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金融科技創新推動下產生的新型貨幣形式,數字貨幣的發行已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的重要戰略目標,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制定數字貨幣相關法律、區塊鏈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數字貨幣的前景日漸受到關注,而這正是本文圍繞共享金融視角下的數字貨幣開展具體研究的原因所在。
數字貨幣的實質是“互聯網技術不斷開發而生成的以加密數據為表現形式,在互聯網上發行和流通的新型貨幣”,作為電子數據形式的貨幣代替品,其主要類型包括比特幣、競爭比和代幣,其中比特幣屬于數字貨幣技術的基礎,去中心化、無需信任的可信系統、點對點交易、全球支付、極低的手續費、交易不可逆等屬于數字貨幣的基本特性[1]。

圖1 近日來比特幣走勢
數字貨幣的發展歷程如下所示:(1)開創期。數字貨幣源于自稱“中本聰”之人在2009年建立的首個比特幣區塊鏈,2010年5月美國程序員使用10000個比特幣交換25美元比薩優惠券開啟了數字貨幣的交易進程,(2009年1月-2010年7月)可以稱作數字貨幣的開創期。(2)構建期。2012年11月28日,比特幣每一個區塊的產量根據規則減半,比特幣至此形成完備的產業鏈,(2010年7月-2013年5月)可以稱得上是數字貨幣的構建期。(3)泡沫凸顯期。2013年11月比特幣上漲至8000多元、2017年6月19日,比特幣摸高至2萬元、2017年12月17比特幣達到歷史最高價13.28萬元,而截至本文發稿前比特幣價格為44735.04元(如圖1所示),可見數字貨幣在當前時期的市場泡沫風險日益突出,(2013年5月至今)可以稱得上是數字貨幣的泡沫凸顯期[2]。
2.1.1 沖擊商業銀行中間業務
在傳統的支付清算體系中,客戶必須在商業銀行開設自己的賬戶,客戶間的交易支付也主要通過賬戶的轉賬進行,每一筆交易的記錄會由銀行負責,銀行的清算工作也需要基于賬戶開展。但對于數字貨幣來說,其具備自主完成去中心清算、離散化支付、分布式記賬功能,這就使得清算業務、支付結算業務等銀行中間環節業務不再被需要,而隨著數字貨幣的不斷發展,銀行不僅會失去中間業務的手續費,更會失去眾多潛藏的商業機會,商業銀行的發展將由此受到嚴重沖擊。
2.1.2沖擊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
作為一種獨立的貨幣,數字貨幣的發行、流通完全獨立于傳統銀行體系之外,這就使得具有自己價值的數字貨幣大規模使用將直接對法定貨幣造成沖擊,而隨著數字貨幣在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斷提升,商業銀行將不可避免的出現存款下降問題,由此導致的放貸能力減弱、盈利能力下降很可能對商業銀行帶來致命性打擊,商業銀行很可能在數字貨幣的沖擊下失去信用中介職能。此外,傳統商業銀行在數字貨幣所依賴的區塊鏈技術影響下將無法實行部分準備金制度,由此導致的貨幣創造職能喪失將對商業銀行、經濟發展帶來極為深遠的影響。
2.2.1 加強對數字貨幣及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
為應對數字貨幣對商業銀行帶來的沖擊,商業銀行必須在區塊鏈使用標準的制動上具備一定話語權,而這就需要商業銀行大力開展數字貨幣、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只有順應共享金融的發展潮流,才能夠將數字貨幣對商業銀行的沖擊降到最低。考慮到基于區塊鏈技術的P2P借貸、股權眾籌等創新互聯網金融模式日益取得新的發展成果,商業銀行也應將自身業務與區塊鏈技術相結合,由此開展分布式存儲和記錄數據、多個節點同時進行數據的分析和挖掘,即可有效提升自身業務水平、拓寬自身業務范圍。值得注意的是,商業銀行還必須積極參加區塊鏈聯盟組織[3]。
2.2.2 向輕資產業務進行轉型
考慮到數字貨幣、共享金融所流露出的未來金融發展方向,商業銀行必須從以往依靠存款、貸款的重資產業務向輕資產業務轉型,隨著咨詢和服務成為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數字貨幣對商業銀行帶來的沖擊將降到最低,而伴隨著數字貨幣興起開展的投資咨詢、投資項目撮合、資產管理、理財建議等業務,便能夠有效解決數字貨幣廣泛應用后銀行不可避免的存款不足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商業銀行在開展數字貨幣及區塊鏈技術研究和應用的同時必須做好政策風險的防范,因此商業銀行必須緊跟政府腳步開展相關研究和應用。
