診斷標準;符合PSCI診斷標準;認知功能障礙,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評分:文盲≤17分,小學≤20分,初中及以上≤24分;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26分(教育年限<12年加1分);既往無精神病史;無溶栓指征,或有溶栓指征,家屬或患者不接受溶栓者;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配合治療者。
1.4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心功能不全、肝腎功能障礙、嚴重糖尿病等疾病者;或有嚴重的腦梗死并發癥如明顯意識障礙、失語、繼發性癲癇、肺部感染等;有抑郁癥、精神類疾病等不能完成神經心理學檢查者;患者或家屬未簽署知情同意書或不能積極配合治療者;對兩種或以上藥物或食物過敏者;近一個月內使用任何可能影響認知功能的藥物或參加過其他藥物臨床試驗的患者。
2.1 對照組 在腦梗死常規治療(包括降壓、控制血糖、調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基礎上,給予多奈哌齊(商品名:安理申,商家:衛材藥業有限公司)口服,每晚5mg。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服用中藥通腦飲。方藥組成:制南星10g,川芎10g,天麻10g,鉤藤30g(后下),九節菖蒲10g,水蛭5g,僵蠶10g,紅景天15g。每日1劑,水煎取300mL,分早晚2次口服。
2組療程均為3個月,分別于治療14d、3個月時為觀察時點,進行療效觀察。
3.1 觀察指標 (1)臨床癥狀體征情況:通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神經功能缺失情況,通過改良Rankin量表(MRS)、Barthel指數(BI)評估運動及日常生活能力;通過MMSE評分評估認知功能,通過中醫證候量表評估中醫癥狀改善狀況。上述指標分別于治療前、治療第14天、3個月為療效觀查點,比較2組治療前后上述量表的評分來評價臨床療效。(2)實驗室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后檢測血、尿、糞常規、凝血、肝腎功能等安全性指標。
3.2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1.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3.3 治療結果
3.3.1 2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s) 分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s) 分
組別 入院時 治療14d 治療3個月治療組 3.72±2.66 2.20±1.71 1.20±0.82對照組 4.97±3.79 3.05±2.74 2.42±2.31 P值 0.92 0.10 0.03
3.3.2 2組治療前后MR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MRS評分比較(±s) 級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MRS評分比較(±s) 級
組別 入院時 治療14d 治療3個月治療組 2.57±1.19 1.92±1.11 1.02±0.94對照組 2.85±1.21 2.02±1.20 1.60±1.23 P值 0.31 0.70 0.02
3.3.3 2組治療前后BI指數比較 見表3。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BI指數比較(±s) 分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BI指數比較(±s) 分
組別 入院時 治療14d 治療3個月治療組 66.00±24.96 76.62±18.41 88.50±9.07對照組 58.87±26.71 71.50±24.21 79.75±23.39 P值 0.22 0.29 0.03
3.3.4 2組治療前后MMSE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MMSE評分比較(±s) 分

表4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MMSE評分比較(±s) 分
組別 入院時 治療14d 治療3個月治療組 17.65±4.03 20.52±2.93 22.77±1.94對照組 17.00±4.05 19.67±3.68 20.97±3.33 P值 0.47 0.25 <0.01
3.3.5 2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5。
表5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 分

表5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 分
組別 入院時 治療14d 治療3個月治療組 7.70±3.85 4.70±2.62 2.50±1.63對照組 7.95±3.95 5.47±2.95 4.05±2.30 P值 0.77 0.21 <0.01
3.3.6 安全性指標 治療期間,2組各安全指標(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隱血、肝腎功能)檢測均未見明顯異常。
腦卒中是目前中國首位致殘/致死性疾病[4],有研究表明,76%的腦卒中患者會發生認知功能障礙[5],并且和卒中后非癡呆患者相比,卒中后癡呆患者具有更高的病死率[6]。因此,對卒中后認知障礙的早期篩查和干預十分重要。近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中醫藥治療認知障礙的療效也得到了臨床的驗證。有研究發現蟲類中藥治療血管性認知功能損害療效較好[7]。有學者分析了治療癡呆的用藥,發現使用頻率較高的藥物依次為:遠志、銀杏、石菖蒲、人參、淫羊藿;常用的復方有:開心散類方、當歸芍藥散、清心開竅方、生慧湯、歸脾湯等[8]。益智活血湯、補腎益智顆粒、加味五子衍宗顆粒、天地精丸等經驗方及中成藥治療輕度認知障礙的療效也得到了臨床驗證[9-12]。
本研究選方通腦飲是江蘇省中醫院神經內科的經驗方,由滌痰湯、通竅活血湯、天麻鉤藤飲及蟲類藥加減組方而成。方中以川芎行氣活血化瘀,制南星燥濕化痰,祛風定驚,兩者配伍為君以活血化瘀、祛風化痰;以天麻、鉤藤合用為臣,共奏平肝潛陽、息風止痙之功;佐以九節菖蒲化痰開竅,紅景天益智養心,水蛭、僵蠶等蟲類藥搜風通絡、破血逐瘀、化痰散結。本方痰瘀共治,標本兼顧,共奏平肝潛陽、化痰祛風通絡、活血化瘀通竅之效,以復暢腦絡,恢復神明。
本研究結果表明,中西藥聯用治療缺血性卒中后認知障礙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且長期療效優于短期療效。通腦飲不僅可有助改善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癥狀,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對卒中后認知障礙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然而本研究樣本量少,來源單一,數據缺乏普遍性,認知功能的療效評價僅通過MMSE來評價,涉及認知域過于單一,未能全面反映認知功能的改善情況。故在以后的繼續研究中,上述不足之處還需得到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