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韓國特派記者 馬菲 本報記者 李司坤 ●張靜

“韓國制造業開始步入衰老。”韓國《中央日報》14日報道稱,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韓國制造業總生產率的增長率從1995至2000年間的7.3%降至2010至2013年間的3.1%。過去20年間,韓國新生企業不僅在整體制造業企業中所占比重下降,其對經濟的貢獻率也下滑,這已經成為韓國制造業由盛而衰的主要原因。
業績不佳疊加雇傭危機
韓媒報道稱,制造業停滯已成為韓國的長期趨勢,目前韓國制造業開工率已連續6年下滑,還面臨著美國上調美元利率、貿易戰爭和供應過剩等各種挑戰。汽車、造船、鋼鐵等各種制造業領域幾乎都陷入了結構性危機。
韓國汽車產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現代汽車公司去年共出口96.3983萬輛汽車,比2012年減少22.4%,8年來出口量首次低于100萬輛。由于汽車產業創造的就業崗位遠多于電氣電子等其他產業,一旦該行業出現動搖,失業問題將十分嚴重。韓國造船界近日有消息稱,三家大型造船公司今年下半年裁員的規模將超過3000人。據預測,現代重工與三星重工今年上半年將分別有2995億韓元和1483億韓元的經營赤字。
韓國制造業的“鐵銹地帶”——全羅北道的群山、慶尚南道的巨濟等6座沿海城市曾是汽車、造船產業基地,為拉動出口作出過重大貢獻并提供大量工作崗位,但由于企業經營革新失敗和強硬工會抗議導致錯失結構調整的時機,如今淪為雇傭危機地區。
目前主導韓國出口增加的產業多不具備大規模就業帶動效果,并且以設備投資為主。半導體、一般器械、石油化工、石油產品、鋼鐵、電腦等帶動出口增長的六大主力產業在韓國整體出口額中所占比例高達52.9%,其中半導體所占比重更是從去年的17%大幅增加到今年的20.5%。
韓國《中央日報》報道稱,經合組織OECD發布的韓國景氣先行指數已經連續15個月呈下降趨勢,韓國經濟完全處于“收縮階段”。在出口中,如果半導體產業出問題出口將迅速惡化。
新生代企業動力不足
不僅是傳統制造業,為韓國經濟整體注入活力的新生制造企業的作用也在逐漸減弱。韓國開發研究院“KDI”13日發布的《制造業新生企業發展動力作用減小與啟示》的報告顯示,以2014年為標準,從業人員數量10人以上、經營5年以下的新生企業在韓國制造業企業所占比重為28%,連續20年下滑(1995年該比例為51%)。同一時間段,在新生制造業企業工作的員工數則從制造業總體員工數的28%下滑至18%。新生企業對制造業總生產率的貢獻度正在下降,從1995年至 2000年的3.8%,跌至2010年至2013年的1.5%。韓國制造業的總生產率的增長率在這一時期也從7.3%降至3.1%。
報告分析認為,新生企業作為經濟增長動力的作用也在逐漸萎縮。尤其是在信息通信(IT)等尖端技術制造業領域,新生企業的生產率增長的貢獻度從1995年至2000年的1.3%降低至2010年至2015年的0.2%。
“韓國產業衰落是必然”
對于韓國制造業近期遭遇的問題,KDI金民浩研究員認為,隨著新生制造業因素持續減少,韓國制造業正在“老齡化”,甚至逐步陷入停滯狀態,是韓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危險信號。報告建議,政府有必要審視此前的扶持政策是否奏效,首先,比起援助具體企業和行業,政府應該減少體制和機制障礙。第二,支持革新企業的選定標準應聽取民間意見。第三,應選擇第三方機構對政府扶持先進新生制造業企業的結果進行公正評價。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康榮平1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韓國的制造業衰落是一個必然。韓國相關產業跟中國都是競爭關系,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中國的“群狼”都在往上走,韓國原來的優勢正在被消磨。在市場方面,韓國的國內市場太小,主要依賴美國、中國等幾個大市場,但這兩年跟中國又在政治上有分歧,在中國大市場走下坡路加快了它的衰退。
康榮平表示,雖然中韓兩國存在許多同領域的產業,但韓國制造業的問題并不一定會在中國企業身上重演。康榮平認為,中國和韓國間最大差異在于中國國內市場的規模巨大。“韓國出現的問題,中國不敢說絕對不能出現,但出現的可能性要低很多。一般說來你有多大的市場,你才能培養出多大的企業。高度靠外國市場,到時候人家跟你較起勁來,你就沒有辦法。”▲
環球時報201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