數字貨幣存在的操作風險、投機風險、法律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匯率風險等必須得到關注,而這些風險的應對便需要我國真正將數字貨幣納入法律監管體系,日本于2017年4月1日正式實施的《資金結算法》修正案采取了適度監管、鼓勵創新態度,由此明確的虛擬貨幣及其交易平臺合法地位值得我國學習。考慮到數字貨幣已經得到了社會公眾較大范圍的承認,我國法律盡快提供相關保護,數字貨幣交易過程中存在的的道德風險、市場摩擦、投資者不理性等系統性風險也必須得到高度重視,結合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要求,我國必須通過立法將數字貨幣交易平臺納入法律監管體系,數字貨幣存在的諸多風險由此才能夠得到有效控制。
在中央銀行對數字貨幣的監管中,數字貨幣契合的共享金融理念、與金融和信息技術發展存在的緊密聯系必須得到關注,因此中央銀行開展的數字貨幣監管應為金融科技創新提供支持。在我國發布文件關閉比特幣境內交易前,我國因基礎設施優勢屬于全球比特幣交易的最大市場,但現在這一頭銜已轉移至日本和美國,雖然這在對數字貨幣的謹慎態度有效避免了相關風險的發生,但我國科技金融創新因此受到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中央銀行必須在監管中適當鼓勵、引導數字貨幣等金融科技創新的合規探索發展,由此明確交易平臺法律地位、確立科學完善的市場準入機制、采用許可制的交易平臺管理,即可為我國金融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持。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央銀行在為金融科技創新提供支持的同時還應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做好數字貨幣交易平臺相關風險的實時掌控和規制,以此避免金融風險的發生。
中央銀行開展的數字貨幣監管必須高度關注風險監管,這一監管直接關系著數字貨幣能否健康運行,考慮到數字貨幣存在的眾多可預知與不可預知風險,從共享金融視角進行分析,我國中央銀行可采用審慎監管原則建立完善的數字貨幣風險評估及反饋調整體系實現科學性較高的風險監管,該體系的建立必須結合風險監管態度、風險監管原則、風險監管方法等理論。考慮到金融機構反應對貨幣信用的影響、金融工具的創新對貨幣信用創造的影響,中央銀行的數字貨幣監管必須將重點集中在信用創造機制的監控和及時調整層面。深入分析不難發現,信息不對稱屬于數字貨幣風險的主要來源,而這一特性也對中央銀行開展的數字貨幣監管帶來了較為深遠影響,因此中央銀行還應結合金融科技手段建立人格化動態監測體系,為降低數字貨幣交易過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情況,基于該體系開展的單維機制到多維機制設計也必須得到關注,由此建立的立體信用體系即可為數字貨幣的有效運行、風險降低提供充足保障。
數字貨幣在應用層面的發展前景較為廣闊,無論是快捷、經濟和安全的支付結算,還是低成本的資金轉移和小額支付,數字貨幣在未來都將占據決定性地位,由此帶來的相關影響必須得到關注。此外,消費金融、衍生金融、票據金融、供應鏈金融也將成為數字貨幣的重要應用領域,這些必須得到相關高度關注。
去中心化不僅是數字貨幣的特征,更是共享金融發展的重要趨勢,因此本文認為一體化信用機制將為數字貨幣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傳統金融交易需得到兼容媒介機制的支持,但數字貨幣的不斷發展將逐漸弱化兼容媒介機制作用,而二元信用創造機制向一元信用創造機制的過渡也將進一步明確數字貨幣的明朗前景。結合現有數字貨幣發展情況不難發現,采用P2P網絡技術架構、區塊鏈技術、挖礦方式發行、踐行私人貨幣理念的現階段數字貨幣并沒有實現對P2P金融思想的貫徹,因此未來數字貨幣的發展將逐漸導致中央銀行的中心功能退化,個人與個人交易的實現也將使得數字貨幣上升到個人信用交易發展階段。
綜上所述,共享金融視角下的數字貨幣具備廣闊發展前景。而在此基礎上,本文涉及的將數字貨幣納入法律監管體系、為金融科技創新提供支持、加強數字貨幣風險監管等具體策略建議,則證明了研究的實踐價值。因此,在數字貨幣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中,本文內容能夠發揮一定參考作用。