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豐
一年一度“八一五”。73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二戰期間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國家,將這一天稱為日本的“戰敗日”。73年來,日本則一直把這一天稱為“終戰日”。兩種稱呼,不僅僅是文字的不同,更彰顯出兩種不同的歷史觀,或者叫“戰爭責任觀”。
從戰后日本的歷史上看,今年的“八一五”并不“逢十”,應該不算是值得重要紀念的年頭。但是,事實并非如此。由于明仁天皇已經宣布將于明年4月退位,因此今年將是明仁天皇在位30年期間最后一次在東京武道館參加“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這也是日本一個朝代結束的重要標志。
從1868年推翻江戶幕府以來,日本掀開了近現代史的篇章,迄今為止,經歷了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四位天皇在位的不同歷史朝代。相比之下,明治、大正、昭和年間,日本都多次發動過對外戰爭,只有平成30年間,日本處于和平無戰的時代。或許正因為如此,日本人才認為“平成”在日本近現代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刻度,開始漸漸產生一種淡淡的辭別哀愁之感。
值得指出的是,明仁天皇在位30年,不僅每年“八一五”都要參加“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而且每年都要在場發表大約200字近三分鐘的講話。日本宮內廳有人透露,明仁天皇的講稿都是自己撰寫的,但也有人指出,明仁天皇的講稿最近三年幾乎沒有什么變化。在這里,自己撰寫或許比內容三年不變更加重要。
明仁天皇的父親——昭和天皇是一場又一場對外侵略戰爭的發動者。明仁天皇出生在戰前,其父子都曾被神化,也算是戰爭的“當事者”。從明仁天皇近年來的講話可以看出,他對父親——昭和天皇對外發動戰爭,沒有明確的指責,對此抱有希望也是不現實的。但是,他多次強調自己的記憶是從3歲半、也就是日本制造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時候開始的;強調日本因為戰爭而死去了300多萬人;強調日本應該“充分學習從‘滿洲事變(九一八事變——作者注)開始的這場戰爭的歷史,認真考慮日本今后的走向”;強調要把戰爭的歷史慘禍告訴給下一代。
除此之外,明仁天皇還到日本各地以及海外的一些戰爭遺址進行“慰靈”和“追悼”活動,這些都是在昭和天皇身上不曾發生的事情。有人因此認為,明仁天皇內心中有一種“代父認罪”的隱隱悔意。伴隨著今年“八一五”的結束,日本將迎來第一位戰后出生的天皇。未來的這位天皇沒有“戰爭體驗”,其歷史觀、戰爭觀是繼承其祖父還是繼承其父,究竟會有什么樣的變化,都是值得關注的。
明仁天皇在位的最后五年,是與“梅開二度”重新擔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一起度過的。與明仁天皇追求和平有所不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追求“修憲”方面動作頻頻。
其實,日本所謂的“修憲”,一個目的是要修改當年的“和平憲法”,以此尋求和美國平等的盟友地位;另一個目的是要用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修改憲法關于自衛隊、關于戰爭的核心內容,使日本重新成為一個可以參與、介入甚至發動戰爭的國家。至于人們關注的參拜靖國神社問題,安倍晉三也是該說的說了,該做的做了。靖國神社在安倍晉三這已經不是一種信仰,而是一張“牌”。何時拿出來、何時藏起來,全憑他的政客之念而為。
戰后73年,追求和平的明仁天皇即將退位,推動修憲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正在謀求9月自民黨總裁的連任,希望在首相的位子上能夠坐得更長一些,希望能夠在任期內完成修憲的“大業”。從這一點說,日本正面臨著一個歷史交叉點。
可以相信的是,伴隨著日本的鄰國——中國的日益發展,對日本極端勢力的制約力也就越來越大。“斗則兩傷,合則兩利”,不僅僅是日本當下與鄰國交往的一種利益認識,更應該是日本從73年前戰爭中提煉出來的血的教訓。▲
(作者是日本資深華文媒體人)
環球時報2018-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