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曼
[摘 要]本文從素質教育中,數學與數學教學的特點出發,對數學教學中德育的特點、功能、進行了闡述并就其實踐性進行探討。針對這一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建議,以備進一步探討之用。
[關鍵詞]數學;德育;開發利用
數學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它獨特的風格,承擔著德育的任務。首先,數學是客觀物質世界的數量關系及空間形式的客觀規律的反應。其次,數學本身具有結論確定的特點,數學教學可以說是培養學生理性的教學。第三,數學教學在培養學生繼承基礎知識的同時,無形中培養了他們的進取心和創新精神。所以,有效地實施德育和育人的目的,需要積極發揮各學科教育的德育功能。本文試圖就數學教學中的德育功能及其開發利用作淺顯探討。
一、數學教學的德育功能
1.培養科學的世界觀,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具體體現
數學中許多概念都是從客觀現實中抽象出來的。許多法則、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遵循“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認識規律而產生。如代數中的加和減、乘和除是一對矛盾,引進了負數和分數之后,它們可以互相轉化,反映了對立統一的哲學思想;笛卡兒創立的解析幾何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使數學的兩大基本要素“數”與“形”統一起來。解決一個數學問題,總是把未知轉化為熟知的問題,或者將復雜的問題轉化為簡單的問題等。
2.培養理性精神和自律能力
數學中的結論不會模棱兩可,數學中不存在偽科學,不允許有任何弄虛作假的行為存在。數學讓人堅持原則,忠于真理。因此,數學教學培養了學生的自尊、自信、自愛,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數學的思維方式,教育人們理智地思考問題,三思而后行。數學的公理化方法、結構方法、數學模型方法等,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整體性、創造性、深刻性,久而久之,養成從全局出發,抓住事物的本質,自覺按客觀規律辦事的習慣。
3.培養高尚情操,提高思想修養
古希臘著名的學者普洛魯斯說:“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數學是一門既美又真的科學,在某種意義上,數學中和諧性與奇異性是世界的統一性與多樣性在數學中的反映。許多奇異對象的出現,一方面打破了舊的統一性,另一方面又為更高層次上建立新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例如:數的概念的擴展就是如此。學生學習了正整數、正分數以后,就會在頭腦中留下完美、和諧的印象,認為凡數量關系都可以用正數去理解和解釋。在學習負數的初步認識時,你讓他去表示北方、南方的氣溫時,引起他思想認識上的震動,感受到奇異性,產生疑慮。當他知道用一種新的數——負數來表示時,他就會感受到奇異美。
二、數學教學德育功能的開發注意的幾個問題
1.主體性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教育要啟發,以此發展自主意識、引導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實踐的主人、評價的主人。強調的是自覺的行動和積極的行動。
2.滲透性滲透是將思想、觀點、精神、情操等有意識地擴散、遷移、傳遞給教育對象的,使之在無意中接受。教學中要將智育和德育融為一體,要防止牽強附會,貼政治標簽。找好德育的切入點,由此深入、輻射,才能收效。根據數學教學的特點將德育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相互滲透,達到課堂教學融知識性、思想性于一體的最高境界。
3.系統性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要經歷一個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漸變過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將德育貫穿于教與學的全過程中,反復地向學生滲透其德育內容,不可厚望于某節課、某個內容。只有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學之中,長期地熏陶、滲透,才能水到渠成,見到功效。
三﹑數學教學德育功能的開發利用
1.充分發揮教師在工作與生活中的人格魅力
古語:“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可見,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之大。教師的日常生活舉止行為很容易為學生去效仿,在具有靈性的暗示典范作用的感化下成長起來。所以德育教育更需要一種人格的感化,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明確自己的職責是教書育人。
2.增強對自然與社會現象的好奇心和參與意識
引導學生“著眼課內,放眼課外”。課內長期滲透,課外集中拓寬,才能促進學生把數學學習與崇高的理想結合起來,使學生興趣化為更大的求知內驅力,進而深化德育效果。豐富多彩的課外數學活動,是課內教學的延伸,又是德育教育的大課堂。如:組織數學美育討論,開展數學競賽,嘗試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等,這樣,以此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3.培養學生樂于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在數學中,有很多規律和定律,僅靠老師口頭傳授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通過討論,提出自己看法和解決問題的對策,這樣共同思考、總結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如:小組合作學習法,給出一個課題,小組一起學習討論,這樣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團隊意識得到加強。
4.講究教學的策略性
教師不僅是“教育目的的實現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方法的探索者”,同時還是“教學過程的操作者和設計者”“對受教育者的發展狀況的調控,集中反映出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在學校,德育工作對象主體是學生,那么,教師的管理既要從嚴治教,又要有民主作風,要善于創造一種和諧的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集體的尊嚴感、責任感和榮譽感,從而培養良好的班風、學風和考風;同時,須注意調節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教師與班集體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集體的影響力。
當然,數學教學對德育的有效性的提高所起到的作用也將隨著人們對此問題認識的深化而提高。
參考文獻:
[1]劉隆華,蔣國范.論中學數學教學中的德育[J].數學教師,1997,7.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1984,348.
[3]鄭汀晉.學科教學——德育滲透的載體[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8,6.
[4]林崇德.學習與發展[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6—11.
[5]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